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兰州商学院问答

  兰州商学院问答

  『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

    (一) 问:我是高三刚刚毕业、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现在的媒体、网络中有很多色情内容,以女人的裸体为美;而现在人穿得也很暴露,能露的都露,让我很迷惑,请问您对这些怎么看?

  答:在古代中国,乃至现在的藏地,一般人的穿着都相当保守。而现在人以暴露身体为美,应该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但我认为,人体没有任何值得贪执的地方。不管是女人的身体,还是男人的身体,当你以佛教的九种不净观剖析时,再美的身体,也不值得贪求。只不过,人们的相续中都有“贪”的习气,所以就以此为美,以不遮不拦、吸引他人为美;而商家也抓住人的这一弱点,营造商机。

  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人还是会回归传统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现象多了以后,也就不希求了。以前,台湾、日本、韩国刚出现色情现象时举世震惊,而大陆很多城市也紧随其后,现在更是司空见惯了。然而,这终究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人一定要知惭有愧!否则,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

  还是古文化让人钦佩!

    (二) 问:我今年16岁。我见过很多佛教徒热心劝人学佛,但他们的方式让年轻人无法接受:他们常讲因果报应,我知道因果报应是合理的,但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这是迷信,不理解、甚至厌恶;而且,他们的劝导常带有强迫性,往往起了反效果。

  年轻人喜欢文艺性的、轻松的东西,他们劝我们学佛时,一定要死板地按照经典去灌输吗?是不是可以像禅宗那样不拘一格呢?请您开示。

  答:佛教的因果观念是真理,既然是真理,佛教徒宣讲它是合理的;别人不接受,是别人的事。当然,也许会有死板、教条的现象,讲起来只有一种方式,但并非所有的都是这样。

  其实,佛教的教义是很丰富的。像藏传佛教中就有“十明 ”学科,在这十明当中,很多理念与当今的艺术、学术是衔接的;只要懂得运用,应该并不单一。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不论在东方、西方,大德们为了普及佛教教育,根据不同的根基和意乐,采取了种种善巧方便。并且,这些也都被很好地接受了。

  你刚才说到“禅”,禅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过段时间,我也要去北京大学交流禅文化。一提到“禅”,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在寂静地方闭目禅修。但实际上,禅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住坐卧、上班休闲……时时处处都可以安住在“禅”的理念中——不离明心,也不障碍生活。

  因此,佛教有很多道理,也有很多弘扬方式,不会死板。而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个别情况而已。

  此外,如果撇开形式,单就教育的内核而言,应该说,佛教的教育更具有进步性。怎么讲呢?你们也知道,现在一般的教育只重视分数,分数好,OK;分数不好,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关。一个分数高,又会说、会写、会面试的人,思想再糟糕、再低劣,也成了人才,哪里都进得去。但佛教不是这样。佛教选拔人才时,除了“讲、辩、著”之外,更重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像戒律、行持,等等。

  可见,佛教的教育理念很广,也很注重实质。

    (三) 问:我来自甘肃中医学院,搞的是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我曾经去过一些藏医院(门巴扎仓),知道藏医学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藏医学的情况?

  答:藏医学是藏传佛教五明之一。我们学院叫五明佛学院,就是这个“五明”。五明有因明、声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就是藏医学。

  现在藏医学在国际上很受推崇,而且,从配方到治疗都有独到之处。我读书时对藏医学就感兴趣,诊脉、配药,甚至亲自上山采药。藏地的药材资源很丰富,有句俗话说:“山上的所有草木,在高明的医师眼里无不是药。”所以,那时候我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不过到了佛学院以后,就没怎么学了。

  其实,古代的藏医学,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了。青海的西宁附近有一所博物馆,以前我去过,那里陈列着几千年前的医疗仪器,非常精致。看着这些仪器,可以想象古代藏医学的发达。

  而如今,这些都继承在门巴扎仓(藏医院)里。门巴扎仓,格鲁派比较多,宁玛派或其他教派也有相仿的研究机构,像我们佛学院就有,那里培养了很多医师,也跟卫校、高等医学院建立了合作。

  时下的有些病,吃西药、中药效果不好的,看看藏医、吃吃藏药,说不定很有效。我生病时就喜欢吃藏药,没有副作用,效果也好。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主要典籍,要研究的话,可以看一看。

    (四) 问:我是兰大民族学院的藏学博士,感谢您的鼓励,才让我考上了这个博士。

    我出身兰大的中国哲学专业。在中国哲学儒家的人性论中,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请问,如何以佛学理论观照这种“人性论”?一些学者在阿赖耶识上探讨佛性论,我觉得这肯定不究竟,能否请您在究竟意义上简单讲一下佛性论?佛性论与人性论的关系如何?

