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类手册▪P15

  ..续本文上一页有,就叫执取。甚至在思行上或感受上也可称为执取,如想着贪爱、喜不喜欢、担心忧虑等。

  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依着“不值得执取”的原则。若值得执取也就值得“拿取”和“成为”。拿取的例子如,那束缚着我们的金钱财产、食物等及令我们满意的事物。“成为”的含义是认为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是男是女、是夫是妻、是孩子、是孙子、胜利者、失败者、统治者、平民、主动者、被动者、我或我所有等一切都称为“成为”。如果深入的观察思考,将能觉察执取“我是人”是不值得快乐的,因为那是苦的所依处,因而产生厌倦。如果不执取“我”,也就没有苦了。在这里主要是说明不论那一类的“成为”,就必定产生那一类的“苦”。因为无论成为什么,他须要承受这个“成为”,忍耐地住下去,忍耐着生活,必须要为这个“成为”而争取、奋斗,至少也会在心里为了执取“成为某种”而挣扎、奋斗。当“我”或“我所有”产生时,肯定还有另一些外在的“我所有”,如某人是“我所有”的,于是就有了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直到出现了各种成为“我”的责任-要成为丈夫、妻子....等。实际上这说明了每一个“我”的“成为”,就必须无时无刻的为这个“成为”而挣扎,这都是染取驱使我们去执着种种的事物的反应。

  还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为,那怎能生存下去?对于不曾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疑问。在这里的“拿取”、“成为”的意思是指心染执的情形。由于烦恼欲望的执取,而认为是我的“拿取”、“成为”,如此一来心识就始终陷入沉重、热恼、束缚、打击、刺伤和燃烧中。当我们确实明白这一点,将会运用这智慧来接触一切事物,以明明了了的心念守护着心,而不致沦为万物的奴隶。

  虽然我们感觉到这些事物实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但是这烦恼还是存在,我们仍将随烦恼的强弱而去拿取。我们不必像盲目者那样急躁热恼地拿取、成为,而最后落入无明染执的陷阱中,做出自杀或其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都在教导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没有拿取、没有染执。

  如果,我们运用佛智,确实地知晓法性是无常、苦、无我,一切是不值得“拿取”、“成为”,而去“拿取”、“成为”时,则可说我们是取得胜利而非败给事物,沦为奴隶。譬如老虎和毒蛇是价值昂贵的动物,当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谋生时,很自然地,我们就会以正确的方法去捕捉来换取生活费。若方法错了,我们就得死在老虎爪下。万物也是如此,特别是五蕴,有着无常、苦、无我的形态,它从始至终都燃烧着烦恼欲望,在这三世的时间中如果有谁盲目地认同这无常、苦、无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满苦恼,与我们常见的凡夫无异。

  任何人都崇尚“善业”,如果我们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它,或过于执取它,那将会遭受到善业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态本来就是这样,然后合乎理性地行事,请各位别忘了,除非那些被称为“睁开眼睛”的人,以觉知的智慧去接触这些里面含藏着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毒素。否则我常常提到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将会反过来将“苦”泼给那些不知此状态而去“拿取”和“成为”的人。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还需要拿取和成为的话,尤其是对那些不能放弃烦恼的人而言,就应该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而去拿取、成为,这种作法是不会错误的,而且恰到好处,在拿取和成为中保持着和平安乐,苦也就没有了。

  

  可能还有人怀疑,如果没有拿取、成为,他将无所事是,那还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财产?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问。如果我们能充分的了解,就晓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万物,总比迷信、贪婪的行事好。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应该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触万物;别用习气贪欲接触万物,就是这样罢了!”若我们以无明去接触万物,不论是做什么,其结果必定是与以觉知去接触万物者不同。

  

  ● 佛陀

  阿罗汉

  以佛陀为导师的阿罗汉们,已熄灭一切的无明,证悟无上的果位,他们做出比我们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了这件事物,也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错,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熄灭无明烦恼的含义。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样已熄灭烦恼无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读一读佛陀的传记,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么?将会发现到世尊一天只休息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工作中。我们一天赖在床上或休息的时间多半超过四个小时,世尊比我们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么为原动力呢?虽然那以欲望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为早已彻底熄灭了,但佛陀却超脱地以悲智的力量来行事。

