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类手册▪P18

  ..续本文上一页过去曾贪爱过的事物,已不再贪爱了;那曾憎恨的事物,也不再憎恨了;回想起曾经恐惧的事物、曾认为是惊险的事物、曾经挂虑的、紧抱不放的事物,这一切的感受将不再生起。所以就沉迷欢喜,自认为自己已超越一切的烦恼了,因为这种状态和那脱离烦恼的人的状态是同样的。如果时常都满足于这种境界,那将障碍着内观的增进,不久之后,这种状态将会逐渐的消逝,所曾恐惧的事物,又再重新恐惧起来,曾经喜爱的也依旧喜爱着,一切都又回归到原状。这是其中的一类。另一类是信心的生起,将会对三宝产生坚定的信心,那是过去所不曾有的或对于自己所曾欲信奉的,最后对于法喜有着强烈的满足感,甚至对任何事物舍放的态度,也有强烈的感觉,这一切都能使心沉迷、执着于境相,我敢相信还有很多这一类的情形出现,使内观不能前进。当一个初学者发现这些,不言而喻地,将会成为他的障碍,阻碍着内观的道路,但他却反而以为这是内观无上的顶峰。这是非常细微而难以发现的,只有正确的智见才能透彻看清,这些是我们所要断除的细微烦恼-内观的障碍,这时才可以相信已进入内观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对于正确或错误的道路已彻底明了了。他便可一直在自己所喜爱的轨道上训练培养,内观的道路已清楚明了。

  

  ● 行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这圆满的“道非道智见”,很自然的接下来的层次是正确的,透彻看清诸行的真相,就会一直的依次第行持,趋向舍放万物,同时也具备了这证入圣果卓越品德的心识,称为“说行道智见清净品”是内观的第四阶段,或称它为清净品的第六阶段。这在原始的巴利文经藏中,不曾直接的提到,学者们是从后期的书本上看到的。后期的祖师们就把这“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智见有次第的区分为九个层次:

  (一)生灭随观智行持着正确而又究竟的内观,以观照诸行的生老病死,将会集中精神观照诸行生灭的状态,直到彻底的看清诸行充满着生灭,有如海水拍击时产生的泡沬,瞬息生灭,这种彻底看清的智见称为“生灭随观智”,这都是长久和透彻凝注观照而产生的智见,直到这种智见和心完全的黏贴在一起,到心有能力对接踵而来的执着产生厌离感,甚至逐渐将其断除,此为第一阶段。

  (二)坏随观智同时在专注观照着生起和坏灭这两种状态。这还是属于粗糙浅表的状态,比起只专注于其中一种状态时的心力还要微弱及不清澈。这里放弃其一,即是不再观照其生而转向衰亡、破灭的一面而已,以便能更深刻、更集中的看出衰亡和破灭,产生强烈的感触,觉得世界除了崩溃衰灭之外,别无其它现象了。有如倾盆大雨淋湿了整个大地一样,安住停留在这种感触的心,称为“灭随观智”或“坏随观智”,此为第二阶段。

  (三)怖畏现起智如果能时常圆满完善的透彻观照这灭尽、衰败时,就进升为第三阶段的智见。对所有的“界”,即“拥有”、“成为”都生起大怖畏。不论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遍地皆充满着怖畏、恐惧的现象,对每一个心行都充满着衰灭、破坏的怖畏状态。当瑜珈行者透彻看清这现象,就会产生这惊愕的怖畏感,智者肯定持有这正确的恐布感,清楚知道它有如毒药、利器、恶人,遍布于三界中。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当有这种感触时,对诸行的恐惧现象已了了分明,称为“怖畏现起智”是第三阶段。

  (四)过患随观智当对一切有、生、住充满着布畏,增加到足以令其了知诸行皆是过患罢了,与诸行接触或发生任何联系,也只有过患,而无安全感。譬如森林中有狮子、老虎、豹等猛兽,此森林并非无比欢乐的休息处,诸行亦如此。这种对诸有、界、生、住都充满着过患的感触,这智见是一种工具,运用来专注地观照诸行的过患,就称为“过患随观智”,是为第四阶段。

  (五)厌离随观智这样的屡观诸行是怖畏且充满着过患的,如此对于诸行产生了厌离,有如一个原子弹爆炸后,一切看起来就像被火燃烧后的屋子,只留下灰炭,对这火灾后的躯壳,不再存有任何的迷恋。已厌倦了要和诸行混为一体。这称为“厌离随观智”,为第五阶段。

  (六)欲解脱智当真正的有着厌离感,将会实际的浮现出欲从诸行混合中解脱出来。然而这里的欲解脱感是确实的,而且又充实强烈的,不像我们平时那没定力或不能看清万物的欲解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欲解脱智见。因此我们才对学佛抱着不认真的态度,把修行当成儿戏,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至于在此所产生的厌离感是迫切并坚定的,且怖畏与欲解脱的心能成正比。在内观中,全副精神都感到厌倦于诸行。于诸有中充满着怖畏,欲从诸有中解脱出来。如此才是真正的欲解脱。它比喻为入了蛇口中的青蛙,那种欲从蛇口中挣脱出来的感觉一样,请诸位想一想,青蛙的欲解脱感有多强。正在修持着智见的行者与瑜伽行者,正像青蛙一样欲解脱诸有:又作一个比喻,有如那落入牢固的陷阱中的鹿,一直挣扎着,想要解脱出来;这和瑜伽行者欲从诸行中解脱出来的逼迫感是相等的。瑜伽行者有如那关在笼中的野兽,也想要超脱每一个界,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古时候迷信的人喜欢画入罗侯口中的月,然后钉制成木板挂在门前,让人看清这想要从罗侯口中解脱的月就相等于我们想要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一样。这种真正而又强烈的欲解脱称为“欲解脱智”,这种智见是产生欲解脱的原因,称为第六个阶段。

