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錄頗爲精妙。《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相(空空)。”叁空之要,豈不在于放下。放下之義大哉!但問放下個什麼,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還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賊難防”。 順祝冬安。仁者伉俪再次捐印,弘法利生,不勝贊歎!
愚朽 恒志合十 2002年11月26日
答鶴壁妙悟居士
妙悟仁者:
函悉。照片亦收到,甚謝!仁者虛心求法,期了大事,十分難得!
佛法大事,首在了悟本來,悟後知自性本淨,有相皆妄,于事上處處磨練,打掃無始來之深潛種子;業種漸消,理事相融,至此心光漸露,寂而照,照而寂,用功紮實,漸成一片,雖不變而隨緣,雖隨緣而不變。正如明鏡照物,寂然不動而照用無盡,光明遍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用功至此,何有生死,不生不滅,湛然常住矣。略述要旨,以備修證。複頌寂照。
愚 恒志 合十 11月1日
妙悟仁者慧眼:
5月9日函收悉。
一、仁者覺察到:“以前種種知見,原來都是執著而已”,不錯!對在世言爲“人我執”,對出世言則“法我執”,執我、執法總是“妄想顛倒”。佛成道後喟然歎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妄想、執著”四字爲衆生的大病根。
二、諸佛菩薩無住生心,蕩盡妄念,以證體;有體必有相、有用。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乃大士“無住”後所生的心,此心包括清淨心、誓願心、慈悲心、六度四攝心、上求下化心。若無此等心,豈不成斷滅?而所證之體亦將成爲頑空、斷滅空耶?“無住生心”正是真空妙有,體用如如也。(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大願,無不如此。)
叁、“慈悲”乃自性本具之“相”和“用”,與情見不同,前者不系縛,不汙染;後者纏縛、貪著,不得自在,乃兩者的分界線。證此性故,度盡衆生而無所度,妙用縱橫而無所著。佛性之妙如是如是!
四、不但我每無言說法,山河大地、黃花翠竹盡在晝夜說法,仁者曾聞到乎!?
五、“心密”修持要領,將于今後增訂的《般若花》上以書信方式略敘了,以法供養一切同修,今年叁季度將可出版,仁者有緣必能得之。草頌定慧圓明。
恒志 拜啓 5月16日
答鶴壁智俊居士
俊才仁者慧鑒:
2月6日手書敬悉。知仁者發心堅定,知見純正,與夙世栽培有關,十分難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閃光及震動等感應,這是好的效應,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是業習逐步消落的現象,但須一切不理,不要有追求和任何執著,繼續修法,一樣可得定開慧,明悟心性。今後如有機會到上海來,可以傳授心中心法,以進一步加強定慧力量。定中出現一切境象,當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不取不舍,一有執著,便入魔境矣。
當修法至念寂心空,但是靈明遍照,不同木石,這是什麼光景,希常返照而默契之,最要最要。此複順祝法樂。
愚徐恒志 手啓1992年2月15日
我已遷居至下列地址,通訊處:上海虹口密雲路……
請代向魏秀芝、齊志軍二位居士問好。
俊才居士:
3月12日函早收,因忙,耽擱,未即奉複,請諒。
仁者堅持修“六字大明咒”,甚好,心身上必然有變化,但不必過分著意于一切境界,當不取不舍,聽其自然。記憶力一般因與空定相應,容易過後就忘,但于注意事,往往特覺精銳,總應于一切法無住無著,便能心空境寂。用心太專,則引血上升,故會出現脹的現象,可用意注丹田以治之。一般在修持中,最易出現掉舉(心身晃動等屬之)、昏沈二種現象,故要以定慧等持對治之,(即止觀雙運)。至于在能所雙忘,刹那間前際後際頓斷,此時出現之空寂靈明光景,正是自性之顯露,但因定慧力弱,故轉瞬即逝,隨著修持增進,逐步自能常處于寂照境象中,但切勿祈求見光見佛,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
夢中境界雖是獨頭意識的反映,但也往往與過去所熏習有關,所現寺院、僧人等境,可能是夙世種子現行,但一切勿執著,若生執著便是識神用事,即是生死顛倒。
遙灌之事,只是不得已而行之,今齊居士[齊志軍居士,編者注]既曾以簡灌代傳,爲使您不至長途跋涉,希與齊居士商定,請其屆時做觀想,由愚給您灌頂,注意各點如下:
一、時間:4月30日(農曆叁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午八時整開始至八時半,灌頂結束。
