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要對上師叁寶生信心,有兩個途徑:
一、依靠前世的緣分。前世學過善法、行持過善法的人,即生要生起信心是不難的,很自然。
二、依靠串習,多看前輩大德的傳記,同時認真學習佛理。看傳記,人就會被感染,會生起信心。而學習佛理,如《中觀四百論》所講的:如果你對佛陀所宣說的隱蔽深奧的事理有疑惑,學習無相空性法門,便可生起決定信解。
爲什麼呢?因爲空性法門是最深的學問,世間任何智者無法依靠自力來了解,唯有佛陀才能洞察、宣說,因此,當你一旦領悟時,自然對佛陀以及上師叁寶生起不退的信心。
問:以前法王說,能念一千遍《普賢行願品》有非常殊勝的功德,讓大家一起念。但現在法王圓寂了,我們是否還可以這樣發願念?
答:當然可以。
(六) 問:我是一名大二學生,接觸佛教已有兩年,但在專業課和佛法的學習中,總是不能合理安排時間,請問,我該怎樣安排時間,多念些經和咒呢?
答: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因此,在學專業的同時,早晨、晚上或者空余的時間,都能學習佛法。
學習佛法時,你可以多念經咒,也可以閱讀經典。現在漢地對佛經的研究不夠,《大藏經》只是擺著,沒有人去深入研究,這一點很遺憾!因此,知識分子學佛,應該多看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留下的智慧寶藏,只要你去看,就會生歡喜,就會獲得無盡受用。
(七) 問:請問,婚外戀有什麼因果?
答:世間此類行爲多之又多,至于它的果報,看一看《增壹阿含經》 、《善生經》 、《十善業道經》 ,就知道了。
(八) 問:請問如何破“我執”,有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抉擇了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抉擇時,從身體的各個部分——頭發、牙齒、肢體……一一剖析下來,都不見有“我”;而“我”所耽著的一切法,也都沒有自性,這樣就破除了“我執”。這是最好的剖析理論。
或者也可以參話頭。比如,禅宗讓大家參“我是誰”、“念佛者是誰”,以此摧毀“我執”;藏傳的密法中也有,比如“我在何處”、“往東方去的是誰”,有悟性的人參進去之後,最終就會開悟:噢,原來“我”和“我”所耽著的一切,本來沒有;以前是錯將“無”執爲“有”、“無我”執爲有“我”了。
當然,對這些道理,要長期研究佛教之後,才可以産生真正的信解。
現在漢地的學校,對佛教普遍比較重視了,有了研究機構,學生也多多少少有了興趣,這從你們的提問也看得出來。本來藏民族是全民信佛的,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信心也不夠,見解也不夠,反而還不如你們了。對此,一方面我感到困惑,一方面,每次去藏族學校時也勸他們:“你們要好好研究佛教,從前我們的佛教是如何如何興盛……”
不過,現在在他們的心目中,除了感情和錢以外,什麼都裝不下,很悲哀!年輕人的悲哀!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煩惱也難免,但是,如果把人生的價值全部定位在這些方面,就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了。
所以我認爲,在讀書的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其他的,暫時來講不重要。
(九) 問:感謝堪布在炎熱的夏天給我們帶來清涼的講座。我是甘肅中醫學院的,學的是中醫專業。剛才您在講座中提到了拜倫•凱蒂,讓我覺得您的涉獵非常廣泛。請問,您對她的《一念之轉》看法如何?
答:她在寫書之前,曾經遭遇了很多磨難,被家庭的煩惱困擾,還得了憂郁症……但她反複思索以後,醒悟到:自己此前的一切抱怨,都毫無意義!從此開始了放下自我、開導他人的快樂生活。
她經由自我觀察而獲得的醒悟,有些類似于佛教的開悟,只不過,她不是這麼說而已。但我很認同她的理念。尤其是,在她的指導下,很多人都解除了痛苦,感情上的、事業上的,甚至是交不起房費這樣的痛苦。能解除衆生的苦,無論是什麼行爲,佛教都認可。
除了《一念之轉》,她還有幾本佳作,很值得看。尤其是年輕人,在你憧憬美好人生、追逐快樂生活的途中,提前准備一些面對痛苦的理念,很有必要。否則,痛苦一來,人就困惑了。
其實我寫《苦才是人生》,也就是這個目的。很多人說:“你不該取這麼個名稱,佛教徒是要給人帶來快樂和光明的,怎麼能提“苦”呢?”
