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了這塊蜜,便巧設方便驅散蜜蜂,取出蜂蜜。
喻義對照:被蜜蜂團團包裹的蜜,代表如來藏;外面的群蜂,表示以嗔心隨眠爲主的各種煩惱;智者代表佛陀,佛陀見衆生都有如蜜般的如來藏,就爲衆生驅開如群蜂一般的種種煩惱分別,現前證悟。
可見,現在我們不能見性,是因爲有太多的障礙遮著,但我們都有佛性,這是決定的。所以,從真實意義上說,衆生是佛。
有人問:“如果衆生是佛,那爲什麼還要受苦呢?”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佛教所謂的“衆生是佛”,並不是說現相上是佛,是說實相是佛;而在現相上,衆生是衆生,佛是佛。
要進一步理解這個道理,就要涉及佛性的兩種清淨: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當說自性清淨時,所有衆生的本質都是清淨的,都是佛,雖然暫時被煩惱、所知二障遮蔽著,還不是真正的佛,但本體上就是佛;雖然本體上是佛,但在離開障垢之前,還是衆生,只有離垢了才能成佛,這就是離垢清淨。比如冰和水,從本性上講,水的本性是水,冰的本性也是水;但在顯現上,冰就是冰、水就是水,你不能說冰是水,只有它融化以後,才是水。
這個比喻,對應已入道的凡夫。
第叁個比喻是糠秕中的果實:被糠秕包著的青稞、小麥等果實,是不能食用的,想要食用的人,一定要用方法剝掉糠秕,才能享用果實。
喻義對照:被糠秕包裹的果實,代表如來藏光明;糠秕代表癡心隨眠爲主的一切煩惱;而去除糠秕的過程,就好比佛陀轉*輪,讓我們懂得真理,從而突破種種障礙,現前真實的如來藏。
這個比喻,對應資糧道的凡夫。
第四個比喻是不淨糞中的純金:有人走遠路,不小心把金子丟在一個肮髒的糞坑中,天人以天眼發現了這個金子,便告訴大家,讓他們把金子挖出來享用。
喻義對照:糞坑中的金子,代表如來藏;而這個不淨糞坑,則表示我們非常強烈的貪嗔癡等煩惱;雖然如來藏像純金沈在坑底一樣,本來就存在著,但只有通過了解這一真理,然後去除煩惱糞穢,才能展現它的本來面目。
這個比喻,對應加行道的凡夫。
第五個比喻是地下寶藏喻:在一個貧窮人的屋舍下,埋著非常豐富的珍寶藏,但寶藏不能說話,而人也不知道自己家裏有寶藏。只有當寶藏被勘探出來以後,那個人才知道,即使是以前自己最貧苦的時候,寶藏也一直都在自己的家裏。
喻義對照:地下的寶藏代表如來藏;貧窮人的家,代表聲緣阿羅漢的無明習氣;雖然我們本自具足佛的相好、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就像自家地底下的寶藏一樣,但我們並不知曉,只有在通達無我智慧以後,才能將這一切開發出來。
這個比喻,對應聲緣阿羅漢。
第六個比喻是果中的種芽喻:在灰色的種芽裏,有生長大樹的能力,當你把它埋進地裏以後,借助于灌溉以及陽光等因緣,它會破殼而出,生芽、紮根、成長爲參天大樹。
喻義對照:種芽代表衆生的佛性,其中蓄積著無窮的精華和力量;而它的殼,則代表見道所斷的煩惱;當因緣成熟時,如種芽一般的佛性,便能借助于福慧兩種資糧,破除煩惱、展現本來面目,並最終成就佛果。
這個比喻對應見道菩薩。見道者的比喻有兩個,這是第一個。
第七個比喻是破衣中的寶佛像喻:被臭穢破衣包裹的珍寶佛像,雖然放在路的中央,但無人知曉。在天人的指導下,大家知道以後,撕去破衣,取出寶佛像。
喻義對照:寶佛像代表佛性;破衣代表見所斷煩惱;就像天人爲人指示佛像一樣,佛陀爲衆生宣說妙法,解脫其相續中的珍寶佛性。
這個比喻,也是對應見道菩薩。
第八個比喻是貧賤醜女懷中的轉輪王喻:一個非常貧賤醜陋的女人,無依無靠地住在一個破屋裏,因爲偶然與人相交,懷上了轉輪王。轉輪王,相當于現在一般的國王,他以正法教導世人。貧女腹中雖然懷著國王,但她自己並不知道,只有生下了他以後才知道。
喻義對照:腹中的國王代表如來藏;貧女無怙而住,代表修道所斷的煩惱;衆生雖然深陷痛苦,無有依怙,但在每一個衆生的相續中都有佛性,依靠這個佛性,將來都可以成佛。
這個比喻,對應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薩。
第九個比喻是泥模中的金像喻:古代都用泥模鑄造佛像,先在泥模中刻好佛像的紋路,再把金子熔化倒入,之後取出時,就呈現一尊完美的佛像。
喻義對照:金像代表佛性本自無垢清淨;泥模代表煩惱客塵;佛陀善巧說法引導衆生修行,就像剝去泥模一樣,破除他們的一切障垢,讓衆生成就佛道。
這個比喻,對應清淨叁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薩。
叁、了解如來藏有何必要
以上的這種講解方式,也許稍微有點專業,不過,很多名相都是固定的,不用的話,可能也沒辦法闡述。而對這些道理,想細致了解的人,可以學習《如來藏經》、《解深密經》、《寶性論》等經論,這樣學下來以後,對如來藏一定會形成初步的了解。
這種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讓你系統了解佛的思想。
你們也知道,佛在初轉*輪時,對如來藏幾乎只字未提;二轉*輪主要講萬法皆空的道理,但同時也提到了如來藏,只不過,是以不明顯、不廣說的方式略有提及;而只有到了叁轉*輪,才明確地提出這一思想。按顯宗的講法,一般是說在廣嚴城等地方傳講;但如果說到密宗,那麼在米積塔講《時輪金剛》時,還有更加細致的闡述。
所以,如來藏是佛的真實思想,也是最了義的思想,不能因爲最初佛陀沒有宣說,或者只是少分宣說,就認爲佛的話自相矛盾。只要你全面了解佛教以後,就會知道,其實這種矛盾是不可能的。
這個“不可能”,並非因爲我是佛教徒才這麼說,就是世間的學者、智者,他們在公正、深入地研究之後,也都會意識到:其實佛的思想,絕對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說矛盾就矛盾了,沒有這麼簡單。
而進一步來說,當你了解到如來藏確實存在以後,就絕對不會誹謗了。這種誹謗不像其他的,佛經裏講了,誹謗佛法的過失是相當大的。
一聽說有人誹謗如來藏,我的心裏就很痛。你不了解沒關系,你不承認也沒關系,但你何必要誹謗呢?何必造這種業呢?再說,你不深入經藏,就想當然地批判如來藏思想,又怎麼說得過去呢?就算你要批判,也至少得精通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中的相當一部分才行,否則,只是憑空說“不存在”,恐怕沒什麼分量。
因此,希望大家以後對如來藏有個正面的了解,不要聽一兩節課、看一兩本書、隨意翻閱一兩個資料,就隨便下結論:“這裏不對、那裏不對……”一定要正面了解。如果有了正面了解,甚至能潛心學習和研究,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四、學修如來藏的功德
一說“功德”,也許有些人不太認同,認爲這是佛教的概念,但是我想,閩南這邊應該不會。爲什麼呢?因爲在你們這裏,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社會上的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既有的習俗裏:就算是不信佛,也都信觀音。
這就不像其他城市了,其他的有些城市,你們可能也知道,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信仰。但你們信觀音,而且從小就信,有了這樣的觀念基礎,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會否認功德的。既然相信功德,而如來藏的功德又這麼大,爲什麼不接受呢?
