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取爲“我”。但在佛教的原則中,它是自然的,如色塵和眼根加上眼識神經,一碰即産生了別“知覺”,也可稱爲“識蘊”;同時隨著那根境的領納而安立其名,如眼識、耳識、鼻識等,其間只有了別、知覺,無論在那裏都沒有自我。
● “如實知”─五蘊是無我
當每一個部份的“積聚”分解開來,不論是色受想行識的那一個部份都沒有一個“我”,如此就能從一切事物中拔除“自我”的錯誤觀念,所謂一切事物,即是指人類的身心。全世界都可以分解爲這五個部份,純粹的“色法”,與“心”完全扯不上關系。理解這五個部份,即是理解全世界都不是“自我”。“理解”的意思是前面所講的“看清”,和所謂的“明白”是兩回事。
如能專注去觀察思考那能拔除“我執”的“看清”,就必定能對這些事物不再動搖、不再産生欲望、貪愛或嗔恨,這才可稱爲已“看清”這些事物不是“自我”的。運用理論的思考是不能拔除“我執”的,它只限于産生那相信這不是“自我”,如此而已。不像“看清”那樣能絕對的斷除“我執”。因此必須認真地學習戒定慧叁學,才能拔除對一切事物的“我執”。
現在,雖然我們已能理解萬物沒有“自我”,但卻仍舊是執取萬物爲我的立身處,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了解。構成這個世界的一個部份或人體的每一個部份,無論那裏都不是“自我”的,但依然是成爲“我執”的立身處。其原因是來自“無明”所執取之驅使力,使我們執取,不能依據真理更深入的去看清真相。因此在這裏所應該實行的重要任務是在這五蘊中産生看清真相的智慧,以便實際的有能力熄滅無明。當真正的看清真相之後,他將看出沒有一個部份值得沈迷執著爲“我”,那時“執取”將會自行破除、消失。雖然曾經在潛意識、與生俱來的本能,或什麼樣的執取,必定會馬上瓦解,因爲這時他已真正徹底看清那曾經沈迷執著爲“我”的東西,實際上是沒“自我”的。
因此我們必須時常專注地觀察這迷執爲“自我”的五蘊,這是佛陀最常宣說的卓越的教誨:“五蘊是無我”代表著佛教的精華和精神特色。因此我才喋喋不休地誘使你們對五蘊“積聚”産生興趣,也請別把它當成是戲言而拿來開玩笑,這是佛教的重要內容。盡管以哲學、科學或宗教的角度來探索,如能如實地明了這重要的內涵,執取將會被破除,各種欲望煩惱亦尋不到可依附的立足點,沒法再生起,苦也就沒有了。
在此我們有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平時不能看出這五個部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原因?因爲當離開母胎,張開眼睛看這世間時,我們不可能有智慧,必須要接受環境的教育,自己不會分辨是非黑白,也無從選擇,只得一味的接受。在周圍環境中有語言上、行動上的教導,也有來自親身體驗所理解的事物,這全都是周圍環境所給予我們的教育,不斷的向我們灌輸萬物都有“自我”。這些都是天性本能的推動力,內心在說有個“我”,稱爲“我語取”,這是我在前幾天所講過的。我語取是與生俱來的,且每一天都在增長中。我們和父母親、朋友們在交談時,幾乎全部都充塞著你、我、他、是我、是這個人、是那個人,是主動者、被動者、我得我失,不斷在加緊束縛,加深“自我”的感覺。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生下來就被立名爲阿超、阿仁等,是他的孩子、是他的孫子、是他的丈夫、是他的妻子等。周圍的一切都只是在指明有個“自我”,每一天“我執”都在不自覺中逐漸長。“我語取”在逐日沈重、增加,“我執”越來越沈重。當産生我執後,自私自利就隨之而生,它使人趨向于只顧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別人,然後就隨著這志向宗旨行事,以獲取利益,同時也在滋養著自己的愛欲、我執、我和我所有。
● “假名”
對這個人,那個人執取爲“自我”的狀態下,稱爲“假相的我”,如果說他是真的,那應該說是假相中的真理。比如這個人被取名爲阿超、阿仁。他真的是阿超,因爲每個人都叫他阿超,甚至他自己也承認是阿超;或者被取名爲人、畜牲、是神等等,這也是真的,因爲每一個人都這樣互相稱呼;但是這種“真”是“假相”相對的真理“被假名爲真理”。所謂“假名爲真理”,即是欺騙人的最表面一層,認爲萬物有個自我。此時如果我們足夠聰明,就能直接看出那是蒙騙我們的東西,隨即醒悟過來,而不再執著阿超、阿仁爲“自我”,是統治者、是國王、是比丘、是人、是神等等。要真正看出這一切都是社會所製定出來的假相名稱,爲的是方便彼此間的語言表達,互相聯系,從中獲取好處而已。因此就必須要保有這“假名”,或由于自然界的趨使而産生這些假名,否則人們就不能互相溝通,也沒有語言文字可應用。人類是要互相關懷,互相聯系的,因此我們才假設“那是那,這是這”,才能互相了解,互相交談。這些假名是怎樣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真正的明了,這全都是假名的,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能了解它,也就是我們已從其中一層迷惑醒悟過來。
