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思想——廈門大學演講
『 2012年 2月24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碩博學術沙龍”,2011-2012年度第7期(總的第39期),現在開始了!
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索達吉堪布,爲我們作一個關于“如來藏”思想的講座。下面歡迎堪布演講——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今天很高興來廈門大學“碩博沙龍”與諸位交流佛學。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經曆,讓我對廈門大學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是2002年,我在附近的一所醫院治病,同時翻譯《釋迦牟尼佛廣傳》,就是在那段日子,我常來你們大學。每次來的時候,我都帶著四片兒長長的藏文經函,坐在一個美麗的湖邊,邊思考、邊翻譯,感覺很惬意。當時我還想:在這 樣的環境裏教學、讀書,真是一種享受!
故地重遊,時間雖然過去很久了,但剛才一進來,美好的記憶還是浮現了上來。不過,今天我是來交流佛學的——昨天他們提出,讓我講一講“如來藏”的思想。
大家可能知道,對于如來藏思想,現在有一部分學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對待,也有一部分學者比較能接受,甚至想學習、修行。如果是第一種,想要批判這一思想,恐怕很困難,這個問題待會兒我會說明;而若想正面了解的話,今晚短短的交流,也不一定能講得明白。不過,在共同探討、學習的過程中,也許會對個別人有所啓發,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重新認識。
一、對如來藏的誤解、邪說
如今,臺灣、香港有個別法師認爲:如來藏思想是受印度某些宗教影響而出現的,佛教本來講緣起性空,不承認常有,而如來藏被認爲是常有的,所以不符合佛教教理。
對于這一觀點,後來有些學者批判過,而我也持著與之不同的看法。
1、佛經論典是怎麼說的
其實,經典中所說的如來藏常有,與外道的梵天、神我等常有不同,因爲這種常有遠離戲論。所謂遠離戲論,就是遠離有無等四邊[1],以及生滅來去等八戲[2]的執著。也就是說,是在遠離一切戲論的基礎上,才承許這一常有的大光明。
它與外道神我的不同之處,佛在《大乘入楞伽經》[3]中,對大慧菩薩宣講得非常清楚。因此,不承認如來藏思想,那對釋迦牟尼佛的第叁轉*輪,以及密宗一切續部的教義,也等于是否認了。
如來藏的存在,其實不僅是第叁轉*輪,二轉*輪也以隱含的方式說明過。比如,佛在《中般若經》裏說:“心無有心,心之自性爲光明。”心沒有自己的體性,心的本體是光明。
由此可知,如果不承認如來藏,那麼漢傳佛教的天臺、華嚴,乃至禅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經論,都將無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體真是像虛空一樣空無,那證得這麼一種“空性”,從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時,又是一個什麼情形呢?沒有莊嚴的身相,也沒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顯然,這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一定要承認如來藏的光明分。
當然,這個問題很深,叁言兩語解釋不清楚,你們有興趣的話,最好研究一下相關的經典,比如《如來藏經》。《如來藏經》有四個譯本,最早的一個,是西晉時期法炬譯的,不過,這個譯本和第二個譯本都遺失了,現在僅存第叁和第四個譯本,分別爲佛陀跋陀羅(東晉,也譯作覺賢359-429)以及不空(唐,705-774)所譯。
後面這兩個譯本,不空譯得稍微細一點、廣一點,佛陀跋陀羅譯得比較略,但意義完全相同:都是以九種比喻說明如來藏的存在,也都是先講長行文,再以偈頌作總結。而且,以前我專門對照過藏文,與漢文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你們想了解“一切衆生皆具如來德相”的道理,或說第叁轉*輪以及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義,一定要閱讀《如來藏經》這樣的經典,其他的還有《解深密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等。
其實這個道理很深,像《大般涅槃經》裏講:如來藏甚深難測,凡夫、聲聞、緣覺都無法了知,就算是十地菩薩,也只是像在夜裏見色法一樣,不能完全明了,只有到佛地才能徹底了知[4]。
既然如此,若是我們去研究,是不是也一點不能了知呢?也不是。
這就像空性一樣,空性雖然很深,但只要你依著龍猛菩薩、月稱論師的理證去抉擇、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爲別人宣說。同樣的,要了解如來藏,除了《如來藏經》以外,還可以學習一些可靠的論典、注疏,像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龍猛菩薩的《法界贊》,以及藏地甯瑪派、覺囊派等前輩大德的珍貴論典等,這樣學下來,應該也不是特別難。
尤其是《寶性論》[5]一定要看,它的內容多數源于《如來藏經》,是闡釋如來藏思想最重要的論典。
2、明心見性是見了什麼
此外,很多人常說“明心見性”,但明心見性是見了什麼?不承許如來藏的話,見性也就談不上了。你們可以看看禅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裏面最深的竅訣,全都要涉及如來藏光明。
因此,如來藏光明不是純粹的理論。你們多數是作學術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時,你觀過自己的心嗎?這顆心,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下面我們來觀一觀——
