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adhi:心的止靜、平靜
* Samathi:心 (定) 、適合于實行工作
* Yathabhutananadassana:觀照真理、洞察真理
* Nibbida:心境深感厭倦、厭離
* Viraga:離欲、松馳
* Vimutti:心的擺脫、解脫
* Visuddhi:清淨、不受汙染
* Santi:寂靜、清涼
* Nibbana:涅槃、不苦了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今天我感到非常抱歉,在還未開始今天的講題之前,要和各位談一些私事,今早醒來,就感覺到前天提到的哲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名爲 BERHSON,正確名爲 DESCARTES (笛卡兒),拉丁文是 COGITO ERGOSUM。後來到附近借字典來查時,才發現不正確,如果有誰想要查明,可自己翻閱字典。
所謂“私事”或者較正確的字眼應該是“自我糾正”,也就是自認記憶錯誤,俗語說“四足尚有失,學者尚有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還不算是哲學家,因此,自然是常會犯錯的,特別是對那些不太留意或不想記住的事情。也就是那些不很相信、不太感興趣的事物,造成不太想要記住而容易犯錯。就如剛才說過的哲學家 DESCARTES,是十七世紀的人,但思想卻像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人一樣,認爲“行”-“組合”就是“自我”,所以我才不注意這些人,正因爲我不曾注意,這才不能記住他。
對于這一點,希望各位能稍爲注意和觀察;如果我們對某人或某種理論學說不相信,對它也不太能記住,若想要記住就必須要先去明了直到信奉。因此,特別是對佛教的原理,我們必須要學習研究而明了,到能虔誠的信奉爲止,才能熟記它。另一件希望大家思考觀察的事情是,一旦心情舒暢清涼,即是將要見法的時刻,或稱爲“開悟”,它是悄然而至的知曉、覺悟,即使是那以前模糊不清的記憶,也將再次地清楚映現出來。若是處在疲勞、悶熱或散亂之時,既使原本有的良好的記憶,也會變得含糊、雜亂。記憶已是這樣了,更何況明了法則的定心,在此惡劣的環境將更難以出現。前面有關我錯誤的記憶,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例子明顯指出在喜悅、清安、舒暢的狀態下,才能有“定”去思考。在此我將闡述有關看清法則真相的方法和階段,以及它是如何産生的。
在開始這一系列講座時,我曾說過佛教即是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程序,接著說明“什麼是什麼”即是無常、苦、無我。並解說衆生沈溺于無常的事物,都是由于染著、妄著,所以才緊緊的黏縛著這些事物;而叁增上學則是斷除染執的實行方法。最後也說出支配、形成世間的五蘊,即是執取的歸依處。因此我們必須要實際的探討這五蘊,正確的明了它的真相,才能産生那透澈看清的智見而從染執中舍放,擺脫出來。其基本的實行原則,世尊已詳盡解說,即:有良好的戒就能改善身、口;修定則是專注及調和心力,來適合心行的任務;繼續的內觀而産生慧。在此我想特別慎重的指出,其實我們很幸運,當心處在“適合于工作”的情形時,即自然解決藏在我們內心的各種問題。
現在所要說明的是,心的“定”不是按照儀式或形式來訓練。實際上,“定”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的方法中獲得,而不需要製定任何形式,在前一回已有了合理的解說。所以自然的“定”和按照形式的方法所産生的“定”是兩回事。但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樣的,即是當有了定之後,將可很輕易而且順利的應用于觀照慧或心。另外還有一個應注意的要點是隨緣而修習的定,往往是恰到好處,利于觀照;而按照一定形式所修習的定,往往因定力過強,而只是喜歡處于定中的輕安悅樂的傾向。造成沈溺停滯不進的障礙,甚至産生迷惑以爲自己已證果了,因爲在定中肯定有那輕安悅樂的感受,由此緣故,如果懂得滋養自然的“定”而讓它生起,並好好地保護它,才不會浪費這定力或培養過多的定,同時也不致輸給按照形式的修定者。
在叁藏經典中,時常有提到這自然隨緣的證果次第。有的在佛陀跟前證果,有的在說法者前證果,而不是進入森林成爲隱士,也沒有形式上坐式的精修,尤其是五比丘及一千位比丘是在聽聞佛法而證果的,這更證明證果不須在任何形式上下功夫,而實際上是在自然隨緣的法中看清、覺悟。
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讓我們明了自然的止定。當我們在盡力的看清時,自然止定和那要看清的心境必定是緊緊的相互依存,這是自然且不能分開的。其它同樣的方式例如,當我們專心計算或練靶時,心就被逼著專注,這也是自然形成的。同樣地,雖然各位坐著聽我開示,如果你們理解所講的句子,或很專注的隨著開示的句子思考,也自然顯示定的存在,這就是自然止定的情形了。然而卻常被人們所忽略,因爲它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異神奇。但事實上,隨緣的定力,使得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甚至在世尊跟前或其他地方,依靠這自然定的方式而證悟阿羅漢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希望各位別忽略這自然修定的方式,我們以前可能已擁有或已能實行它,應該盡力的滋長和保護它,就有如證悟阿羅漢的聖者,不知道以坐式來修定的方式一樣。