● “法製”─大自然所製定的
接著我們來談談“法製”,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已不再認爲某人爲阿超,即是我們已看透這構成阿超的各個成份,當我們觀阿超色身或組成阿超的諸蘊,將會發現阿超不過是色受想, , 行識的組合,每一個成份被製定爲這個、那個,如色蘊的成份、受、想、行、識等成份。如果能從這裏可以看出“法製”就較爲聰明,已能深入一層假相的階段。我們也可以更詳細地將法製分析出來,如色身可分爲地、水、火、風,或依照現代教而將它分解爲各種化學元素,如碳、氫、氧等,這可看出純粹是“法製”製定的地大、火大、水大、風大,或被分解出來的元素,這樣我們就可更深一層的看出,那只是深層的哄騙我們,看起來好像沒有人,存在的只是各種元素的身體。至于“心”,只是一個名法的元素,隨著它的任務,可隨時隨地分析爲更細微的成份,如“受”、“想”、“行”、“識”。當我們如此憶念,就感覺色身已消失不見了,對于阿超這個感覺也隨即消失,那感覺爲我的孩子、我的妻子也消失了,這都是由于進入這“法製”的狀態中。雖然如此,我們還黏縛著法製,因此佛陀才教導我們應更深入的去看清,直到探尋到“真谛” (絕對的真理) 爲止。
● “空”─空掉自我
實際上,當我們以“真谛”的角度觀察萬物時,很明顯地不論是從地、水、火、風、氫、氧、碳等元素或色、受、想、行、識,深入地去看清,將不難發現它們都共有那“空性”的特質。到底要空掉些什麼呢?即是“空掉自我”。這“空”譯爲“空掉自我”。別只是把它看成是地水火風,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它都是無有自我、無有實體的,這可發現“空”的意義。在每一種現象中都“空無自我”的本性,只因我們不懂得如何的觀照,才沒有辦法看出“空的真相”。
你們有那一位可以看清萬物的空性狀態,那麼淨取或染取將無法生起,那些已生起的也不能久住,全部瞬間化解掉了。這時五蘊中的任何一蘊也不再執取,進而生起那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界相、無蘊相、無境相、無有一切,這就是徹底的“空掉我執”,直到一切的苦不再生起。苦自然是從欲望煩惱生起,欲望煩惱的産生則是來自沈迷執著任何一蘊爲“自我”之後,就燃起欲望的想要、想有、想是,這種的欲望想要是無明煩惱,一旦有欲望就有苦,有欲望肯定就去行動,當隨著欲望想要的驅使力去行動,肯定是苦的結果,就這樣無止境的循環不息。
苦是很細微的,如前面所述說一般人稱爲“樂”的感受,若依照聖人的狀態,這一般人的樂也是“苦”。在這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不苦,只不過有些隱藏起來,使人難以覺察。隱藏的苦,如認爲好善就是樂,必定有好人因快樂而帶來苦。請好好的思考一下吧!好人也必有好人的苦;快樂的人也一定有快樂的人的苦。這句話較難以聽懂,但卻不難看出它的真相,自己去思考觀察,苦是很隱密很微細的。如果我們淪爲任何一種欲望的奴隸,那一定是苦,不自在。人人都說快樂很好,如果被這世間所認同的好、善和快樂的現象所束縛,那時已完全地淪爲任何一種欲望煩惱的奴隸了。
當我們看清萬物是空性時,是世界上的事物,被稱爲衆生、人、或什麼都好,那將會有次第的一層一層的去除執取,最初這假名的阿超....、孩子、父親、丈夫等等,當已結束這假名,只留下那法製的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然後再深一層詳細的,看清這些“法製”,直到看清而轉爲“空”,破除我執,這就是進入空性。此時他將不再淪爲煩惱欲望的奴隸,各種的苦也無從生起,這一切都是看清五蘊的真相,進而將執取拔除,所獲得的結果。
總而言之,在這世界上萬物都包含在五蘊中,即是色受想行識,每一個蘊都是虛幻不實的,只因有“餌”去引生,直到變成“想要成爲”和“想不要成爲”的依靠處,這些全部都在引生苦,時隱時現。若要從苦中解脫出來,各位必須依靠叁增上學的修持法,由五蘊的執著中拔除出來,就不會成爲五蘊的奴隸,這時也就不再有苦了。如此,這世界或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只帶給人們方便、安樂、舒服的環境,人類也就不會由于各種事物而煩躁熱惱了,生活就擁有那超越萬物的心,這就是徹底看清五蘊的結果了。
第六章 自然止觀法門
--------------------------------------------------------------------------------
盡力又專注的了解某些事情時,定就自然産生了。
佛陀時代,于聽聞佛法中自然開悟的人比比皆是。
自然止觀法門的程序
* Pitiparamot:法喜充滿、喜悅、舒暢、爽朗
* Pas…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