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佛陀情爲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問佛陀情爲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 2012年2月23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今天,索達吉堪布本來是要到廈門大學哲學系演講,但堪布這次來廈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也邀請他順便到嘉庚學院作一場演講。通過這場演講,大家能近距離地接觸佛教的修行者,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用佛教的術語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福報。

  所謂“堪布”,就是“法師”的意思,這個稱呼體現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傳佛教的大師。

  在這裏,我簡單介紹一下索達吉堪布。中國有這樣的傳統,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一般要從立言、立功、立德叁方面談起: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總字數超過一千萬;立功方面,他對顯宗的戒律、俱舍、中觀、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等都有很高造詣;立德方面,他不僅是一位學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問佛陀情爲何物”。佛教對內心非常重視,所以,堪布對“情”一定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堪布——

  能在這裏與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我感到很高興!今天的話題比較特別,看到這個題目,可能你們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剛才我在教室門口,就聽到有同學在議論:““問佛陀情爲何物”,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下面,我以一個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個簡單交流,希望對各位有所啓發、有所幫助。

  一、現代人面臨的感情問題

  在座各位都是年輕人,對世間的愛情應該說比較執著。我去過不少學校,發現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是如此,他們把愛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爲什麼如此重視呢?原因有許多,最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各位都清楚,在如今這個時代,網絡、電影、電視所播放的內容中,許多都和愛情密切相關,在這些渲染的影響下,許多人就對愛情特別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觀察:人們經常贊美、追求的所謂愛情,真的有那麼美好,讓人如此沈迷嗎?你們都是大學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思考清楚,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這方面的痛苦。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執著愛情。拿藏地來講,許多在家人雖然對感情比較執著,但並不像西方人和漢族人那樣,把不少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傳統,人們不認爲愛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漢地,也沒有將愛情視爲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藝術才是人們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對感情並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現在有些人認爲:佛教是絕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棄家人和一切,這種行爲太殘忍了!許多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出家人的“無情”。但實際上,佛教並不是這樣。說實在的,佛教所謂的絕情,只是細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間人執著的感情;佛教所謂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腦後。只不過許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當前個別影視媒體刻意醜化,沒有將佛法的本義展現在世人面前,才導致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

  大家應該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並不長,一旦過期以後,就沒有新鮮感了。對于這種虛幻不實的感情,佛教有許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愛欲都是無常的、痛苦的,它是衆生非理執著引起的……如果你們有機會深入學習佛法,就會對這些道理有所領悟。

  佛陀的傳記中記載,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舍棄了王位,選擇了出家生活。當然,出家並不等于完全抛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除了佛陀,曆史上還有許多出家人,從表面上看,這些人遠離了家庭和親人,但這並不是沒有良心,而是對一切衆生無條件的大愛。

  其實,不只是佛教徒才遠離感情。現在社會上有些成功的企業家、領導、明星,也都選擇獨身,這樣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爲什麼他們不結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業,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縛,做很多事就沒有自由了。

  我在這裏不是宣揚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裏都會發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誤解就被舍棄。因此,對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在世間人的定義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纏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然而,如果問佛陀“情”是什麼,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隨後,佛陀又會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這樣想,他們覺得愛情是美好的,怎麼會帶來痛苦呢?如果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當然很正常;但若是有過感情經曆的過來人,對個中的酸甜苦辣,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沒結婚的人極力贊美愛情,他說:“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是動聽的歌曲。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于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爲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爲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她對亡夫的愛意當下消失,身體也很快康複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大家要懂得這個規律,否則,不管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感情方面的問題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就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所以,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系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但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經常飽嘗這方面的痛苦。

  叁、以智慧照破情執

  當然,佛教並不是強迫你絕情絕愛,而是通過理論分析,讓你放棄非理的執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覺得異性的身體很美麗,其實,這種好感是未經詳細觀察的錯覺。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會發現自己特別喜歡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從頭到腳慢慢剖析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執著、貪愛、想念的,居然是這些東西!這樣的身體不要說死後沒有價值,活著時也根本不值得貪戀!”

  佛經中也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摩鄧女愛上了佛的弟子阿難,她想盡辦法讓阿難還俗。佛問摩鄧女:“你到底喜歡阿難哪裏?”摩鄧女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耳朵,愛他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勢。”佛便一一給她剖析:“阿難的眼睛中有淚,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體中有屎尿……”摩鄧女算是利根,聽了佛的分析,愛念當下就息滅了。[1]

  其實,愛情完全是一種分別執著,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現在的社會對愛情過于推崇,許多影視節目裏,愛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從小受這種影響,許多年輕人長大以後,根本沒有辨別能力,這是相當遺憾的!其實,愛情只是一種弱不禁風的易碎品,就像一個美麗的水泡,稍微一碰就會破滅。當這種水泡破滅時,有些人爲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絕望自殺,這實在是不智之舉。

  我本人來自藏地,藏地的傳統跟漢地差別很大,藏族人對愛情雖然也有執著,但不會把它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也不會用各種語言過分地贊美它。而在漢地,人們對愛情渲染得無以複加。本來愛情沒有那麼驚天動地,但因爲被許多虛構的浪漫情節包裝了,導致許多人瘋狂地歌頌它,直至這層包裝被撕開後,他們才痛苦地發現,原來愛情不過如此。

  《正法念處經》也說過:“若人貪著欲,衆苦常現前。”所以,過于執著愛情,痛苦就會接連不斷地降臨。只有獲得了無求的境界,才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貪求,一旦失去了愛情,也不會有那麼錐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裏,無求才是最大的快樂。以前有一個富人,他非常有錢,可始終得不到快樂。他到處打聽怎樣才能快樂,一個人告訴他:“得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襯衣,你就會獲得快樂。”于是他四處尋找,後來聽說某個深山裏有個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個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問:“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應該是吧,我從來沒有什麼痛苦。”于是富人懇求:“你可不可以把襯衣送給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沒有襯衣啊。”這個時候,富人才明白過來: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個道理,或許有人不太理解:“擁有才會…

《問佛陀情爲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