但我半開玩笑半解釋說:“其實生活的底色原本是“苦”,你知道了,遇到它就不會逃避,會坦然接受;而一旦你接受甚至轉變了它,也就不苦了。相反,如果你對快樂的希望過大,而現實中的苦又太多,就接受不了了,搞不好會自殺。”
因此,我對他們說:“書賣得好不好無所謂,“苦才是人生”——這個名字我取定了!”
問:從古到今有很多宗教信仰,這些不同的信仰該如何融通、減少對立呢?請教您的看法。
答:在21世紀,不同的宗教之間,宗教與非宗教之間,我覺得互相理解很重要。
站在佛教的立場上,任何一個人,你接受佛教也可以,不接受佛教也可以,我們很開放。但是,如果你不接受佛教,也不必一看到什麼,就指指點點:“這些佛教徒怎麼怎麼……”在佛教徒這邊明察秋毫,而在非佛教徒那邊,天大的罪業也視而不見,這是有失公允的。當然,佛教徒也不該去攻擊他人。
其實,但凡一個宗教,它能生存至今,它的悠久曆史足以說明它的生命力,說明它有它的魅力。因此,應當給以尊重。當宗教與宗教、宗教與非宗教人士之間有了尊重和理解,甚至能相互學習時,人類才有進步。否則,如果水火不容,自己的宗教也不一定有生存之地。
因此我認爲,理解勝過誹謗。
但就算是你要誹謗,比如誹謗密宗,那你至少得了解它,專門學個五六年,懂了再誹謗也不遲。當然,誹謗其他宗教甚至是非宗教的理念,也是一樣的。不然,誠如莎士比亞所說:“不要侮蔑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則,你將以生命的危險重重補償你的過失。”
(十) 問:我對空性法門特別感興趣,請問該如何串習這一空性不二法門?由此是否可以證悟?
答:我們所見到的萬法顯現,它的本體是空性,但顯現不空。而物理學家也認爲:瓶子在顯現上是瓶子,但本質上則是由分子、原子、誇克等組成,其實這也是一種空的認識。然而,對此該如何修證,物理學家沒講,佛教講了。
佛教講空,不僅有理論:一切萬法不是實有,也不是否認實有的空,是離開二邊的;而且,通過修行的確可以證悟。當然,這要經由長期的熏習。否則,無始以來串習的都是實執,可以說塞滿了相續,短時間是拿不掉的。只有長久地串習以後,才能證悟。
而一旦證悟了,那在你的面前,萬法顯現是顯現,並且非常明了,但對你而言,就像夢中的萬事萬物一樣,不會有任何執著。
(十一) 問:請問該如何看待夢境?
答:人生就是一場夢,看待人生就是看待夢境。
(十二) 問:我是甘肅聯合大學的一名老師。如果有條件,我想在學校開辦一個靈修中心,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佛教,培養學生的慈悲心。但是我想知道,這樣的靈修中心應該開設哪些課程?選擇哪些書籍?舉辦哪些活動?
答:這種中心,跟禅文化結合就很好。北京大學、複旦大學都有禅學社,華中科大也有心靈研究中心,你們要設的話,也可以從禅入手。因爲禅對生活、對茶、對企業等的種種文化,都容易滲透。
課程上,除了禅的思想以外,藏傳佛教的菩提心修法很實用。菩提心提倡利他,有了利他精神,人就變得甯靜了。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內心的浮躁、煩惱和焦慮,都是源于自我耽著,而有了利他心,自我耽著就弱了;爲自己想得少了,煩惱和痛苦也就少了。當然,這方面的書籍很多。
至于活動,可以舉辦講座。請一些有學識的老師,像西南民大有研究佛教及心靈的大師,其他高校也有許多老師對漢傳文化、藏傳文化有相當造詣,請他們來講一講,提升一下學生的道德修養,將來對社會、對國家都有利。
此外,如果整個教育導向上有些轉變,就更好了。像最近蘭科大、廈大、北大的老師們就在開會討論這個問題,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傳統的道德素養。這才是爲學生的未來考慮!