  答:其实,儒家与佛教的思想,在某些意义上是相通的。比如,两家都认为有一种不可见的心性。

  所谓“性”,有些学者比喻说:就像暗室中本来有物品,但没有灯来照的时候发现不了,而灯一照,就发现了。孟子、荀子讲“性”,深度不及佛教,或善或恶,形成两种观点;但在佛教看来,就究竟的本体而言,没有善、也没有恶,一切平等。

  那该怎么融合这些观点呢?

  首先讲本体。所谓本体,也就相当于万物的本源,在这个层面上,已经超离了善和恶。这一点在佛教中讲得最为究竟: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山河大地、太阳月亮,黑与白、善与恶……这一切的一切,从本体而言都不存在,都远离戏论。

  而在显现层面,佛教也讲人的本性为善。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关于佛性,《如来藏经》、《宝性论》里讲得特别清楚。学了以后你会知道,如果人性本恶,那无论你怎么努力向善的方面学修,终究还是会倒退。但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觉悟者,他们以自身所悟的智慧、所行的慈悲告诉我们:人的本性为善。

  作为一切觉悟者的典范,释迦牟尼佛已经到达了善的最高境界;六祖等汉藏无数高僧大德,也都是最佳的追随者。所以,在显现层面,当心回归到本位时,便会如实显露它至善的光辉。禅宗讲明心见性,其实一见性,本具的善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应该说,在这些道理上儒教比较欠缺。我钦佩儒教中那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轨范,但在理论上,他们缺乏对来世的探索,缺乏对本体空性的分析,这一点很容易看得出来。

  因此,一个既懂儒教又懂佛教的人,在比较人性论、佛性论时,如果能对佛教的胜义空性和世俗显现作些深入研究,那对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会豁然开悟的。

    (五) 问:我来自兰州大学科学学院。佛教很重视师道,有一位堪布曾说:身边的人,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普通人、非佛教徒,他们的语言、行为也会对自己有启发,所以“人人是我师”。但我也看到其他文章中说:初学者较容易生邪见,依止的老师少一点好,请问,这两种观点如何融合?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个有修行境界的人,任何人的语言,都能看作是对自己的教导,并将那个人当成上师。比如,假如有人骂我,而我并不觉得是受了伤害,也不以牙还牙,反而把他的指责当作是很好的指点和教训,能做到这样,实际上他就成了我的上师。

  但如果我没有这种境界,不仅是批评,赞叹也听得像嘲讽,那要我把谁当上师、当老师都很难;即使是我的老师,也不一定会认。像有些学生,一回寝室就骂老师,“他讲得怎么怎么……”,嘲讽老师的行为,把老师当玩偶,在这样的学生眼里,老师也不成为老师了。

  因此,假如一个人能随着别人的指导再接再厉,随着别人的指责有错就改,不用问,你可以说“人人是我师”;否则,不要说所有的人,就算是你的老师,一个老师,也不一定能利益到你。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不低,这有点像佛教里讲的观清净心。阿底峡尊者说过:“三人之中,必定有一个是菩萨。”这个比例很高,可惜我们发现不了,谁是?谁不是?不知道。但如果我有清净观,今天在座的,我都可以观成菩萨;但如果没有,那我可能觉得在座的都比我差,而且都是凡夫。

  这两种心态当中,前者显然是有境界的;而后者的话,你们想想,生活中如果持这种心态,那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不会有快乐。

  因此,在师道的问题上,关键看你的心里是不是认可对方,把他当老师。

  问:以前我跟有些老师学过佛法,也看过他的书,但这些老师后来诽谤密法,那对这些老师,我该怎么看呢?

  答:我也遇到过诽谤密法的人,但是他们诽谤密法,只是因为不了解。

  其实,密法不是一个简单学问,也不是一般人能诽谤得了的。藏传佛教中有浩如烟海的大续部、大注释,如果哪位老师去研究,十几年下来,可能都不一定懂;一旦你懂了,肯定会瞠目结舌:“哎,以前我的思想太愚痴了!”

  当然,不说大学老师或一般知识分子,就连弘一大师以及后来的个别大德,起初也不了解密法。不过,在他们看过密续及藏地大德的言教之后,都忏悔了。

  因此,我能理解这些老师。因为环境和朋友的影响,加之没接触过密法,随随便便就诽谤了。不过,我倒希望他们能去藏地的佛学院,与那里的佛教徒辩论一场。到时候我当翻译,你们面对面辩论。你赢了,我们也认输;但如果连基本的因明三相推理都不懂,那就困难了。

  所以,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先了解一下密法很重要。

  问:佛教最重视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但对初学者而言,要生起稳固不退的信心又很难,您在这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

《兰州商学院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