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去曾貪愛過的事物,已不再貪愛了;那曾憎恨的事物,也不再憎恨了;回想起曾經恐懼的事物、曾認爲是驚險的事物、曾經挂慮的、緊抱不放的事物,這一切的感受將不再生起。所以就沈迷歡喜,自認爲自己已超越一切的煩惱了,因爲這種狀態和那脫離煩惱的人的狀態是同樣的。如果時常都滿足于這種境界,那將障礙著內觀的增進,不久之後,這種狀態將會逐漸的消逝,所曾恐懼的事物,又再重新恐懼起來,曾經喜愛的也依舊喜愛著,一切都又回歸到原狀。這是其中的一類。另一類是信心的生起,將會對叁寶産生堅定的信心,那是過去所不曾有的或對于自己所曾欲信奉的,最後對于法喜有著強烈的滿足感,甚至對任何事物舍放的態度,也有強烈的感覺,這一切都能使心沈迷、執著于境相,我敢相信還有很多這一類的情形出現,使內觀不能前進。當一個初學者發現這些,不言而喻地,將會成爲他的障礙,阻礙著內觀的道路,但他卻反而以爲這是內觀無上的頂峰。這是非常細微而難以發現的,只有正確的智見才能透徹看清,這些是我們所要斷除的細微煩惱-內觀的障礙,這時才可以相信已進入內觀的第叁階段,也就是對于正確或錯誤的道路已徹底明了了。他便可一直在自己所喜愛的軌道上訓練培養,內觀的道路已清楚明了。
● 行道智見清淨
當有了這圓滿的“道非道智見”,很自然的接下來的層次是正確的,透徹看清諸行的真相,就會一直的依次第行持,趨向舍放萬物,同時也具備了這證入聖果卓越品德的心識,稱爲“說行道智見清淨品”是內觀的第四階段,或稱它爲清淨品的第六階段。這在原始的巴利文經藏中,不曾直接的提到,學者們是從後期的書本上看到的。後期的祖師們就把這“說行道智見清淨品”的智見有次第的區分爲九個層次:
(一)生滅隨觀智行持著正確而又究竟的內觀,以觀照諸行的生老病死,將會集中精神觀照諸行生滅的狀態,直到徹底的看清諸行充滿著生滅,有如海水拍擊時産生的泡沬,瞬息生滅,這種徹底看清的智見稱爲“生滅隨觀智”,這都是長久和透徹凝注觀照而産生的智見,直到這種智見和心完全的黏貼在一起,到心有能力對接踵而來的執著産生厭離感,甚至逐漸將其斷除,此爲第一階段。
(二)壞隨觀智同時在專注觀照著生起和壞滅這兩種狀態。這還是屬于粗糙淺表的狀態,比起只專注于其中一種狀態時的心力還要微弱及不清澈。這裏放棄其一,即是不再觀照其生而轉向衰亡、破滅的一面而已,以便能更深刻、更集中的看出衰亡和破滅,産生強烈的感觸,覺得世界除了崩潰衰滅之外,別無其它現象了。有如傾盆大雨淋濕了整個大地一樣,安住停留在這種感觸的心,稱爲“滅隨觀智”或“壞隨觀智”,此爲第二階段。
(叁)怖畏現起智如果能時常圓滿完善的透徹觀照這滅盡、衰敗時,就進升爲第叁階段的智見。對所有的“界”,即“擁有”、“成爲”都生起大怖畏。不論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遍地皆充滿著怖畏、恐懼的現象,對每一個心行都充滿著衰滅、破壞的怖畏狀態。當瑜珈行者透徹看清這現象,就會産生這驚愕的怖畏感,智者肯定持有這正確的恐布感,清楚知道它有如毒藥、利器、惡人,遍布于叁界中。除此以外,別無他物,當有這種感觸時,對諸行的恐懼現象已了了分明,稱爲“怖畏現起智”是第叁階段。
(四)過患隨觀智當對一切有、生、住充滿著布畏,增加到足以令其了知諸行皆是過患罷了,與諸行接觸或發生任何聯系,也只有過患,而無安全感。譬如森林中有獅子、老虎、豹等猛獸,此森林並非無比歡樂的休息處,諸行亦如此。這種對諸有、界、生、住都充滿著過患的感觸,這智見是一種工具,運用來專注地觀照諸行的過患,就稱爲“過患隨觀智”,是爲第四階段。
(五)厭離隨觀智這樣的屢觀諸行是怖畏且充滿著過患的,如此對于諸行産生了厭離,有如一個原子彈爆炸後,一切看起來就像被火燃燒後的屋子,只留下灰炭,對這火災後的軀殼,不再存有任何的迷戀。已厭倦了要和諸行混爲一體。這稱爲“厭離隨觀智”,爲第五階段。
(六)欲解脫智當真正的有著厭離感,將會實際的浮現出欲從諸行混合中解脫出來。然而這裏的欲解脫感是確實的,而且又充實強烈的,不像我們平時那沒定力或不能看清萬物的欲解脫,因爲那不是真正的欲解脫智見。因此我們才對學佛抱著不認真的態度,把修行當成兒戲,這便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至于在此所産生的厭離感是迫切並堅定的,且怖畏與欲解脫的心能成正比。在內觀中,全副精神都感到厭倦于諸行。于諸有中充滿著怖畏,欲從諸有中解脫出來。如此才是真正的欲解脫。它比喻爲入了蛇口中的青蛙,那種欲從蛇口中掙脫出來的感覺一樣,請諸位想一想,青蛙的欲解脫感有多強。正在修持著智見的行者與瑜伽行者,正像青蛙一樣欲解脫諸有:又作一個比喻,有如那落入牢固的陷阱中的鹿,一直掙紮著,想要解脫出來;這和瑜伽行者欲從諸行中解脫出來的逼迫感是相等的。瑜伽行者有如那關在籠中的野獸,也想要超脫每一個界,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解脫出來。古時候迷信的人喜歡畫入羅侯口中的月,然後釘製成木板挂在門前,讓人看清這想要從羅侯口中解脫的月就相等于我們想要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解脫出來一樣。這種真正而又強烈的欲解脫稱爲“欲解脫智”,這種智見是産生欲解脫的原因,稱爲第六個階段。