昨天他們一提“如來藏”,我就很歡喜,覺得交流這樣的題目,太有意義了。也許我講不出什麼特別深的道理,但這個思想本身,你們看看《如來藏經》的後面,佛陀說,凡是學習、研究的人,有無量功德,如雲:“于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爲他廣說得福無量……”[8]
所以,以前我看到這些功德的時候,就想:“《如來藏經》這麼好,我這一生能不能學一遍呢?能不能講一遍呢?”
當然,最重要的功德,還是在于開顯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
而要明心見性,常常觀心很重要。所謂“參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你要參禅,雙盤、單盤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的本性;你要念佛,口裏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裏要念。所以,心調不好,行爲上再怎麼做,也不一定是那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馬祖道一的公案:剛開始,馬祖大師很愛坐禅,白天晚上常常打坐。懷讓禅師見他是個法器,而且度化的因緣也到了,就去問他:“大德坐禅圖什麼?”
道一說:“圖作佛。”
懷讓禅師找了一塊磚,在他前面的石頭上磨,“嗞嗞嗞——”。
道一見了就問:“師父這是做什麼?”
“磨它做個鏡子。”
“磚怎麼會磨成鏡子呢?”
“那你坐禅怎麼能成佛呢?”
“那如何才是呢?”
懷讓說:“譬如有人駕車,車不走了,你要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聽了說不出話來。之後,禅師又爲他開示:“如果執著坐相,則並未了達實相……”隨後,馬祖當下大悟。
那麼,他開悟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觀心,而不是行爲。誠如《六祖壇經》雲:“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了悟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了悟以後,也就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園。
--------------------------------------------------------------------------------
[1] 四邊:有、無、有無二俱、有無二非。
[2] 八戲:指八種戲論分別,即生、滅、常、斷、一、異、來、去。
[3] 《大乘入楞伽經》(卷2)雲:“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爲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于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爲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此執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師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于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爲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爲攝著我諸外道衆。令離妄見入叁解脫。速得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于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4] 《大般涅槃經》雲:“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複次善男子。譬如仰觀虛空鵝雁。爲是虛空爲是鵝雁。谛觀不已仿佛見之。十住菩薩于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況複聲聞緣覺之人能得知見。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遠路蒙聾見道。十住菩薩于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見畫菩薩像。即作是念。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觀雖複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薩于己身分見如來性亦複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
[5] 《寶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之略稱,在藏傳佛教中,一般認爲是彌勒菩薩所造。
[6] 凡夫有四種: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資糧道者、加行道者;聲緣阿羅漢一種;見道者二種;修道者二種。這九種比喻,就是要說明被這九種有情相續中的垢染所遮障的如來藏性。
[7] 隨眠:煩惱的異名,俱舍頌疏十九曰:“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名隨眠。”
[8]《如來藏經》雲:“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于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爲他廣說得福無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余菩薩。爲于積集如來智故。精勤供養一切如來。于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叁摩地。由此色叁摩地威力。過恒河沙諸佛世界。過恒沙數俱胝那庾多現在諸佛。于一一佛所供養承事。並及菩薩聲聞僧衆。如是乃至過五十恒河沙諸佛世尊。當于和暢安樂之時。各送百千珍妙樓閣。一一量高十踰繕那。縱廣正等一踰繕那。如是一切以寶成天妙香器。散種種花成辦種種受用之具。日日如是乃至千劫。金剛慧若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發菩提心于此如來藏經。取其一喻。或在于身或在經卷。金剛慧以此福業與前福業。如來安立百分迦羅分千分百千分俱胝分。俱胝百分。俱胝千分俱胝百千分。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不及于此迦羅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藏”思想——廈門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