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說話中修禅

  在說話中修禅

  惡語傷人,會遭惡報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爲,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爲。

  說話態度惡劣、語氣生硬、暴躁無禮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歡,他們勢必招來諸多不滿,甚至怨恨。先傷人,後傷己,一輩子都活在遭人嫌棄的生活中。

  孔子在《論語》中說:“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是經常讓人厭惡,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完了。

  生活中,言語不溫和,是惹人討厭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平常說話特別刻薄、粗魯,什麼話都說得出口;還有些人一旦爲什麼事生氣了,氣頭上的話也往往是口不擇言,就算氣後意識到不對,但話已出口,想收回來就難了。

  古人言:“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用利刃割傷身體,傷痕容易愈合,而用惡語傷了人心,別人就會一直不忘、耿耿于懷。

  尤其是在大庭廣衆之下,如果用惡語中傷別人,別人臉上會立即面露不悅之色,性情爆暴烈者,甚至會當場以牙還牙。有的人雖不及時還擊,但還是懷恨在心,每天“澆水施肥”,讓恨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曾經烏鴉和貓頭鷹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言語不當會與人結怨的道理:

  傳說,烏鴉和貓頭鷹有仇,其根源就來自于烏鴉對貓頭鷹的一次惡語中傷。

  很早以前,在森林裏有許多鳥共住一處。一次競選鳥王的盛會上,貓頭鷹名列前茅,衆鳥一致認同它的優點:有一雙非常特別的眼睛,在夜晚辦事能力極強;它頭頂上的角堅而有力,小巧玲珑;其身體形象也比較莊嚴---總之,貓頭鷹具有當鳥王的一切條件。

  正在貓頭鷹春風得意、昂首闊步地邁向豪華的寶座時,烏鴉發話了:“貓頭鷹根本不配當鳥王!第一,人類公認它是一種不吉祥的鳥;第二,它頭上那看似美麗的角,實際也是一種惡兆;第叁,它的眼睛、嘴巴之所以爲黃色,是以前偷吃母親食物而感召的果報---”

  真是一語驚人,衆鳥皆對貓頭鷹越看越不順眼,貓頭鷹的鳥王夢自然便落空了。

  從此,貓頭鷹同烏鴉結上了深仇大恨,直到今天仍未化解。

  烏鴉與貓頭鷹,僅僅因爲幾句話,便生生世世成爲仇家。由此可見,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說話務必要謹慎,不要因爲不必要的惡語而結下仇怨。

  

  一謊折盡平生福

  在做事的過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妄語。不然的話,“妄語之過汙身黑,如何洗滌亦難淨”,你永遠擺脫不了騙子的嫌疑,說什麼都令他人難以生信。

  有些人不管有事無事,都愛用謊言哄騙他人,並引以爲樂。

   我常聽一些人得意地說:“今天把他們蒙的一塌糊塗,我的口才看來不錯,叁言兩語就把他們騙了。”但是,別人不可能永遠是傻瓜,一次兩次被騙後,第叁次他們還會相信嗎?

   一般情況下,只要你說一次妄語,別人便會産生根深蒂固的印象。當你再說真話時,他們會本能地覺得你的話有假。

   《百喻經》中有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兩個人感情非常融洽。但日子一久,妻子有了外遇,想抛棄丈夫與情夫私奔。

   她悄悄地對一個老太婆說:“我離開以後,你想辦法弄具女屍放在我家,對我丈夫說我已經死了。”

   老太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時,將一具屍體放在他家。等他回家後告之:“你的妻子死了。”

   丈夫一見屍體信以爲真,痛哭流涕,遂將屍首火化,撿了骨灰裝在口袋裏,晝夜攜帶不肯離身。

   後來,他的妻子對情夫産生了厭煩心,想起丈夫的種種好處,又再次返家對丈夫說:“我是你妻子。”

   此時,丈夫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了,他搖頭說:“我妻子已經死了,你是什麼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這就是說妄語騙人終會害己的下場。

