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P2

  ..續本文上一頁直至成佛,故念佛法門是超情離見的不可思議他力法門。以上簡單說明淨土念佛法門是橫超法門、特別法門、他力法門,有緣碰到、聽到,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

  簡單介紹本經的譯本和會校本

  經論中專講淨土法門的有叁經一論,其他千經萬論也都處處指歸。據統計凡提到念佛往生的經和論約有200部左右,據淨空法師統計有240部左右。所以淨土法門是佛救度一切衆生的無上法門。

  此經譯本特多,現在存有五種:

  ㈠《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本)支婁迦谶譯。

  ㈡《佛說諸佛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簡稱《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吳朝孫權時代優婆塞支謙所譯)

  ㈢《無量壽經》魏,曹丕篡漢叫曹魏,康僧铠所譯。

  ㈣《無量壽如來會》唐高宗時,菩提流志所譯,出于《寶積經》。

  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趙匡胤時法賢所譯。

  上列五譯,很有差異,主要是佛陀慈悲,多次宣說,不同梵本也不止一種。後來學者感到各譯之間有的較詳,有的較略,互有長處和不足處,出入很大。如“如十念必生”是淨宗彌陀大願之精髓,見于魏唐二譯,而漢吳二譯中無之;吳譯二十四願有“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之勝願,而魏唐二譯之四十八願中無之。學者又不能編讀五譯,乃由:

  ㈠宋時王日休(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校正會集,名《大阿彌陀經》,此本流通頗廣。在五種譯本中,《魏譯》流傳較廣,王本一出取而代之。但王本采取舊譯,有不足之處,如叁輩往生,《魏譯》皆發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也不談。且王本有不用原語,任意行文之缺點。

  ㈡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對王本覺義有未安,乃專就《魏譯》,去掉繁複,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這僅是“魏譯”節校本而非諸譯會集本。

  ㈢清鹹豐中魏承貫居士乃會集五譯別成一本,但仍有自□□□,□無來曆。

  ㈣夏蓮居老居士鑒于以上叁種會本之“失”,爲免後世篡改經文之失,故又發心重集,做到了字字句句都互相參考校對,千斟萬酌,恭敬仔細,完成後四衆贊歎,其特點是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脫離本經之外。黃念祖居士在《谷響集》一書中,已說明他在注經時,每句經文都在五譯中找到來曆,五譯都據梵本,梵本都是佛說,故這次所學之《大乘無量壽經》句句都是出于佛之金口,我們修持名念佛法門的佛弟子,應當信心不疑,按佛的教導一心修持,不辜負學佛一番大事因緣。以上對本經情況略作介紹。

  對本經經名、體性、宗旨、力用、教義教相的說明——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天臺智者大師以五重玄義解釋各經:

  1、釋名:解釋經的題目;

  2、顯體:顯示經的主體、體性;

  3、明宗:說明經的修行綱要、法要;

  4、論用:論述經的力用;

  5、判教:分析、判別經的教相,在經教中類別地位以及教義的異同。

  經題有七種類型:

  單叁:人——佛說阿彌陀經,法——涅槃經,喻——梵網經(大梵天王之因陀羅網重重交徹,融通無礙)。

  複叁: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法喻——妙法蓮花經,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花開蓬現,譬如開權顯實,開叁乘權方便,顯一乘實方便;人喻——如來師子吼經。

  具足:大方廣(法)佛(人)華嚴(喻)經。(大即體;方即相,方正也;廣即用。)

  ㈠ 釋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本經屬具足立名:佛、無量壽—人;莊嚴、清淨—法、平等覺(真如之法);大乘—喻(大白牛車,運許多衆生至寶所。)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意爲覺者,對迷而言。題中所說即釋迦牟尼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娑婆世界教主(娑婆釋堪忍,此世界衆生安于叁毒,不思出離,造作十惡,曰堪忍。)譯爲能仁、寂默,能仁是用,寂默是體,爲廣度衆生,演說本經。

  佛有十號:

  (1)如來:一、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以真如體,來修成佛道),叫如來。二、不變隨緣義。如,不變;來,隨緣。真如之體永恒不變,雖迷不失,即“不變”;真爲之用,能隨染汙緣成六凡,隨淨緣成四聖。按善業多少生叁善道,按惡業多少生叁惡道。

  ——六凡。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是四種聖人——四聖。羅漢、辟支佛稱二乘,斷見思煩惱,出叁界生死;菩薩利他,修六度萬行,破無明見法性,無明破盡便成佛陀。

