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类手册▪P16

  ..续本文上一页苦、无我的状态。如此我们就可以无时无刻地生活在自由自在中。

  至于那些我们所需要的财物等,希望各位能看清它是另一种假有,不必随着世俗所假设-这是此人的,这屋子是这人的,这田园是那人的等。尽管心不执取为我们所有,但我们在法律上,依然保有这所有权。因此为了生活上的方便,我们也得保有某些东西,但并非被其控制着或主宰。当认清明了这要点之后,我们就从万物的牢宠中释放出来,而万物反成为我们的奴隶。相反地,若在欲望染取的驱使下而紧紧的执取着什么,那“物质”将爬到我们的头上,而我们却成为它的奴隶,它们是各不相同且互不妥协的。所以若要自由自在地超越世界,就得小心,不然在所有可悲的事件中,我们将沦为最可悲的一份子,且再也没有其他更可怜的事了,让我们回过头来多多地怜悯自己吧!

  

  ● 厌离

  当我们有了如实智见,看清万物的真相是没有什么值得拿取、没有什么值得成为的,厌离感 (NIPPIDA),将随着看清真相的程度而毫不迟疑地随即生起。厌离感即是对曾感到津津有味的、过瘾的事物已厌倦了。以前都随着烦恼、欲望去享用或接触一切事物而感到十足满意 (ASATA),而当如实的智见生起时,看清了消费者和消费品都是空无自性的,全都是无常、苦、无我,双方都没有自我存在的意义,没有一方值得拿取、成为,厌离感就生起了,对沉迷执着的感受便开始动摇了。或着比喻为我们已觉察,观照到自己成为烦恼欲望的奴隶很久了,并挣扎着想要从这桎梏中解脱出来,而不断地在道路上摸索着、寻找着。厌离的状态即是对“奴隶”这个角色,产生极大的厌恶,急欲脱离。所谓厌离就是对那曾随自己沉迷愚痴而执着的各种事物,那曾认为是值得拿取和成为的感觉已厌倦了。

  

  ● 离欲、解脱、清净

  一旦有了这厌倦,在自然的法则中,一定有所谓的离欲、淡泊 (VIRAGA),即是缓和松弛的现象出现,有如捆缚着的绳子已被松开了,或一块被其他颜色所浸染的白布,放入漂白水中浸泡,使颜色淡褪一般。VIRAGA 即是对所执着的世间或事物已淡泊下来或松弛了,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虽然不是最终的步骤,但却是在解脱 (VIMUTTI) 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当这松弛、淡泊感产生之后,绝对会有已脱离或已能摆脱的感觉。

  解脱后不再沦为世间的奴隶,就是清净 (VISUDDHI) 不再抑郁苦恼。从前闷闷不乐,因为身为奴隶,身口意都充满着愁恼、郁闷,不论看什么都是那么的忧愁、苦闷;只有从世间津津有味的囹圄中解脱出来后,才能生活在“清净无忧、坦然的大自然”中。

  

  ● 寂静、涅槃

  当确实有了这些清净的心境后,接踵而来的就是真正的清凉寂静 (SANTI),从种种的动乱、挣扎、痛苦中寂静下来。佛陀称这种没有劳倦动乱的状态为“从诸行中寂静下来,清凉下来”;或称它为最终阶段:“涅槃”(NIBBANA)。实际上清凉寂静和涅槃是一体两面,无法分解的,若真要区分出来,也只不过是“当寂静之后就是涅槃”。

  NIBBANA 在文字上的解说译为没有刺 (NIB 译为没有,BANA 单为刺) ,另一种译为完全熄灭了(NIB 译为不再、不去了,BANA 译为去掉)。因此根据文字的解释有两种含义,即是完全熄灭了,不再生起任何苦;另一个意思是没有刺,不再燃烧不再为任何事物所束缚。总而言之,那就是完全没有苦的状态。但希望大家能明白,广义的涅槃还包含着其他意思:如苦的完全熄灭,也就是说,涅槃是熄灭烦恼的方法、工具。

  涅槃只不过是一个我们借用的名词罢了,起初民间俚语的意思是清凉,即是热已冷却下来,但在佛住世时的宗教家已常用这个名词来表示灭苦的意思。虽然在其他的宗教学说也有用涅槃这名词,但含义却不一样,比如有些学说把它当为禅那入定的寂静状态,更糟糕地有些却认为它是完全沉迷于情欲中。佛陀一一否定这些说法,并指出涅槃是由于洞察世间的真象,直到不再贪爱执取,而不被烦恼所束缚、燃烧和刺伤。

