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使煩惱不再留下的主要原因。第五品爲四個聖道,有須陀洹道智等,道的行持後,必得聖果,這是肯定的,也能産生明了的智見,知道到底煩惱和苦已熄滅了多少,不過這並不在此話題內,因爲它並不簡單而且也和這裏的內觀行持沒有關系。內觀法門總共有五個階段,加上前面的兩個根基“戒清淨品”和“定清淨品”,共爲七個階段。
這一切都是修習內觀所應注意的事,前天已講述過了,它具有完整的規則,稱爲形式止觀法門與自然止觀法門是一對。在一個小時內想要詳細的講解所有的內觀法是超越我的能力範圍的。實際上講幾個小時都不足夠,只能掌握其要點,做爲思考上的正確前導罷了,以防落于錯誤,因此可說是作爲自己繼續尋求更詳細資料的基本知識。由此緣故便著重的來講解佛教的修行原則,希望各位別誤解此爲教育界的事,因此如果不了解這修持事項,我們是無法進入佛教和不能符合修持原則。
在此做個總結,我們已看出學習內觀法的理論有著層次上的原則,然而到底什麼是內觀法之立身處的根源呢?答案是戒和定。什麼是增長、發展內觀的所緣“境”呢?答案是一切事物,稱爲全世間,“叁界(有)”、“諸行(一切因緣和合法)”、“五蘊”,因爲在這叁界中也不過只有五蘊吧了?有如前天所講解過的。什麼是內觀的真相形態呢?或透徹看清的狀態呢?即是從這充滿在叁界的成、住、異、滅的無常、苦、無我到産生怖畏、厭離感,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這種狀態,必須要顯現在內觀法門中。什麼是內觀法門的任務呢?它的責任是熄滅無明、顛倒妄想。因爲內觀法門的真正意義就是透視、看清。什麼是內觀法門的成果,其成果是透澈看清萬物後而進入聖道,能完全的撲滅煩惱轉爲清淨、光明、寂靜。如果更簡捷的說,即是戒和定是內觀法門的根基,這五項清淨品是內觀的真相,能在無常、苦、無我中清徹明了這世間諸界、諸行(一切因緣和合法)或五蘊中尋求智慧,其任務就是要斷除這黏縛著世間的無明、顛倒妄想。能産生那徹底看清的光明,染執心已不再遺留下來,把將心和界黏縛在一起的工具斷除,就是內觀法門心已“解脫(Vimutti)自由”的狀態,從諸有解脫出來,心不再有苦了。因再也沒有貪愛著任何的界,這種狀態稱爲完全脫離苦了,這就是最究竟的實現道、果、涅槃的佛教任務。
這些都是在指導如何實行這七個步驟來實踐內觀法門,其行持的方法又如何?即是要如何的去接觸以及看清世間,這九個步驟的智見實行情形,總稱爲內觀法門。除了製定這形式性的步驟外,至于更詳細的內容,則可以從佛書中或導師們的指導,繼續探討。在這裏主要的重點是預防把錯誤的內觀法認爲是正確的內觀法,進而迷失于誤解中,出現了買賣式的內觀修持法,也出現了新的宗派或佛祖,實在是非常可憐的情形。我們理解之後,就應該互相的提防,如果遇到此類事件時,我們才能下合理的判斷。
第八章 聖者和熄滅煩惱
--------------------------------------------------------------------------------
凡人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圍籠之中;
聖人則脫離了叁界,認清每一個愛欲世界都惹不得。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昨天我已簡要地講過內觀法門的行持法,也明確地指出哪些是內觀的修持法,以發展、培育、升華心識,使其不被苦所控製,這稱爲已超越苦了。這都由于內心已徹底看清萬物真相的力量,也就是心中已明明了了無一物可得。世間萬物已沒有任何能驅使心的影響力,一切都不值得執取,不再陷入愛恨了。這時心已超越世間,而提升到另一種心的境界,稱爲出世間,因此我們就要清楚的理解如何超越世間的次第。
若要清楚的明了“出世間”首先就必須要明白“在世間”。“在世間”時,心識如果處于任何事物都能影響的低劣境地。可以把在世間分爲叁種類,第一爲心識還滿意于情欲,喜歡著欲樂的低劣境界,這即是初步的境界-“欲界”;第二是“色界”,心識已不會喜歡那卑下的情欲,但是還喜歡滿意于定中的樂,即是攀緣在任何一種色法的境上,但卻不與情欲攀上關系;第叁是還滿意于定中悅樂、甯靜的境界,心識所緣的心境是更高超的“無色界”。我們把衆生心識的層次和契合衆生心識狀態所居住的世間或境界,歸納爲一對情欲心識狀態 (心境) 和情欲心識境界 (世間);以及色欲心識狀態和色欲心識境界;無色界心識狀態和無色界心識境界。如此觀照者將能明了地說出心識狀態和境界的等級。因爲衆生有叁種心識狀態,因此就有叁種的心識境界。
叁個在世間境界仍與世間攀緣連系著,還在世間的支配下,屬低級的世間性質。屬于欲界的衆生,因還受著情欲滋味所支配控製著,所以也就黏縛著情欲的低劣心識;屬于色界的衆生則黏縛著那粗糙甯靜的樂,也即是以色法爲所緣的入定心境的樂;屬于無色界的衆生, 心識則仍然攀緣黏縛著那無色界定中的悅樂或寂靜。世間境界是一切衆生的境界,雖然有人類、天神、梵神或低劣的畜牲、地獄衆生等的差別,但都包括叁界之內。