二、程序:(略)
叁、灌頂內容:(略)
四、坐著聽講法要(由齊居士講修持中應說明事項。)
以上遙灌法,是不得已之方便法門,今據仁者要求方便行之,不必外傳,祈慧察。此複即祝定慧雙修。
四皈依即:南無咕噜貝(上師)、南無布達耶(佛)、南無達羅馬耶(法)、南無僧伽耶(僧)
愚恒志 手啓 1992年3月26日
智俊仁者:
4月30日函已收,款100元也已收到,本擬立即退回,我無德無能,不能濫受供養,浪費您們錢財,但旋思仁者一片至誠供養之心,也不能過于嚴拒,以滿足修福培德之心願,故決定按照我一般往例,將此款作爲請贈各種佛書、贈送各處道友、廣結法緣之用,深願仗此功德回向仁者早日得定開慧、圓證菩提,專此奉告,當所樂聞也。所詢各點奉答如下:
一、坐中突然一閃,或大腦有“啪”的聲音等等,都是用功真切,由心理變化引起生理上變化所致,也是業障逐步消除的景象,宜聽其自然,勿染著,勿希求,逐步任運進道。晴空無雲之境,只是一瞬即過,不能抓住,這正是定力未充之故。這也是一種功境,但力用爲少耳。今後修心中心每座二小時,日久功深,自然進入叁昧,與定相應。下座後由寂定本體,起慧照妙用,定慧互資,久則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二、定是體,慧是用。實際上是定慧不二,體用一如,如明鏡無塵是體,能照物是用,二而一也。鏡前放花則花現,放燈則燈現,此即隨緣起用,真性也如此,能隨緣起妙用,而無染無著,解脫自在。
叁、凡有分別、有汙染,即是識神用事,能定慧等修,證入常住真心,便能轉識成智。——雖能隨緣應用,但用而不著。功夫全在真修實踐,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也。
四、道家用“元神”一詞(也有用“谷神”者,爲老子所說“谷神不死”,作爲道的代名詞。老子《道德經》還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對道的形容詞,道家以此說明“道”的客觀存在。但從佛法的觀點看,道家所謂“道”,往往是已能使六、七二識伏而不行,但第八識仍未徹底轉化,出現一種非想(六七識伏住)非非想(八識仍在現行)的境界,相當于無色界的最高一層天,雖壽命極長,但仍有墮落的可能。故與佛家所說真性似同而實不同。當然,隨機說法,借其說以說明問題,並無不可,但分清真假,掌握真理,至爲重要。
五、道家先修命功,氣沈丹田,祛病延年,再進一步修“性功”,此叫“性命雙修”;佛家則認爲“五蘊皆空、六塵非有”,不叫人執著身見、我見,故直下以見性爲要事,實際上見性的人,也自能安身立命、流暢氣血,蓋佛家務本,道家逐末。呂洞賓所說正坐此病,故曆史上他曾被黃龍禅師所呵,後便歸入禅門。總之,執著身命,便成“我執”,執著“五蘊”爲實法,便成“法執”,正是生死根本。故六祖大師說:“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見性即是開悟,悟後才入正修,不至盲修瞎練。此心中心法之所以可貴之處。草複即頌法喜。
愚徐恒志 手啓92年5月7日
智俊仁者慧眼:
6月10函悉,知令嶽父患病去世,生老病死,確是百苦交煎,衆生無始劫來,六道流轉,非佛法,實無出路。
所說修持過程中出現的大爆炸景象,是由于用功過程中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也是業障漸消,和自性現前的朕兆,但既勿追求,也勿驚異。(愚在叁十歲左右,觀心功夫嚴密時,也常出現此現象,以後就沒有了。)用功既久,定慧力增強,就能于行住坐臥中,常寂常照。當知業障消落和自性現前是一回事,妄歇則真顯,(無明分分消,覺性分分顯)。常念《金剛經》四句偈,便能自在無礙矣。佛法原在去執,常安于無住心態,便不至入于魔邪。
人事既畢,仍可從叁印開始接著坐,不必重頭來,因前修所熏習的無漏種子不失。見性之人湛寂圓明,而仍了了不昧,雖能所兩忘,而妙用恒沙,豈有不知東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這仍是以推理代實證。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住不著,用而無滯,古人所謂:“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仁者所說“如癡如呆,倒也照樣生活”,豈非體用齊彰,空有不二乎。與志軍居士之問答,很可以,總以不著不落,不被境轉爲是。聞元音老師將于本月底赴溫州避暑。
附上近來出版之拙作《般若花》二冊,分贈仁者與齊志軍伉俪各一冊,以供參考。見性非關文字,不過如見月之指而已。即頌精進。
(可先看“關于佛性答問”,對您目前修證有幫助,其余慢慢看之可也。)
愚恒志 手啓 1992年6月17日
智俊仁者慧眼:
7月16日手書敬…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