  因此我们应该能看出如实智见的无上价值,以自然法或形式修定方式,让涅槃生起。好好的滋长这自然方法,无论日夜使心在每一个呼吸中充满喜悦舒畅;喜欢这清净的生活,在自然法则中逐渐升华产生良好的德行。或以强迫性地随着固定的方式修习,增长观慧。当处在适合于根性的良好环境下,只要方法正确就能迅速向前迈进。

  但无论如何,机会是为每一个人而设的,欢迎每一个人,至少能按照今天我所讲解过的自然法修持,希望各位别放弃,也别把它当作是老人家或寺中的事来看,或等到退休后出家时才实行。我们必须要珍惜着每一个呼吸的良机,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要勤奋谨慎,时时保持清净所引发喜悦寂静的如实智见。在每天、每月、每年,一点一滴的品尝这种厌离、淡泊、松弛、解脱、清净没有苦的涅槃。所以从今天开始,大家已能正确直接地亲近佛陀了。

  总而言之,自然的止观法门,可使人悟道证果,尤其是在佛陀跟前听闻佛法时。这是适合于每一个人修持法,但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于日常生活中“观察万物是不值得拿取和成为的”。祈望着要获得这成果的人,就必须要精进的净化自己,不论在工作或闲暇的时间里,随时都保持着喜悦、舒畅和寂静,对任何事都能知足、满意,直到自我尊重。在自然法则中生起定,到看清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真相,当看清的感觉很强烈时,心即生起厌倦、离欲感,对于那曾执着的事物厌倦、离欲、淡泊、舍放了,不为烦恼欲望所迷恋,苦已无所依靠,彻底的熄灭了。这些人,已实践修行的最终目标—离苦了,再也不必为离苦而修行,这是自然界所给予每一个人真正的礼物。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

  --------------------------------------------------------------------------------

  智见可以由固定形式的修习中产生。

  祖师们喜欢由基础的主题开始修习内观,即从内在去学习,以产生明明了了的内观。

  毗钵舍那 (Vipasana) 〞内观法门〞

  * (一) 说戒清净品 Moral purity

  * (二) 说定清净品 Mental purity

  * (三) 说见清净品 Freedom from false views

  * (四) 说度疑清净品 Freedom form doubt

  * (五) 说道非道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the true path

  * (六)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 (1) 生灭随观智 Knowledg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2) 坏随观智 Knowledge of passing away

  + (3) 怖畏现起智 Awareness of fearsomeness

  + (4) 过患随观智 Awareness of danger

  + (5) 厌离随观智 Disenchantment

  + (6) 欲解脱智 Desire for freedom

  + (7) 审察随观智 Struggle to escape

  + (8) 行舍智 Imperturbability

  + (9) 随顺智 Readiness of perceive for noble truth

  * (七) 说智见清净品 Full intutive insight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在第一天的讲题中,我已讲过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也已清楚的解释了“什么是什么”的含义,即是无常、苦、无我;接着又讲到万物虽然是无常、苦、无我,但由于四执取的驱使力,使得人们依旧执取着这些事物,另一主题是三增上学,其主要目的在于直接断除执取;接着也讲解到五蕴是执取的依靠处,还有那如实智见,遵循着自然法则透澈看清五蕴以便断除执取。

  现在我要谈到这先决条件,即是“明了真相”,这是记载在经典和理论上的方法,既严密又系统化,或称它为形式上的行持也非常恰当,也可称为依随理论的止观。虽然它不记载在佛陀的格言中,但却是祖师们后来制定的,以适合那些根性迟钝的修行者,他们在修习之前还不能亲自看清自然界的苦;此法门尤其适合于那些喜欢内观 (Vipasana) 的人,即是还没看出生命真相的人,目前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并不是说这形式上的行持比昨天所讲的自然法更为超越,因为当我们直接翻查巴利经文将发现所记载的,就只有昨天所讲解的自然方法。有趣的是,这些都是给利根性,已有一定修行程度的人,他们对一般的行持已熟练了,因此以他们的境界来看,这形式的修持法有如儿戏。至于那些钝根性的人,在还没有周全的训练之前,他们将如何的修行呢?因此就制定了这方式,让我们精进严格地依循次第来实行。在此我们应该明白这严格的行持规则,是为那些钝根性的人而设的,使得他们能生起智见,或透彻地看清行持的准则。

  至于内观 (Vipasana) 是直接的观照内在的本然,特别针对内心的训练,亦可称为内在学习,直到产生那如实智见。虽然“Vipasana”这名词在巴利文经典中是找不到的,而是出现在后期的书本中,但我们还可以它做准则,来修行内观事务,尤其是对于那些决心要专修…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