  (七)审察随观智这种充实而有强烈的欲解脱感,正在挣扎着找寻解脱的道路,他已忍耐不住一定要寻找到那条出路,所以就产生这种强烈的挣扎,欲找寻解脱之道。巴利文称这种感受为“审察随观智”(审察着解脱的道路)。这种智见就是无时无刻的照见出每一个界 (有) 都是这样的,很想解脱,它是有道路的。如此的观照,就会发现到执取和烦恼是束缚着心和界的主因,它强烈地黏缚着。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削弱欲望烦恼,直到其软化后再将它毁灭掉。这里有一个比喻,一个人拿鱼笼去捕鱼,捞起来的却是一条蛇,但却不察觉,心想我已捕到鱼了,把它紧握在手里,无论谁告诉他那是一条蛇,他都不相信,直到遇到一位有悲智的老师,指引和教导他后,他才觉察到那是蛇而不是鱼,因而产生恐惧感,想要摆脱它,并去寻求杀蛇的方法。他捉住蛇颈在头顶旋转两三圈,待它精疲力尽后才用力地将它抛得远远的,假如还不死,则再用其他方法杀死它。这比喻为瑜伽行者已彻底的看清这把自己和界 (有) 黏缚着的结-烦恼,是最恐惧也是令人感触最深的。然后把烦恼削弱,再把它杀掉。如果我们没有逐日的一点一滴将烦恼力削弱,要杀烦恼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力量远远地超越我们的想像,并非是这微弱的智慧可足以杀死烦恼的。因此在培养增长智慧时,也用办法对付烦恼,使其力量减弱,时常审察万物的无常、苦、无我,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这些都是曾经讲解过的,就是断除烦恼的粮食。在日常生活中削弱烦恼力,不断增长智慧,使功夫更熟练,这就是渺小的我们可战胜如泰山般的欲望之法。我们必须要有勇猛的精神,好比一只小老鼠,有勇气杀死体积比它大的老虎。我们必定要有意志以这微弱的力量,战胜烦恼,若不足于对敌,则找寻其他技巧,决不妥协,待其力减弱后再将他斩除,这种断除烦恼的技巧称为“审察随观智”,为第七阶段。

  (八)行舍智削弱烦恼力的做法,是为舍弃万物的主因,因此接下来的阶段为“行舍智”。这智见都源于审察诸行的空性,空掉自我、空无自性,即是没有永恒性。因为充满了苦,就空掉了乐,看了也觉得厌倦等,最终对诸有 (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能舍放了,对自己曾经迷恋贪爱的也看成是粪土。这一点被比喻为那我们曾贪爱的人,过去曾非常吸引我们,当发现她和别人私通后,贪爱就消失了,欲放弃她。现在看见她与别人做任何事,也能无动于衷。当心识升华到第八阶段时,对于以前曾经享乐而感到奇妙的三界,已深知此是空无实质的,并对诸有放舍了,就有如此男子已看清妻子是骚妇,而对她离欲舍弃等。对于诸行的舍放称为“行舍智”,为第八阶段的内观。

  (九)随顺智当能对诸有放弃了,心就适合于明了圣谛,能使我们随缘地证入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罗汉道智,任何一道。当有这种心理状态时,称为“随顺智”,是最究竟适宜于明了四圣谛法的智见,它能毁灭结的烦恼而证悟任何一个果位,为第九阶段。

  从“生灭随观智”到“随顺智”已圆满了就称为“行道智见清净”,是内观慧的第四步骤,清净品的第六层次,可说智见已清净、洁白了,能实践断除烦恼的内观和般若。

  

  ● 智见清净

  接下来进入第七个清净品,称为“说智见清净品”,圣道的智见是内观的最终阶段,其成果为内观的第五阶段。

  随后的随顺智是智见的第九层次,也是“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行道智见清净品”和“智见清净品”两者之间插入“出世智见”是为区别圣道者和凡夫的工具。但由于“出世智见”很快就消逝,因此就把它归纳于“行道智见清净品”中。因为它还是属于欲界的境界,但又的确是介于凡圣之间,或可称为涅槃所缘境的智见。

  总结这五品内观 Vipasana 法门,第一品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不再有错误的见解了,因为已知晓人与众生,并可将其区分为各小部份的因缘。第二品的内观法门为“度疑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因缘和合法,有关于各部份的组合因素是无限的。第三品“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对或错,道非道,已不再迷恋于修定所产生的那超越常人所能预料的奇异事件。第四品为“行道智见清净品”,它又另分为九个阶段,前面已讲述过了,这是能突破三界诸行的智见,…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