當你觀心的時候,其實心的本體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無顔色,也無形狀,甚至了無分別;而與此同時,它又不離開光明。所謂光明,是不是像燈光或者太陽光那樣呢?不是。那所謂空性,是不是空蕩蕩的一片,如虛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則,一切現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與空是不二的,這才是心的本體。這個本體,在你的起心動念接續不斷的同時,它是毫無遷變的,理論上可以這麼理解“明心見性”。當然,要想真正了悟,還需要深入地學習和修行。
那麼,這種努力值不值得呢?這是一個生命價值的問題。你們想一想:世間有這麼多的學問,可謂包羅萬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達無礙呢?顯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學問不能觸及生命的真相,做到了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在我看來,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學問,是幫助他認識自心的學問;而最重要的認識,就是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否則,你來一趟世間,忙忙碌碌學得再多,也可能是在虛度人生,這不是太可惜了嗎!因此,沒有財富不要緊,沒有地位、名聲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通達心的本性。
而要通達心的本性,以動物或其他的生命形態,都是很難實現的,唯獨人身最好。但遺憾的是,人在物質上有了進步以後,就自以爲先進,不肯探究心的真實層面,甚至連“生命是伴隨著心的流動而輪回不息”這麼一個最普通的認識,能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人類的智慧就處于這樣的層次上,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3、存在的何以說不存在
存在的畢竟是存在,你想駁斥它的話,一定要有足夠的依據。
否則,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不研究經典、續部,也不閱讀高僧大德的論著,只是斷章取義地了解一點佛教的觀點,就在人前建立自己的“宗派”,那不管是從佛學、科學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不莊嚴的。所以,作爲智者一定要謹慎。這麼甚深的道理,如果你還不能認可,我們也理解,但如果你直接下結論否認它,也許就不太明智了。
那些認爲如來藏不存在,甚至說第叁轉*輪不了義的人,多數是覺得這些跟空性相違。但實際上,當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後就知道,這二者本身並不相違,相違的是我們的認識。所以,在藏地的曆史上,覺囊派與格魯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辯論到最後,除了稍許的不同點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甯瑪派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認爲,佛陀第二、第叁轉*輪的教義,其實本來就是融會貫通的。
而這種貫通,就是現空不二;現空不二,也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
這個本體在空分上,第二轉*輪講得非常清楚,後經龍猛菩薩、聖天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論師等印度大德用理證方式深入闡釋之後,在後來的學者中得到了廣泛認同。
而在現分上,也就是如來藏的光明分,除了第叁轉*輪的講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網續》(也稱《密藏續》)、《時輪金剛》、《密集金剛》等續部,也有詳盡的說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圓滿等實修竅訣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爲你指點,不用太多文字,一指點,利根者當下就開悟了。
當然,這也要信心。沒有信心,甚至排斥的話,那不要說修行,理論上都很難建立。
二、以九種比喻說明什麼是如來藏
下面,我依據《如來藏經》、《寶性論》,以及前輩上師們的竅訣,簡單講一下衆生具足如來藏的九種比喻。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系,但你要思考:佛陀說衆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啓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下面,我一邊講,你們也可以一邊思維——
總的來講,這九種比喻,是分別對應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菩薩、修道菩薩[6]而說的。
其中,第一個比喻是萎花中的佛像: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莊嚴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見到以後,剝開枯萎的花、葉,顯出光芒燦然的佛像。
喻義對照:佛像被隱藏著,這代表在煩惱中安住的如來藏;包裹佛像的萎敗花葉,代表以貪心隨眠[7]爲主的八萬四千煩惱;天人代表佛陀,當佛陀以佛眼見到衆生都有佛性以後,爲其說法,去除如枯萎花葉般的八萬四千煩惱,顯露佛的功德。
一般來說,這個比喻對應未入道的凡夫。
第二個比喻是蜂群中的蜜:在千百萬只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塊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發…
《“如來藏”思想——廈門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