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苦、無我的狀態。如此我們就可以無時無刻地生活在自由自在中。

  至于那些我們所需要的財物等,希望各位能看清它是另一種假有,不必隨著世俗所假設-這是此人的,這屋子是這人的,這田園是那人的等。盡管心不執取爲我們所有,但我們在法律上,依然保有這所有權。因此爲了生活上的方便,我們也得保有某些東西,但並非被其控製著或主宰。當認清明了這要點之後,我們就從萬物的牢寵中釋放出來,而萬物反成爲我們的奴隸。相反地,若在欲望染取的驅使下而緊緊的執取著什麼,那“物質”將爬到我們的頭上,而我們卻成爲它的奴隸,它們是各不相同且互不妥協的。所以若要自由自在地超越世界,就得小心,不然在所有可悲的事件中,我們將淪爲最可悲的一份子,且再也沒有其他更可憐的事了,讓我們回過頭來多多地憐憫自己吧!

  

  ● 厭離

  當我們有了如實智見,看清萬物的真相是沒有什麼值得拿取、沒有什麼值得成爲的,厭離感 (NIPPIDA),將隨著看清真相的程度而毫不遲疑地隨即生起。厭離感即是對曾感到津津有味的、過瘾的事物已厭倦了。以前都隨著煩惱、欲望去享用或接觸一切事物而感到十足滿意 (ASATA),而當如實的智見生起時,看清了消費者和消費品都是空無自性的,全都是無常、苦、無我,雙方都沒有自我存在的意義,沒有一方值得拿取、成爲,厭離感就生起了,對沈迷執著的感受便開始動搖了。或著比喻爲我們已覺察,觀照到自己成爲煩惱欲望的奴隸很久了,並掙紮著想要從這桎梏中解脫出來,而不斷地在道路上摸索著、尋找著。厭離的狀態即是對“奴隸”這個角色,産生極大的厭惡,急欲脫離。所謂厭離就是對那曾隨自己沈迷愚癡而執著的各種事物,那曾認爲是值得拿取和成爲的感覺已厭倦了。

  

  ● 離欲、解脫、清淨

  一旦有了這厭倦,在自然的法則中,一定有所謂的離欲、淡泊 (VIRAGA),即是緩和松弛的現象出現,有如捆縛著的繩子已被松開了,或一塊被其他顔色所浸染的白布,放入漂白水中浸泡,使顔色淡褪一般。VIRAGA 即是對所執著的世間或事物已淡泊下來或松弛了,這是最重要的階段,雖然不是最終的步驟,但卻是在解脫 (VIMUTTI) 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因爲當這松弛、淡泊感産生之後,絕對會有已脫離或已能擺脫的感覺。

  解脫後不再淪爲世間的奴隸,就是清淨 (VISUDDHI) 不再抑郁苦惱。從前悶悶不樂,因爲身爲奴隸,身口意都充滿著愁惱、郁悶,不論看什麼都是那麼的憂愁、苦悶;只有從世間津津有味的囹圄中解脫出來後,才能生活在“清淨無憂、坦然的大自然”中。

  

  ● 寂靜、涅槃

  當確實有了這些清淨的心境後,接踵而來的就是真正的清涼寂靜 (SANTI),從種種的動亂、掙紮、痛苦中寂靜下來。佛陀稱這種沒有勞倦動亂的狀態爲“從諸行中寂靜下來,清涼下來”;或稱它爲最終階段:“涅槃”(NIBBANA)。實際上清涼寂靜和涅槃是一體兩面,無法分解的,若真要區分出來,也只不過是“當寂靜之後就是涅槃”。

  NIBBANA 在文字上的解說譯爲沒有刺 (NIB 譯爲沒有,BANA 單爲刺) ,另一種譯爲完全熄滅了(NIB 譯爲不再、不去了,BANA 譯爲去掉)。因此根據文字的解釋有兩種含義,即是完全熄滅了,不再生起任何苦;另一個意思是沒有刺,不再燃燒不再爲任何事物所束縛。總而言之,那就是完全沒有苦的狀態。但希望大家能明白,廣義的涅槃還包含著其他意思:如苦的完全熄滅,也就是說,涅槃是熄滅煩惱的方法、工具。

  涅槃只不過是一個我們借用的名詞罷了,起初民間俚語的意思是清涼,即是熱已冷卻下來,但在佛住世時的宗教家已常用這個名詞來表示滅苦的意思。雖然在其他的宗教學說也有用涅槃這名詞,但含義卻不一樣,比如有些學說把它當爲禅那入定的寂靜狀態,更糟糕地有些卻認爲它是完全沈迷于情欲中。佛陀一一否定這些說法,並指出涅槃是由于洞察世間的真象,直到不再貪愛執取,而不被煩惱所束縛、燃燒和刺傷。