● 法喜充滿
在這裏我們進入這自然界的定的秘密裏,內心隨即産生各個次第的感覺,直到真正的看清這世界、五蘊。請看黑板上所寫的第一個階段:﹁心境喜悅,法喜充滿 Piti Pramada﹂。這是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巴利文的解釋是指來自佛法的喜悅,還好這句子不曾指性欲方面,一般情況下,也較少用。這喜悅是從佛法中生起的,例如從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或從相信自己是位行善者而自我尊重,或從本身不曾造過惡而有著清淨心,或從正在奉行著自己所滿意的善事,而自我贊歎;或從想著那值得崇敬的事物,而生起喜悅。
任何一種善行,即使是布施、弘法等基本善法,也可産生喜,若進入戒的階段,身口有戒,行爲沒有瑕疵,所生起的“自我”崇敬之喜就更爲強烈。如果進入定的階段,將可看到定的第一個步驟初禅(PATHAMAM JHANAM),不必懷疑,喜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要談那禅定的方式,它是屬于形式上的,我們要繼續的談自然的定。
希望各位能多回顧並觀察有關自然法中所産生的喜,例如我們坐在清幽、寂靜的地方,那兒氣候良好,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心情感覺到舒暢悅樂,這也可算是另一種“喜”。同樣的,去奉行一切善事,自己亦清楚確認真實不誤,那時也會有強烈的喜悅感;甚至充足的睡眠,精神舒暢爽朗,也被列入這種“喜悅”感中,這些都是在自然法中産生出來的。巴利文經典也有提到各種奇妙的喜悅,例如有位比丘在開示佛法,度化衆生時,感覺到自己做好本身的責任,而産生法喜、悅樂;再加上其他的因緣條件就證果了。
● 心的止靜
“喜”埋藏著某種原動力,能生起所謂的“PASATI”,譯爲止息、鎮靜。平時我們的心不能止靜下來,是因爲心無時無刻都淪爲思行、情緒、感受的奴隸,使內心處于散亂中,而心猿意馬不能止靜下來。當佛法的喜悅生起時,才能適當地控製著心,使心安定下來,即是喜好的程度有多少,輕安就有多少。
● “定”─適合于實行工作
止靜下來後,自然就生起定,即心在敏銳的狀態時,也就産生敏銳實質的定,這是最適合支配心行的心理狀態。佛法中真實的“定”不是像石頭那樣堅硬,毫無感覺,而是爲了要滅除煩惱,它處在于最高的清新舒暢清涼安定的狀態-VIAMMANIYA,是最適合于覺悟、明了真理的,這才是我們所要的“定”的狀態,此“定”爲增上定,爲發“慧”,而不是那僵硬深入禅定的禅那,因爲這類的定將不能觀察到什麼,甚至心已經對禅悅黏縛著也無法覺察,以至無法運用它來觀慧,這是一大障礙。觀慧的人必定要脫離禅那,才能運用定力作爲觀慧的主動力。
實際上我們不須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僅要有定和適于工作的特質,便足以看清真相,直到産生“如實智見”-覺悟出一切世間的真理,即是在很自然的情形下,對世間或累積下來的頑固問題,都能一一明白。正如在佛陀跟前聽聞佛法的聽衆,不必依賴那固定的形式或奇異的行爲,當下思考即能覺悟,但並不是立刻生起無上智見馬上證悟阿羅漢。或許已産生初級的正智見,但還得依靠定力的扶持,方能證悟初果。此外有一種特殊的情形是,由于過去接受了錯誤觀念,一直圍繞在錯誤的見解中,所以不能生起“如實智見”,也就不能與真谛符合。然而只要他的知見一經理解,將比平時更爲清晰、深刻而正確,這都要看他的“如實智見”的程度而定。如果知見是隨著真理的正確地發展著,即是依隨法性,一直前進到如實智見洞察諸行的真理。假如如實智見的程度不夠圓滿,即使不能證入初級果位,仍可成爲善人或賢人。倘若環境適合且有足夠的波羅密,那他將可證入阿羅漢。不論何種情形,這自然法則的定會或多或少的産生。因爲大多數的佛教徒都要求照見真理,他們絕對都聽過、思考過,也觀照世間諸行。此時所生起的“智見”,肯定是會帶來利益的,而不會是徒勞無功的。
● 洞察真理
“如實智見”是依據真理而看清萬物,尤其是前面所說過的無常、苦、無我。簡單地說,“依據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因此,我們必須要徹底的明了叁法印,因爲它是佛教最簡短的精華。在巴利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譯成泰文:“法不值得去執取”。法即是萬物,不論什麼都不值得執取爲“我”、“我所有”、“善”、“惡”、拿取、貪愛、憎恨等。如果有了任何一個感受,不管是滿意或不滿意,合意或不合意,均已執取那事物了。不必要的而占爲己…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