世上的每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時間,心識都處在這叁界的任何一界中,不可能超越這種性質的。衆生經常淪落在情欲境界中,即是一般人們的心識都被低劣的情欲所影響和驅使。有時也可能脫離情欲的影響控製,那是因專注于所緣的色法或無色法的定中,而寂靜安樂下來。此時人類的色或無色心識,就依隨著所修習的定而決定。在古印度的佛世時,整個森林充滿著出家尋求色界或無色界的甯靜安樂之人。相信現在這種人已不多見了,盡管如此,一般人也可能進入這境界內。在這裏我重複說一次,當心識居住于任何一個境界中,它的世間馬上轉變爲心境的那種世間。比如當有人正在色界所緣的定樂中,那他所居住的世間,立刻轉變成色界的世間,因此除了色界的感觸外,別無其他的感覺了,而他所居住的那個世間和色界世間是相同的,直到其心識境界轉變爲止。
在這叁界的衆生,還不能拔除我執、我慢,還時常分別你我;也還不知曉“自我”的拔除。雖然有時像枯木禅般的寂靜安樂,但也還依舊的充滿著“我執”。衆生依靠著這種種外在的愛欲,或內心甯靜微細的愛欲,是輪回的主因,操縱著各種愛欲業力,因此還不能超越“世間”的性質。
相反地,聖人的境界不是以這叁種心識狀態爲准則,其心識是高尚而又超越世間的“性質”。看出世間沒有“自我”、無實體,心識已超越對事物的貪求,或對諸有“叁界”的貪求了。聖者的境界-心識狀態,也有層次高低的區別,在佛教的言論中,把聖者境界分爲四種道、果的層次,這些名詞,可能各位也曾聽說過,那即是須陀洹界、斯陀含界、阿那含界和阿羅漢界,是聖界中的四種聖人。超越世間和出世間 (Lokufara) 在泰文已演變爲另一個名詞,即是民間常用的語言,言意爲向往的世間, 和想要去這向往的理想世間。但是巴利文經典中, 則譯爲超越世間或出離世間。至于那演變的字眼,使人誤解爲西方世界或理想世界,因此要特別小心,應沿用巴利文才爲正確。超越世間-“出世間”是指心識方面,而非身體。身體居住于任何一合理的世間或所謂的人間、或天神、梵神的天界,因爲這些世間都是適合聖人的心識所依靠的“世間”,而更低劣的世間,如出生在畜牲或地獄是不適宜聖人之境地。這 指出這身體居住在哪 並不重要,但卻以心識之境地爲准則,如果心識超越了世間的支配控製,即是超越煩惱愛欲的支配,如此這個人可算已居住在四種聖土之中的任何一種聖人了。
一旦把聖人境界區分爲四個階段,我們就必須去理解其中的差異以便更加明了。要知道四個階段的差別,那就知道差別的主因,即是聖人完全熄滅各種煩惱,在這裏的煩惱才是煩惱的真面目。這確是很細微的煩惱,共有十種,稱爲“結” (Samyojana) -意爲全心以赴, 系縛糾纏。這十種結綁縛著每一衆生的煩惱,使衆生黏縛攀緣著世間,因此人們才有凡夫、俗世的性質和在世間各種的境界。一旦能斷除這部綁縛的工具,心識將會逐漸脫離世間。當完全的斷除毀滅煩惱,心識就能解脫而出世間,它是最圓滿完善的聖人境界。實際上,十結經常系縛著我們,但是我們卻不曾留意它、認識它、關心它,因不認識而把它當成奇異的事; 如果從小就開始認識,那學佛就更爲輕易了。由于在風俗文化上的教育都沒有學習到這些,也沒有人留意,才導致不認識它們。“結”時時充塞在心中使我們把心與其綁縛在一起,因爲它與我們有切身關系,所以當我們去認識這深奧細微的煩惱時,也等于在學習、研究自己。
● “須陀洹”─熄滅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
系縛著我們的十種細微煩惱,第一是認爲身是“自我”的“身見結”
(Sakkaya-ditthi), 錯誤的誤解想像有個“我”,認爲身體是“我”和“我所有”,這在四執取的主題中已講解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如此的理解“我就是我”,正如笛卡兒的格言“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等。這錯誤的觀念我們也有,但是一般人的認識是除了身或心是“我”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知識了。所以就錯誤的理解身和心是“我”、“我們”等,或更爲嚴重的迷失,將物質的身體也認爲是“我”,甚至將外界的物質當做是“我”,對那沒有生命的物質嗔怒,甚至捶打、丟棄。這就像有如撞到柱反而去責打柱子來消除仇恨的小孩一樣,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即是基本的自覺有我,如此包袱越背越沈重,直到最後只跟隨著“自我”的感覺去做事,這稱爲“身見結”。
如此將能看出,每個人的心識中時常的認定…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