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
『 2012年 2月24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博学术沙龙”,2011-2012年度第7期(总的第39期),现在开始了!
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索达吉堪布,为我们作一个关于“如来藏”思想的讲座。下面欢迎堪布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厦门大学“硕博沙龙”与诸位交流佛学。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对厦门大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是2002年,我在附近的一所医院治病,同时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就是在那段日子,我常来你们大学。每次来的时候,我都带着四片儿长长的藏文经函,坐在一个美丽的湖边,边思考、边翻译,感觉很惬意。当时我还想:在这 样的环境里教学、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故地重游,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刚才一进来,美好的记忆还是浮现了上来。不过,今天我是来交流佛学的——昨天他们提出,让我讲一讲“如来藏”的思想。
大家可能知道,对于如来藏思想,现在有一部分学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也有一部分学者比较能接受,甚至想学习、修行。如果是第一种,想要批判这一思想,恐怕很困难,这个问题待会儿我会说明;而若想正面了解的话,今晚短短的交流,也不一定能讲得明白。不过,在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会对个别人有所启发,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重新认识。
一、对如来藏的误解、邪说
如今,台湾、香港有个别法师认为:如来藏思想是受印度某些宗教影响而出现的,佛教本来讲缘起性空,不承认常有,而如来藏被认为是常有的,所以不符合佛教教理。
对于这一观点,后来有些学者批判过,而我也持着与之不同的看法。
1、佛经论典是怎么说的
其实,经典中所说的如来藏常有,与外道的梵天、神我等常有不同,因为这种常有远离戏论。所谓远离戏论,就是远离有无等四边[1],以及生灭来去等八戏[2]的执著。也就是说,是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基础上,才承许这一常有的大光明。
它与外道神我的不同之处,佛在《大乘入楞伽经》[3]中,对大慧菩萨宣讲得非常清楚。因此,不承认如来藏思想,那对释迦牟尼佛的第三转*轮,以及密宗一切续部的教义,也等于是否认了。
如来藏的存在,其实不仅是第三转*轮,二转*轮也以隐含的方式说明过。比如,佛在《中般若经》里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没有自己的体性,心的本体是光明。
由此可知,如果不承认如来藏,那么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乃至禅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经论,都将无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体真是像虚空一样空无,那证得这么一种“空性”,从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时,又是一个什么情形呢?没有庄严的身相,也没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一定要承认如来藏的光明分。
当然,这个问题很深,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你们有兴趣的话,最好研究一下相关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如来藏经》有四个译本,最早的一个,是西晋时期法炬译的,不过,这个译本和第二个译本都遗失了,现在仅存第三和第四个译本,分别为佛陀跋陀罗(东晋,也译作觉贤359-429)以及不空(唐,705-774)所译。
后面这两个译本,不空译得稍微细一点、广一点,佛陀跋陀罗译得比较略,但意义完全相同:都是以九种比喻说明如来藏的存在,也都是先讲长行文,再以偈颂作总结。而且,以前我专门对照过藏文,与汉文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你们想了解“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的道理,或说第三转*轮以及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教义,一定要阅读《如来藏经》这样的经典,其他的还有《解深密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
其实这个道理很深,像《大般涅槃经》里讲:如来藏甚深难测,凡夫、声闻、缘觉都无法了知,就算是十地菩萨,也只是像在夜里见色法一样,不能完全明了,只有到佛地才能彻底了知[4]。
既然如此,若是我们去研究,是不是也一点不能了知呢?也不是。
这就像空性一样,空性虽然很深,但只要你依着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理证去抉择、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为别人宣说。同样的,要了解如来藏,除了《如来藏经》以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可靠的论典、注疏,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龙猛菩萨的《法界赞》,以及藏地宁玛派、觉囊派等前辈大德的珍贵论典等,这样学下来,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尤其是《宝性论》[5]一定要看,它的内容多数源于《如来藏经》,是阐释如来藏思想最重要的论典。
2、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
此外,很多人常说“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的话,见性也就谈不上了。你们可以看看禅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里面最深的窍诀,全都要涉及如来藏光明。
因此,如来藏光明不是纯粹的理论。你们多数是作学术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时,你观过自己的心吗?这颗心,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来观一观——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接续不断的同时,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那么,这种努力值不值得呢?这是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你们想一想:世间有这么多的学问,可谓包罗万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达无碍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学问不能触及生命的真相,做到了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学问,是帮助他认识自心的学问;而最重要的认识,就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否则,你来一趟世间,忙忙碌碌学得再多,也可能是在虚度人生,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因此,没有财富不要紧,没有地位、名声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通达心的本性。
而要通达心的本性,以动物或其他的生命形态,都是很难实现的,唯独人身最好。但遗憾的是,人在物质上有了进步以后,就自以为先进,不肯探究心的真实层面,甚至连“生命是伴随着心的流动而轮回不息”这么一个最普通的认识,能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人类的智慧就处于这样的层次上,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3、存在的何以说不存在
存在的毕竟是存在,你想驳斥它的话,一定要有足够的依据。
否则,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研究经典、续部,也不阅读高僧大德的论著,只是断章取义地了解一点佛教的观点,就在人前建立自己的“宗派”,那不管是从佛学、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庄严的。所以,作为智者一定要谨慎。这么甚深的道理,如果你还不能认可,我们也理解,但如果你直接下结论否认它,也许就不太明智了。
那些认为如来藏不存在,甚至说第三转*轮不了义的人,多数是觉得这些跟空性相违。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后就知道,这二者本身并不相违,相违的是我们的认识。所以,在藏地的历史上,觉囊派与格鲁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辩论到最后,除了稍许的不同点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宁玛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认为,佛陀第二、第三转*轮的教义,其实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
而这种贯通,就是现空不二;现空不二,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这个本体在空分上,第二转*轮讲得非常清楚,后经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印度大德用理证方式深入阐释之后,在后来的学者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而在现分上,也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除了第三转*轮的讲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网续》(也称《密藏续》)、《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续部,也有详尽的说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圆满等实修窍诀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为你指点,不用太多文字,一指点,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
当然,这也要信心。没有信心,甚至排斥的话,那不要说修行,理论上都很难建立。
二、以九种比喻说明什么是如来藏
下面,我依据《如来藏经》、《宝性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窍诀,简单讲一下众生具足如来藏的九种比喻。
这九种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没关系,但你要思考: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具如来藏德相,并且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宣说了,这对你有何启发?比喻要说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吗?不信的话,你有什么理由?信的话,那这个如来藏、这个光明的心性,从现在直到成佛之间都是存在的,这一点你又如何受持?……
下面,我一边讲,你们也可以一边思维——
总的来讲,这九种比喻,是分别对应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6]而说的。
其中,第一个比喻是萎花中的佛像: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庄严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见到以后,剥开枯萎的花、叶,显出光芒灿然的佛像。
喻义对照:佛像被隐藏着,这代表在烦恼中安住的如来藏;包裹佛像的萎败花叶,代表以贪心随眠[7]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天人代表佛陀,当佛陀以佛眼见到众生都有佛性以后,为其说法,去除如枯萎花叶般的八万四千烦恼,显露佛的功德。
一般来说,这个比喻对应未入道的凡夫。
第二个比喻是蜂群中的蜜:在千百万只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块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发…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