  在还未证悟之前,他曾经训练控制自己,无时无刻都薰陶着自己,以便产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证悟不再有漏了,当智力澈底的熄灭了欲望烦恼,但慧力却仍旧存在着,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留存下来。因此证悟后的佛陀及阿罗汉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只是来自那遗留下来的悲智力,它有如残骸般的遗留下来,左右着身心。烦恼欲望已完全干枯了,遗留下来的只是清净,没有烦恼的身心。在这清净的五蕴中仍存有悲智继续在活动着,有如那已熄灭“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车一样,这是由于遗留下来的速度的动力,即所谓的动量,行程的远近,就由动量而决定。阿罗汉们也是一样的,虽然烦恼已完全熄灭,但是悲智的动量还存有一定旳动力,使得他能做艰难困苦的弘法工作,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智的动力耕耘,从不期望获得什么。

  虽然是身体的必需品,如托钵以养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不必有烦恼之介入认为生存是为了要成为这个、要拿取那个的,但所遗留的智慧,却能辨别是非黑白,去推动身体找寻食物,所不同的是已无所求,有得到也好,没得到也好;当生病时,也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寻求医治,如果太过严重身体自然会坏灭,他也只是稍微去争取而已,生存与死亡,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他会以智慧来随缘治疗,这“苦”确实已不复存在了。任何事都不必有“我”为主人,只有“智慧”随着大自然的定律去运行着身心,只是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机器,没有一个“自我”,只随着大自然而运行,生存下去。因此他就不会刻意地要求寻找特效药和金钱去治疗,并不是他不去寻求治疗,他只是随缘并不强求,若太复杂的话,他将不再追求,平静的生存下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灭。熄灭烦恼就没有感觉去寻找药物治病,这是不可能的。阿罗汉不必断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阿罗汉仍随着智力生存下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罗汉能生存在清净之中,为世人带来清净的益处,比那些为了“我的”而想要拿取、想要拥有,自私自利的世人来得卓越。“阿罗汉从不自私、运用悲智做事,心胸比任何人都宽阔、更高尚、更清净”。

  当我们以阿罗汉为例比较一下,可看出绝对明了“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之后,无论他做什么,都比那有欲望想要拿取、成为的人做得更好,也能更正确地执行各种事物。欲望的“拿取”、“成为”是一种极大的黑暗,它将迷惑着我们而不能正确地看清“什么是什么”,最后甚至误把恶当为善。请思考一下,要怎样走才正确呢?但愿每一个人在执行各自的任务时,不论是职业上或其他方面的责任,都应时常运用智慧来察觉“不值得拿取、成为”的心,甚至能与大自然界相结合。我们现在得用正确的方法,善巧地运用于任何事物上。当我们还需要拿取、成为时,这个佛法将使得我们的心,时常保持清净、安乐;若以此种心态接触世间万物,肯定不会带来祸害、痛苦。

  

  ●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

  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一般人听了可能会很反感,但是若有谁能确实的进入其意识中,他将能勇敢地面对一切事物,心识将能从万物中超脱出来,不再有成为奴隶的感觉,也就是不再由于无明欲望的驱使而成为万物的俘虏。不论我们正拿取着、正成为着什么时,希望能时时地保持自觉:我们正拿取、成为着的那些事情,实际上是不可得的。因为没有一种事情是能随我们的意愿而能真实地可拿取、可成为。它无时无刻都处在无常、苦、无我之中,只因自己的无明烦恼,才不能循真理接触万物,而依随着自己的愚痴去执取,不能以无垢悦乐的心态执行任务,因此无时无刻都有痛苦、困扰。若任由自己的无明去推动,那有能力执行真善美的事物呢!其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沦为万物的奴隶。“如实智见”,即依据真理而正确地明了万物,不论是为了追求世上的名利,或追求下一世的果报、天堂、悦乐,甚至那超越世间的道、果、涅槃,这都有赖于如实明了、知晓,也即是“如实智见”,这对于我们佛教徒更为重要。

  在明亮的智慧照耀之下,我们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在灿烂的人生中,这也是我们时常谈到的佛法的精华部份;人的清净无垢,除了智慧别无他物。有智慧就能生存下去,不值得把整个生命都奉献于执取中。一切的成功、拥有须认清它们都是假名为有的、虚幻的。如前所讲述过的,那假名是什么?法制是什么?即使“所假名的我们”是这个,是那个,也仅是为了方便分辨社会上名词、语言、事物来做好各自的责任罢了!我们不要随着世俗的假名而执着我们是什么。这有如小蟋蟀被灌醉时,互相撕咬至死的情形一样。人们如果被灌醉,迷惑时就不能正常地处理事物而互相残杀,因此我们不应该“迷上假相”,而必须保持清醒,有所觉察。这都是社会所免不了的假设现象,我们必须要确实地认识身心,这是什么?在自然法则中,它是怎样的?特别是无常、…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