  因此我們應該能看出如實智見的無上價值,以自然法或形式修定方式,讓涅槃生起。好好的滋長這自然方法,無論日夜使心在每一個呼吸中充滿喜悅舒暢;喜歡這清淨的生活,在自然法則中逐漸升華産生良好的德行。或以強迫性地隨著固定的方式修習,增長觀慧。當處在適合于根性的良好環境下,只要方法正確就能迅速向前邁進。

  但無論如何,機會是爲每一個人而設的,歡迎每一個人,至少能按照今天我所講解過的自然法修持,希望各位別放棄,也別把它當作是老人家或寺中的事來看,或等到退休後出家時才實行。我們必須要珍惜著每一個呼吸的良機,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要勤奮謹慎,時時保持清淨所引發喜悅寂靜的如實智見。在每天、每月、每年,一點一滴的品嘗這種厭離、淡泊、松弛、解脫、清淨沒有苦的涅槃。所以從今天開始,大家已能正確直接地親近佛陀了。

  總而言之,自然的止觀法門,可使人悟道證果,尤其是在佛陀跟前聽聞佛法時。這是適合于每一個人修持法,但基本的要求是必須于日常生活中“觀察萬物是不值得拿取和成爲的”。祈望著要獲得這成果的人,就必須要精進的淨化自己,不論在工作或閑暇的時間裏,隨時都保持著喜悅、舒暢和寂靜,對任何事都能知足、滿意,直到自我尊重。在自然法則中生起定,到看清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的真相,當看清的感覺很強烈時,心即生起厭倦、離欲感,對于那曾執著的事物厭倦、離欲、淡泊、舍放了,不爲煩惱欲望所迷戀,苦已無所依靠,徹底的熄滅了。這些人,已實踐修行的最終目標—離苦了,再也不必爲離苦而修行,這是自然界所給予每一個人真正的禮物。

  

  第七章 形式止觀法門

  --------------------------------------------------------------------------------

  智見可以由固定形式的修習中産生。

  祖師們喜歡由基礎的主題開始修習內觀,即從內在去學習,以産生明明了了的內觀。

  毗缽舍那 (Vipasana) 〞內觀法門〞

  * (一) 說戒清淨品 Moral purity

  * (二) 說定清淨品 Mental purity

  * (叁) 說見清淨品 Freedom from false views

  * (四) 說度疑清淨品 Freedom form doubt

  * (五) 說道非道清淨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the true path

  * (六) 說行道智見清淨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 (1) 生滅隨觀智 Knowledg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2) 壞隨觀智 Knowledge of passing away

  + (3) 怖畏現起智 Awareness of fearsomeness

  + (4) 過患隨觀智 Awareness of danger

  + (5) 厭離隨觀智 Disenchantment

  + (6) 欲解脫智 Desire for freedom

  + (7) 審察隨觀智 Struggle to escape

  + (8) 行舍智 Imperturbability

  + (9) 隨順智 Readiness of perceive for noble truth

  * (七) 說智見清淨品 Full intutive insight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在第一天的講題中,我已講過佛教即是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也已清楚的解釋了“什麼是什麼”的含義,即是無常、苦、無我;接著又講到萬物雖然是無常、苦、無我,但由于四執取的驅使力,使得人們依舊執取著這些事物,另一主題是叁增上學,其主要目的在于直接斷除執取;接著也講解到五蘊是執取的依靠處,還有那如實智見,遵循著自然法則透澈看清五蘊以便斷除執取。

  現在我要談到這先決條件,即是“明了真相”,這是記載在經典和理論上的方法,既嚴密又系統化,或稱它爲形式上的行持也非常恰當,也可稱爲依隨理論的止觀。雖然它不記載在佛陀的格言中,但卻是祖師們後來製定的,以適合那些根性遲鈍的修行者,他們在修習之前還不能親自看清自然界的苦;此法門尤其適合于那些喜歡內觀 (Vipasana) 的人,即是還沒看出生命真相的人,目前有很多這一類的人。但並不是說這形式上的行持比昨天所講的自然法更爲超越,因爲當我們直接翻查巴利經文將發現所記載的,就只有昨天所講解的自然方法。有趣的是,這些都是給利根性,已有一定修行程度的人,他們對一般的行持已熟練了,因此以他們的境界來看,這形式的修持法有如兒戲。至于那些鈍根性的人,在還沒有周全的訓練之前,他們將如何的修行呢?因此就製定了這方式,讓我們精進嚴格地依循次第來實行。在此我們應該明白這嚴格的行持規則,是爲那些鈍根性的人而設的,使得他們能生起智見,或透徹地看清行持的准則。

  至于內觀 (Vipasana) 是直接的觀照內在的本然,特別針對內心的訓練,亦可稱爲內在學習,直到産生那如實智見。雖然“Vipasana”這名詞在巴利文經典中是找不到的,而是出現在後期的書本中,但我們還可以它做准則,來修行內觀事務,尤其是對于那些決心要專修…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