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类手册▪P17

  ..续本文上一页内观来灭苦的佛教徒。现在我们要谈的就是内观或慧观准则。

  内观 (Vipasana) 这名词的含义可能会含糊不清,在某种的情形下,能绝对的区分出两种定义,那即是产生“定”和“慧”,有如我们所讲述过的另一对名词,那即是培养定,或称为“止定”,另一种称为培养慧,或称为“观慧”。但这些仅属于内观法的狭义定义,其实究竟的说法只不过就是“慧”罢了。实际上内心修习除了定慧的培养外,戒律也包含在其中,做为修定的根基。为了能明了修慧,祖师们都喜欢将其制定为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观照,如:

  * 什么是内观依靠处的根源?

  * 什么是内观的观察对象?

  * 什么为内观的工作或事业?

  * 什么是内观的最终成就?

  当我们观照了什么是内观的依靠处的根源,其答案是戒和定,意思是要先有喜悦心情,即是没有忧郁烦闷的心情,才能产生透澈看清的内观。戒在这方面的资助最大。因为不犯戒时,戒律清净才会有喜悦感,因此必须有戒。这譬如当一个人要砍树木,他必须要有土地为立身处,要不然他就不能工作了。在这里土地比喻为戒,烦恼即是人们砍伐的树木。如果没有戒,就没有立身之地而工作,因此戒就是一块供站立的土地;而砍伐的力量比喻为定,智慧 (内观)则有如锋利的刀刃,因为透澈看清后,肯定可用以砍除这盲目或无明。因此戒是必要的,它成为修内观的最基本之立身处,以便能将无明烦恼的森林砍伐尽,而出现一片广阔的平原,所以戒才被归纳为内观的一部分。

  

  上面所讲解的都可以直接从巴利文获得引证,如在巴利经文中提到清净品的七个实现次第,有了这完善的七个层次阶段后,即可悟道证果。在这七清净品中,把戒划分为最根本阶段,被称为“戒清净品”。“说戒清净品”即滋长“说定清净品”,“说定清净品”将助长“说见清净品”,“说见清净品”助长“说度疑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则滋长“说道非道清净品”,“说道非道清净品”助长“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滋长“说智见清净品”,“说智见清净品”这就是最后的阶段。修行即是一对对的圣道果,当证悟圣道之后,也不必提到那圣果了。因为它是一对的,证悟了道之后,圣果自然会生起,因此才这么说,圣道为实践的最后阶段。

  把这实践的阶段比喻为古代帝王出巡,他将使用优良的快马,但马车不像汽车能不停的奔驰,因此必须有距离上的安排。他把马和车归为一组,每一组的马车各行一程,然后有次第的走完七个旅程。如果帝王发生紧急事,那位马夫将会把帝王送到另一个地点,由下一站的马车队继续行程,直到最后一站。七组马车若喻为现代的汽车,可以日行几十公里,则一天之内也可以完成整个旅程。我们可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七种清净品的各个阶段。第一个最初阶段称为﹁戒清净品﹂,它是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戒就被归纳在内观法门之一,成为最基本的条件,有如那最必要的立身之处。

  

  ● 戒清净

  至于戒在这之前已多次的解说过了,意思是身口的平常,希望各位能记住这简短的定义,即是“平常的身口且没有过失”,至于把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或多少条戒都不重要。如果身口方面还“不平常”的话,就是没有正确圆满的戒律。当没有任何的过患来干扰身和口时,才可算是有了平常的身口。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握着这原则,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言行不犯错。例如去杀人、偷东西、侵犯别人所喜爱的、欺骗他人,此时他的身口将会不平常,于是就产生了忧郁、动乱、烦恼。即使在社会上,行动举止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会引起身口的不安和不平常,这已没有戒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守持一条戒,也就等于获得三藏经典的所有戒条,即是在我们佛教中,只要保持正常,身口就没有任何的过患。希望各位能牢牢的记住“戒的定义”-平常。

  

  ● 定清净

  当有了平常的身口,那定心肯定就自然的生起了。定清净品在三增学的定已有详细的解说,定的最直接了当的讲法是有着“适合于工作的状态”,所显现的这种定的状态,即是适合于工作的状态,这就是定的正确含义,而不是坐在那里像石头、木块没有感觉,或者进入禅那,享受禅那中的悦乐的含义,因为这不适合于工作所应有的状态。甚至我们在自己所喜欢满意的地方,感到舒畅爽朗,这都是形成“定”的有利助缘,即能进行内观事务的工作。

  接下来这五项清净品为“说见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说道非道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说智见清净品”,才是真正进入内观。在此重复说一次,在这七品的前两品是“说戒清净品”和“说定清净品”是有利修内观的助缘,而内观是从“说见清净品”直到最终,“见”解释为对某事物所持有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存有见解,即是内心常常固持的见解。

  

