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15

  ..續本文上一頁有,就叫執取。甚至在思行上或感受上也可稱爲執取,如想著貪愛、喜不喜歡、擔心憂慮等。

  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依著“不值得執取”的原則。若值得執取也就值得“拿取”和“成爲”。拿取的例子如,那束縛著我們的金錢財産、食物等及令我們滿意的事物。“成爲”的含義是認爲我是這個、我是那個,是男是女、是夫是妻、是孩子、是孫子、勝利者、失敗者、統治者、平民、主動者、被動者、我或我所有等一切都稱爲“成爲”。如果深入的觀察思考,將能覺察執取“我是人”是不值得快樂的,因爲那是苦的所依處,因而産生厭倦。如果不執取“我”,也就沒有苦了。在這裏主要是說明不論那一類的“成爲”,就必定産生那一類的“苦”。因爲無論成爲什麼,他須要承受這個“成爲”,忍耐地住下去,忍耐著生活,必須要爲這個“成爲”而爭取、奮鬥,至少也會在心裏爲了執取“成爲某種”而掙紮、奮鬥。當“我”或“我所有”産生時,肯定還有另一些外在的“我所有”,如某人是“我所有”的,于是就有了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這個、我的那個,直到出現了各種成爲“我”的責任-要成爲丈夫、妻子....等。實際上這說明了每一個“我”的“成爲”,就必須無時無刻的爲這個“成爲”而掙紮,這都是染取驅使我們去執著種種的事物的反應。

  還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爲,那怎能生存下去?對于不曾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這可能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在這裏的“拿取”、“成爲”的意思是指心染執的情形。由于煩惱欲望的執取,而認爲是我的“拿取”、“成爲”,如此一來心識就始終陷入沈重、熱惱、束縛、打擊、刺傷和燃燒中。當我們確實明白這一點,將會運用這智慧來接觸一切事物,以明明了了的心念守護著心,而不致淪爲萬物的奴隸。

  雖然我們感覺到這些事物實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但是這煩惱還是存在,我們仍將隨煩惱的強弱而去拿取。我們不必像盲目者那樣急躁熱惱地拿取、成爲,而最後落入無明染執的陷阱中,做出自殺或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爲。這些都在教導我們應如何在生活中沒有拿取、沒有染執。

  如果,我們運用佛智,確實地知曉法性是無常、苦、無我,一切是不值得“拿取”、“成爲”,而去“拿取”、“成爲”時,則可說我們是取得勝利而非敗給事物,淪爲奴隸。譬如老虎和毒蛇是價值昂貴的動物,當我們沒有其他方法來謀生時,很自然地,我們就會以正確的方法去捕捉來換取生活費。若方法錯了,我們就得死在老虎爪下。萬物也是如此,特別是五蘊,有著無常、苦、無我的形態,它從始至終都燃燒著煩惱欲望,在這叁世的時間中如果有誰盲目地認同這無常、苦、無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滿苦惱,與我們常見的凡夫無異。

  任何人都崇尚“善業”,如果我們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它,或過于執取它,那將會遭受到善業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態本來就是這樣,然後合乎理性地行事,請各位別忘了,除非那些被稱爲“睜開眼睛”的人,以覺知的智慧去接觸這些裏面含藏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的毒素。否則我常常提到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將會反過來將“苦”潑給那些不知此狀態而去“拿取”和“成爲”的人。如果因爲某種因素,還需要拿取和成爲的話,尤其是對那些不能放棄煩惱的人而言,就應該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而去拿取、成爲,這種作法是不會錯誤的,而且恰到好處,在拿取和成爲中保持著和平安樂,苦也就沒有了。

  

  可能還有人懷疑,如果沒有拿取、成爲,他將無所事是,那還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財産?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問。如果我們能充分的了解,就曉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萬物,總比迷信、貪婪的行事好。有這麼一句話說:“我們應該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觸萬物;別用習氣貪欲接觸萬物,就是這樣罷了!”若我們以無明去接觸萬物,不論是做什麼,其結果必定是與以覺知去接觸萬物者不同。

  

  ● 佛陀

  阿羅漢

  以佛陀爲導師的阿羅漢們,已熄滅一切的無明,證悟無上的果位,他們做出比我們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了這件事物,也正因爲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錯,而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熄滅無明煩惱的含義。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樣已熄滅煩惱無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讀一讀佛陀的傳記,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麼?將會發現到世尊一天只休息四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我們一天賴在床上或休息的時間多半超過四個小時,世尊比我們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麼爲原動力呢?雖然那以欲望爲主因的想要拿取、成爲早已徹底熄滅了,但佛陀卻超脫地以悲智的力量來行事。