(七)審察隨觀智這種充實而有強烈的欲解脫感,正在掙紮著找尋解脫的道路,他已忍耐不住一定要尋找到那條出路,所以就産生這種強烈的掙紮,欲找尋解脫之道。巴利文稱這種感受爲“審察隨觀智”(審察著解脫的道路)。這種智見就是無時無刻的照見出每一個界 (有) 都是這樣的,很想解脫,它是有道路的。如此的觀照,就會發現到執取和煩惱是束縛著心和界的主因,它強烈地黏縛著。我們必須想盡辦法來削弱欲望煩惱,直到其軟化後再將它毀滅掉。這裏有一個比喻,一個人拿魚籠去捕魚,撈起來的卻是一條蛇,但卻不察覺,心想我已捕到魚了,把它緊握在手裏,無論誰告訴他那是一條蛇,他都不相信,直到遇到一位有悲智的老師,指引和教導他後,他才覺察到那是蛇而不是魚,因而産生恐懼感,想要擺脫它,並去尋求殺蛇的方法。他捉住蛇頸在頭頂旋轉兩叁圈,待它精疲力盡後才用力地將它抛得遠遠的,假如還不死,則再用其他方法殺死它。這比喻爲瑜伽行者已徹底的看清這把自己和界 (有) 黏縛著的結-煩惱,是最恐懼也是令人感觸最深的。然後把煩惱削弱,再把它殺掉。如果我們沒有逐日的一點一滴將煩惱力削弱,要殺煩惱是不可能的,因爲它的力量遠遠地超越我們的想像,並非是這微弱的智慧可足以殺死煩惱的。因此在培養增長智慧時,也用辦法對付煩惱,使其力量減弱,時常審察萬物的無常、苦、無我,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這些都是曾經講解過的,就是斷除煩惱的糧食。在日常生活中削弱煩惱力,不斷增長智慧,使功夫更熟練,這就是渺小的我們可戰勝如泰山般的欲望之法。我們必須要有勇猛的精神,好比一只小老鼠,有勇氣殺死體積比它大的老虎。我們必定要有意志以這微弱的力量,戰勝煩惱,若不足于對敵,則找尋其他技巧,決不妥協,待其力減弱後再將他斬除,這種斷除煩惱的技巧稱爲“審察隨觀智”,爲第七階段。
(八)行舍智削弱煩惱力的做法,是爲舍棄萬物的主因,因此接下來的階段爲“行舍智”。這智見都源于審察諸行的空性,空掉自我、空無自性,即是沒有永恒性。因爲充滿了苦,就空掉了樂,看了也覺得厭倦等,最終對諸有 (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能舍放了,對自己曾經迷戀貪愛的也看成是糞土。這一點被比喻爲那我們曾貪愛的人,過去曾非常吸引我們,當發現她和別人私通後,貪愛就消失了,欲放棄她。現在看見她與別人做任何事,也能無動于衷。當心識升華到第八階段時,對于以前曾經享樂而感到奇妙的叁界,已深知此是空無實質的,並對諸有放舍了,就有如此男子已看清妻子是騷婦,而對她離欲舍棄等。對于諸行的舍放稱爲“行舍智”,爲第八階段的內觀。
(九)隨順智當能對諸有放棄了,心就適合于明了聖谛,能使我們隨緣地證入須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羅漢道智,任何一道。當有這種心理狀態時,稱爲“隨順智”,是最究竟適宜于明了四聖谛法的智見,它能毀滅結的煩惱而證悟任何一個果位,爲第九階段。
從“生滅隨觀智”到“隨順智”已圓滿了就稱爲“行道智見清淨”,是內觀慧的第四步驟,清淨品的第六層次,可說智見已清淨、潔白了,能實踐斷除煩惱的內觀和般若。
● 智見清淨
接下來進入第七個清淨品,稱爲“說智見清淨品”,聖道的智見是內觀的最終階段,其成果爲內觀的第五階段。
隨後的隨順智是智見的第九層次,也是“行道智見清淨品”的最後一個階段。在“行道智見清淨品”和“智見清淨品”兩者之間插入“出世智見”是爲區別聖道者和凡夫的工具。但由于“出世智見”很快就消逝,因此就把它歸納于“行道智見清淨品”中。因爲它還是屬于欲界的境界,但又的確是介于凡聖之間,或可稱爲涅槃所緣境的智見。
總結這五品內觀 Vipasana 法門,第一品爲“見清淨品”,在這階段已不再有錯誤的見解了,因爲已知曉人與衆生,並可將其區分爲各小部份的因緣。第二品的內觀法門爲“度疑清淨品”,在這階段已知曉因緣和合法,有關于各部份的組合因素是無限的。第叁品“道非道智見清淨品”,在這階段已知曉對或錯,道非道,已不再迷戀于修定所産生的那超越常人所能預料的奇異事件。第四品爲“行道智見清淨品”,它又另分爲九個階段,前面已講述過了,這是能突破叁界諸行的智見,…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