   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妄語。不然的話,“妄語之過汙身黑,如何洗滌亦難淨”,你永遠擺脫不了騙子的嫌疑,說什麼都令他人難以生信。

  

  爲什麼你會弄巧成拙

  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別人,還會得到對方的認可。但如果說話的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

  要贊歎一個人,先了解他是很有必要的。

  倘若了解別人,即使是一句真心的贊美,當別人聽到之後,也會因此受到勉勵,今後更加努力。反之,假如對別人不了解,誇獎得不恰當,有時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于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裏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裏,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

  聽他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推出去殺了。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麼要說的?”

  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逮住了“豆將軍”,結果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下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其實完全一樣。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東西吃的轶事,用特殊的“隱語”表達了出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則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生涯。

  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別人,還會得到對方的認可。但如果說話的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

  所以,一個人不能想什麼就說什麼,運用智慧、拿捏分寸,有時候也很重要。

  

  說話算數

  極度喜歡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極度憤怒的時候,不要回複別人的書信。

  

  真正講信用的人,做事從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了,猶如刻在石頭上的花紋,永遠也不會改變。

  有句成語叫“一諾千金”,出自于《史記》的一個典故:秦末時,楚地有個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視承諾,只要是答應了的事,無論有多大困難,都會想方設法辦到。所以,當時楚國人有句諺語:“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古人以說出來卻做不到爲恥,故從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孔子在《論語》中也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因此,我們平時講話要再叁思量,看看裏面有沒有“水分”。如果經常喜歡信口開河,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以後再改就難了。

  曾參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時,不僅嚴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則。

  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兒子吵著也要去。她不願帶兒子去,便說:“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來把家裏的豬殺了,豬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吵鬧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把家裏一頭豬殺了。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說:“我是被兒子纏得沒辦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麼可以當真呢?”

  曾參嚴肅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什麼都跟父母學。你今天若騙了他,等于是在教他日後也去將假話。而且,他若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那你以後再對他教育,他就很難相信你了。這樣做,怎能把孩子教好呢?”

  可見,父母不能爲了讓孩子聽話,就隨隨便便許諾,誠實守信才是做人的美德。

  同時,別人有求于自己時,我們也應慎重觀察:如果有意義,就答應下來;如果覺得不妥,千萬不可草率地許諾。先承諾再觀察,是愚者的舉動;先觀察再承諾,才是智者的行爲。如《量理寶藏論》雲:“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經考慮,別人拜托什麼馬上答應,這種“輕諾”往往不可靠。《老子》亦雲:“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許諾者,很少會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起來必定有很大難度。

  我在建學校時,一個老板聽說我有資金缺口,便自告奮勇地說:“雖然我已承諾供養某大德100萬,說幫他搞一個建築,但他建的不成功,幹脆我把錢轉到您這邊建學校吧!”

  我說:“既然你給別人承諾了,就不要改變。這個資金缺口,我慢慢再想辦法。”

  雖然他對我這邊有信心,但從守信的角度來說,這樣做不太合理。

  古人說:“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也就是說,極度喜歡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極度憤怒的時候,不要回複別人的書信。

  爲什麼呢?因爲“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歡喜時說的話,多數難以兌現,容易失信于人;憤怒時說的話,因情緒不佳,往往會不得體。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因一時興起就開口許諾,否則,到時候很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

  

  請別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谷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對于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

  對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聾人,當面稱之爲“瞎子”、“聾子”;

  根據別人的身體特點起綽號,叫什麼“跛子”、“矮子”、“大個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

  表面上看,這些似乎無傷大雅,但實際上,這種惡語的過失相當大。

  《賢愚經》中有一則蜜勝比丘的公案,就說明了它的可怕果報:

  在彌陀時代,有個蜜勝比丘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位。衆比丘問佛陀他前世的因緣。

  原來,佛陀…

《在說話中修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老病死都是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