有了這樣的教育,找不到工作也是能生存的,否則,單憑分數要面對人生的許多問題,就困難了。
(十叁) 問:我是西北師大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對佛教、傳統文化都感興趣。我看過各種不同的書籍,但始終收獲不大,請問該如何學習,才會對佛法、佛教有個完整的了解?收益更大?該怎麼選擇適合大學生的經典、書籍?
答:學任何知識,專注很重要。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看,不能深入其中,那不說佛教,就是世間一般的文字,也不會有收獲。
我在看書之前,常會先提醒自己:“這裏面肯定有很深的意義,可能是我不懂的。”因此,看的時候很專注。哪怕只看一節,也會反複思索: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這麼說……而一旦心散亂了,就進不到它的精彩殿堂。所以,學佛法一定要專注。
對于想系統了解佛教的朋友,我常常建議他們:要深入了解大乘佛教,最好學《入菩薩行論》;要了解空性,最好學《中觀根本慧論》或《入中論》;要了解藏傳佛教的修行次第,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如果能常年鑽研這些教理,那我相信,你的身心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十四) 問:我以前看過《和諧拯救危機》這部紀錄片,那裏面淨空法師說:現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災難,水災、洪災、雪災、地震……這些災難發生的原因,都是因爲人類道德敗壞、道德滑坡所致。
但我想請問:您有什麼證據證明,是人類自身的行爲導致了這些災難?說這是道德的問題,如何讓人信服?
答:《和諧拯救危機》裏面,講這些道理的人是淨空法師,不是我。所以,你要找證據,應該問淨空法師,讓他提供給你。不是我說的,憑什麼讓我來講?(衆笑)
如果你認爲,因爲淨空法師是佛教徒,我也是佛教徒,所以我有責任講出證據;那麼同理,淨空法師是人,你也是人,從人的層面來講,你自己也應該來解釋。這是因明的推理方法,你回去慢慢思維。
不過,佛經中確實講了,人類道德敗壞時,會出現各種災難。但是不是100%來源于此呢?也不是。人的前世或之前所造的業才是主因,而現在的思想、行爲等,只是起了助緣的作用。
問:那念經、念咒回向給受災的人,真的能化解災難嗎?
答:如果認爲不會起什麼作用,這個不對;但如果認爲絕對會起作用,也不敢說。
就像病人吃藥,不懂的人認爲,這個藥要麼就不起作用,要起作用就應該百分之百治好。但對醫生來說,反而不敢肯定。因爲每個人的病情、體質都不同,能治到什麼程度,也要看情況。不過總的來說,吃藥是有作用的。
同樣的道理,爲了化解災難,念咒、行善、做佛事,有些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有些也不盡然,因爲業太嚴重了,即使做了善法,也看不到明顯的效果。
那還要不要做善事,尋求佛法的保佑呢?這個是要的,就像病人仍要看病吃藥一樣。
主持人:感謝上師!由于時間關系,今天下午的現場提問就到此結束。如果大家意猶未盡,可以通過網絡和堪布的微博,繼續與堪布交流。
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尊貴的索達吉堪布爲我們帶來了精彩的演講!
相信聽了堪布的演講,在座的朋友們對自己的內心、人與世界的關系,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願堪布的話語就像炎熱夏季的一杯涼茶,使我們內心得到清涼與安甯;更願上師播撒的這顆智慧之種,在每一個朋友的心中生根發芽;願我們大家攜手共進,放下自我執著,發揚無私利他精神,共同擁抱更加廣闊的天地!
最後,讓我們全體起立,以熱烈的掌聲恭送索達吉堪布......
《蘭州商學院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