  在還未證悟之前,他曾經訓練控製自己,無時無刻都薰陶著自己,以便産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證悟不再有漏了,當智力澈底的熄滅了欲望煩惱,但慧力卻仍舊存在著,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留存下來。因此證悟後的佛陀及阿羅漢的一切行爲動作,都只是來自那遺留下來的悲智力,它有如殘骸般的遺留下來,左右著身心。煩惱欲望已完全幹枯了,遺留下來的只是清淨,沒有煩惱的身心。在這清淨的五蘊中仍存有悲智繼續在活動著,有如那已熄滅“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車一樣,這是由于遺留下來的速度的動力,即所謂的動量,行程的遠近,就由動量而決定。阿羅漢們也是一樣的,雖然煩惱已完全熄滅,但是悲智的動量還存有一定旳動力,使得他能做艱難困苦的弘法工作,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智的動力耕耘,從不期望獲得什麼。

  雖然是身體的必需品,如托缽以養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不必有煩惱之介入認爲生存是爲了要成爲這個、要拿取那個的,但所遺留的智慧,卻能辨別是非黑白,去推動身體找尋食物,所不同的是已無所求,有得到也好,沒得到也好;當生病時,也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尋求醫治,如果太過嚴重身體自然會壞滅,他也只是稍微去爭取而已,生存與死亡,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他會以智慧來隨緣治療,這“苦”確實已不複存在了。任何事都不必有“我”爲主人,只有“智慧”隨著大自然的定律去運行著身心,只是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機器,沒有一個“自我”,只隨著大自然而運行,生存下去。因此他就不會刻意地要求尋找特效藥和金錢去治療,並不是他不去尋求治療,他只是隨緣並不強求,若太複雜的話,他將不再追求,平靜的生存下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滅。熄滅煩惱就沒有感覺去尋找藥物治病,這是不可能的。阿羅漢不必斷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這是不正確的,因爲阿羅漢仍隨著智力生存下去。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阿羅漢能生存在清淨之中,爲世人帶來清淨的益處,比那些爲了“我的”而想要拿取、想要擁有,自私自利的世人來得卓越。“阿羅漢從不自私、運用悲智做事,心胸比任何人都寬闊、更高尚、更清淨”。

  當我們以阿羅漢爲例比較一下,可看出絕對明了“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之後,無論他做什麼,都比那有欲望想要拿取、成爲的人做得更好,也能更正確地執行各種事物。欲望的“拿取”、“成爲”是一種極大的黑暗,它將迷惑著我們而不能正確地看清“什麼是什麼”,最後甚至誤把惡當爲善。請思考一下,要怎樣走才正確呢?但願每一個人在執行各自的任務時,不論是職業上或其他方面的責任,都應時常運用智慧來察覺“不值得拿取、成爲”的心,甚至能與大自然界相結合。我們現在得用正確的方法,善巧地運用于任何事物上。當我們還需要拿取、成爲時,這個佛法將使得我們的心,時常保持清淨、安樂;若以此種心態接觸世間萬物,肯定不會帶來禍害、痛苦。

  

  ●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

  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一般人聽了可能會很反感,但是若有誰能確實的進入其意識中,他將能勇敢地面對一切事物,心識將能從萬物中超脫出來,不再有成爲奴隸的感覺,也就是不再由于無明欲望的驅使而成爲萬物的俘虜。不論我們正拿取著、正成爲著什麼時,希望能時時地保持自覺:我們正拿取、成爲著的那些事情,實際上是不可得的。因爲沒有一種事情是能隨我們的意願而能真實地可拿取、可成爲。它無時無刻都處在無常、苦、無我之中,只因自己的無明煩惱,才不能循真理接觸萬物,而依隨著自己的愚癡去執取,不能以無垢悅樂的心態執行任務,因此無時無刻都有痛苦、困擾。若任由自己的無明去推動,那有能力執行真善美的事物呢!其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已淪爲萬物的奴隸。“如實智見”,即依據真理而正確地明了萬物,不論是爲了追求世上的名利,或追求下一世的果報、天堂、悅樂,甚至那超越世間的道、果、涅槃,這都有賴于如實明了、知曉,也即是“如實智見”,這對于我們佛教徒更爲重要。

  在明亮的智慧照耀之下,我們每個人都能舒適地生活在燦爛的人生中,這也是我們時常談到的佛法的精華部份;人的清淨無垢,除了智慧別無他物。有智慧就能生存下去,不值得把整個生命都奉獻于執取中。一切的成功、擁有須認清它們都是假名爲有的、虛幻的。如前所講述過的,那假名是什麼?法製是什麼?即使“所假名的我們”是這個,是那個,也僅是爲了方便分辨社會上名詞、語言、事物來做好各自的責任罷了!我們不要隨著世俗的假名而執著我們是什麼。這有如小蟋蟀被灌醉時,互相撕咬至死的情形一樣。人們如果被灌醉,迷惑時就不能正常地處理事物而互相殘殺,因此我們不應該“迷上假相”,而必須保持清醒,有所覺察。這都是社會所免不了的假設現象,我們必須要確實地認識身心,這是什麼?在自然法則中,它是怎樣的?特別是無常、…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