  (2)應供:佛煩惱習氣淨盡,得一切智慧,可以應人天供養,叫應供。

  (3)等正覺:梵語叁藐叁菩提,具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爲正,“藐”爲等,“菩提”爲覺。菩薩要破四十二品無明,等覺菩薩要破一品生相無明,還是有上,佛爲無上。正等對二乘人說,二乘人只自利不注意利他,心不平等。佛則自覺覺他,真正平等,故叫正等。正覺對外道說,外道是邪覺,如六師外道:有的講斷滅性空,無上下、父子、忠孝之道;有的講衆生苦樂,非屬因緣,乃自然所生;有的身穿粗衣,以高熱燙身,便可成道等等,都是邪知邪見。又正覺是對凡夫不覺說。

  (4)明行足:明者是得無上善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業清淨,修行圓滿,福慧具足,叫明行足。

  (5)善逝:意爲好去,趣向佛果,名善逝。

  (6)世間解:善解世間名世間解,世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都能清清楚楚,是化他的聖人智慧,善轉俗谛。

  (7)無上士:尚有所斷叫有上士,佛功行圓滿,已無所斷,叫無上士。

  (8)調禦丈夫:能善調伏衆生,是大丈夫,名調禦丈夫。能善巧方便調伏一切衆生之煩惱,使離苦得樂,背塵合覺,去迷爲悟。

  (9)人天師:天上人間都歸從敬仰,依教奉行。在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故叫人天師。

  (10)佛世尊:叁覺圓滿,具備衆德,爲世尊重,叫佛世尊。(或分爲二)

  “說”,說此經爲佛親口所說,非其他人能說。中國古來也可把“說”字作喜悅的“悅”字解,“佛悅”就有暢佛本懷之意。

  “大乘”喻也,運載之意,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別于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

  1.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號,念念是佛,能念所念,都不離開佛,都是佛的境界,故念佛法門是一乘願海的大乘法門。

  2.《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即是心作佛,既是心作佛,則自心便是佛。反之,是心作人天,修五戒十善,是心是人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地獄,則是心是地獄,所以要趕快念佛作佛,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便可從根本上解脫生死苦惱,成辦這一大事因緣。

  3.本經第十二願說:“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生極樂者,決定成佛,豈非“大乘”。世親菩薩《往生論》說:“大乘善境界”生安樂國者,是成就大乘之門。又說:“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衆生生者不是二乘種性,都是大乘種性。

  有些居士可能提出:本經第十六願有:“有國中聲聞(斷見思者)天人(帶業凡夫)無數,壽命亦皆無量。”《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怎能說念佛是大乘法門呢

  應知此中所謂“阿羅漢”是就斷惑程度來說,說明西方有許多已斷見思惑的人,而不是從發心大小來說,生西方者叁輩之人,都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不是發小乘自了之心。即使他國聲聞往生的,也都已回小向大。

  “量覺壽”梵語爲“阿彌陀”有無量意義,主要譯爲無量壽、無覺光。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報正報種種莊嚴,說法化度一一都是無量,今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含攝有佛之種種無量功德。

  “莊嚴”有叁種意義:一爲名詞,如“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本經“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形容詞;也可作動詞,如“以種種功德而自莊嚴。”此乃動詞。此經中叁者都有。

  “清淨”:身口意叁業離一切煩惱、染汙。清淨土即淨土,清淨身即佛身,清淨心即佛心,也叫真如實相。念佛主要淨心。用一句萬德莊嚴的果地名號(已成佛者的名號),淨化衆生百千萬種雜念,使回複到本具清淨覺心。

  “平等覺”:平等者離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平等覺有叁種解:

  ①平等普覺一切衆生(不論怨親都度,佛度歌利王——憍陳如),念佛是普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今經提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正是平等普覺之義。

  ②以平等法覺悟衆生(叁根普被之法曰平等法),持名之法,正是心作心是,一切衆生都能平等持念佛名,都能從有念到無念,轉煩惱爲菩提,是叁根普被之法,故曰平等法。

  ③“平等覺”是指如來之正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叫“平等覺”。在本經則專指極樂教主阿彌陀佛。

  “經”字是通名,上爲別名。梵語叫修多羅,譯爲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爲省文簡稱曰“經”。經有“恒常”之意,諸佛言教,莫能改動。又有路徑之“徑”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經之路。經爲通名,其它爲別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連貫的意思可爲“佛金口所說大乘法門,是說無量壽佛具足莊嚴、清淨、一切功德、平等普覺一切衆生的大乘經典。

  ㈡、顯體:體即主體,如人之有身體。一切大乘經典,都以實相爲體。如法華以實相爲體,楞嚴以如來藏爲體,華嚴以一真法界爲體,涅槃以佛性爲體。大乘經都教人成佛、成實相。實相即是真實之相。此實相即是佛性,即是真如、菩提、法身。是一切衆生…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