  ● 见清净

  第一项的内观称为“说见清净品”,即是邪见已熄灭了。在我们随着自然法中或环境所薰习的邪见,从迷信巫术的无因无果,直到将自然界的身、心、识,误解为恒长、快乐或自我的、是众生、是人、是神、是梵神等,这些都纯粹是形而上,奇异而难解的。他无法看清这个身体只是四大而已,而心是识大空大,才是一切的根本。看不出这全都只是名色或身心的作用罢了,反而看成是“自我”,以为有神奇的灵魂,进出身体,而看不出它只是名色,只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或眼、耳、鼻、舌、身、意根境等。对于这神奇形而上不断地执取,直到产生恐惧的感觉,然后又出现各种仪式来解决恐惧感,随着迷信的增长,而对错误的见解紧黏不放。所谓的见清净是彻底的洗净这些迷信、错误的见解,才能进升为第一品的内观。我们这些新时代有科学知识和有道理原则的人,对于自然现象,都有着正确见解的知识,这种人也可以算是有了见清净,即是见解已洁净了。对于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希望能尽最大的能力,明了它的形态,以带来真正的益处,这才称为进入内观的道路上。内观即是彻底明了,清净的见解,概括的“说见清净”就是能把众生、人、我、他分解出来成为各别的成分,有如可以把人分为五蕴、名色或身心。千万别把这假名的众生或人误解为自我,把天空误认为天神,把水误认为河神,树木误认为树神,或其他的神明等。我们必须要了解,水就是水,天空就是天空,全是由元素所组成,理解了这道理之后,一切的神明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明明了了。不要把人当成是灵魂、神识或类似的东西,而要明了这身心只是自然界的组合物,由自然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到此已开始有着内观透彻明了的见清净,它将助长着“说度疑清净品”。

  

  ● 度疑清净

  当我们深入而详细的观察这“说度疑清净品”,它能使我们深入观察到各自的成份、因缘条件。起初我们以分析的角度在“见清净品”中看清每一个人只是身心罢了。而“说度疑清净品”其任务就是把每个部份做深入分析其因缘和合是怎样的?之后就能深入的看出无明、爱欲、执取、业、资粮等,它是个很精巧的组合物,直到出现身和心。“度疑清净”译为透彻明了万物的每一个因缘,对于我们是有或无的“疑”,“自我”有无的“疑”,我们死后是否还会出世的“疑”,我们曾经怎样的出生,我们如何的再生?这一切都是“疑”。在内观的原则中把“疑”区分为二十至三十种。但总括来说,即是要能度破“我”的存在与否?是否已有“我”了?“我”将会延续吗?像这样的“疑”。要能自我的度“疑”,就必须要说明“没有“自我”,而只有元素、蕴、根和各种因缘﹂。如无明、渴爱、执取、业、资粮等的组合,造作成五蕴和六根。事实上,我们是不存在的。由此开始,对于是否有个自我?自我是否已有了?自我是否会继续存在的种种疑惑将开始慢慢的消失了!当完全的结束这些疑之后,也就到达了内观的第二阶段,但不是完全的灭除形成我执的因缘-欲望烦恼,这时那困扰内心的疑情,已消失了。这些“疑”的熄灭,都是觉悟了这些因缘所组合而生起的各种事物,进而拔除那粗糙的“我执”。

  

  ● 道非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度疑清净品”的阶段,也就是滋长了“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看清什么是向前走的道路,什么是错误的道路。在这阶段中将会看出各种存在的障碍,清楚的看清它阻碍着内观的前进,在定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将会强烈吸引着行者,似乎没有一种定不产生这吸引行者的现象。如出现那强烈又可异的光芒,不必睁眼就能由内眼看清这现象,如果越是细心的去看,他将看出它的引人入胜,并误解此为内观的成果,或欢愉的认为“已满意于这特殊的情形”等等。这一点将障碍内观的行持,以及对道、果的认清,因此才会把它当成是错误的道或非道。另外一个问题是,那充满在内心的喜悦感,时时都缠绕着心,使得它不能观照一些东西或误以为这眼前的就是涅槃,以至于黏附着而不能前进,这就是内观的大障碍,使我们的行持停滞不前,在有些时候甚至自夸的说,有智慧能看清这名色,而很自满的认为自己有卓越的智慧,然后对这些见解很高傲,我慢的胡思乱想,这也是错误的道,也障碍着内观的行持,这不应该发生的。另外有些时候,心在非常寂静的情形下,只是呆痴着而不能深入内观。有时身体方面只是静静的硬绷着,却不能向前去观察各种现象或虚心精进的提升观察,而迷恋着认为这是超越的德行,这也是个极大的障碍。这类满意、迷恋,将使在定中的行者不能进入智慧的道路。其他的障碍是,他很容易在定中生起乐受,产生了自己不曾发现过的满意感,是在他的预料之外,它非常奇异,超越我们的理解程度。因为此时身心的妙乐是乐中的无上乐,各种各样的问题,将从心中消失,回忆起…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