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我”,這就是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能在險境中鬥爭,尋找糧食或繁殖等。但這種“身見”是最粗糙的,是自私心,只顧自己。要超越世間,就必須要認識這世間最粗的煩惱,而且一定要將它熄滅。這身見結如果依照文字的翻譯爲“我的身”,我們應該明白在這裏的“身”是包括心在內,但卻比較偏重“身”的部分,因爲衆生們對身較爲重視、較爲認識,對身的執著也更重。身見結的“見”是見解或觀念,因此身見結爲“見解中身是我所有”。我們可知道佛教是在指導我們認識日常中所有有關的事務,決不偏離此軌道,引導著我們學習、奉行,直到看出真相後舍棄這身見結。若誰想要戰勝世間,就得要先舍去這最根本的煩惱-身見結。
第二個結稱爲“疑結”(Vicikiccha),疑結的産生是缺乏充足的知識,而演變成“疑惑”,捉拿不定,猶疑不決,沒有勇氣下定決心。而這裏的“疑”大多數都是針對有關脫離“苦”的行持; 而較爲低層次的,就是對于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什麼是公平的質疑。這裏所要講的疑是針對脫離苦的疑。有疑是因爲不知曉,不能看清和對于無明、愚癡的認定有疑,他不能下決心在離苦的實踐上,如:這是否符合自己呢?自己能做到嗎?真的比其他更好嗎.....等等。其次是對于善業的疑,如:它確實是善業嗎?行善有善報嗎?有時則誤解所掌握到的煩惱也是善業、是好的;在法方面,則有時把“真理” (真理是不思善不思惡) 當做是善業,甚至對于其它要解決的問題也存在著疑。
“疑”的捉拿不定,猶豫不決,引申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或自己所掌握的各種理論。在佛教對于佛、法、僧也“疑”,對佛陀的疑:是對一個真正覺悟真理的人有疑,對于真正能脫離苦惱的人有疑。對法的疑:是對佛陀的教誨疑,或對追隨佛陀的教誨、修持真的能滅苦嗎?有疑。對僧伽的疑:是對這些滅苦的修行者産生懷疑,他是否能真正的實踐?認爲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有這麼超越的人。“疑”可包括一切疑,對法能熄滅苦的疑、對善業的疑、對風俗、文化、習慣的疑,甚至對自己正實踐的知識、理論都存疑。
“疑”的主因是無明或不知曉,無明一起就産生欲望煩惱,然後欲望煩惱時常牽動心識,久而久之習已成性,趣向低劣。猶如魚兒已習慣住在水中,對于陸地一點常識也沒有,當談到陸地時,它就不相信,即使相信也只是一知半解,常在“疑”中。人們浮沈在這塵世或情欲中,已成習慣,正如那水中的魚兒,對那超越情欲或出世;是怎麼回事將不能理解,即使能理解的部份仍存著疑。如果我們用教育慣用的語言就是“低劣的感覺,已成爲習性了”,至于那高超的感覺剛建立起來時,與低劣感之間的爭執也是疑。若心力不足,低劣的感受將會戰勝,我們必須要理解這疑和對善業的疑,這些受到錯誤的指導逐日增加的疑和與生俱來的疑,是怎樣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呢?尤其是我們自己,更要清楚認識它,否則就看不出它的禍患,也沒有能力厭離它。若要舍棄就必須要觀照,直到看清這摻雜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疑”的禍害,直到能不再執著善業、公平、正確等。越能審察看清,就越能逐漸厭離。而能輕易的舍棄這把衆生系縛著的煩惱。
現在進入第叁個細微的結,巴利文稱爲“行持戒律和生活條規時抱著不正確的目標”。在四執取的講題裏已多次的提到這錯誤的行持“戒禁取結”(Silabata-praramasa)。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曾經將錯誤見的行持認爲是最正確、最完善的。所誤解六處大部份都與宗教教理的行持有關,但也包含了宗教以外的事物:以錯誤的見解,執取的行持,如對于各種各樣的巫術特異的行爲還有迷信,不必懷疑,這肯定是戒禁取結。如雖然是依據宗教典籍去做,但卻誤認能獲得神奇怪異的神通,能受到保護,這就是戒禁取結。如受持戒條或行持各種生活條規,是爲了熄滅煩惱,但他卻相反的想産生神奇力量,而成爲一個靈驗者,能有各種特殊神奇力以斷除煩惱等,執取這種行持即是戒禁取結。又如在奉行圓滿的增上學,但有錯誤的危機和無道理的執取,認爲可獲得無比神力,這肯定是戒禁取結。
那空有高深知識的人,也有很多抱著這種態度。若依據經文,“戒禁取結”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如外道們睡在荊棘上、學習牛、狗的行爲,就可熄滅煩惱,若是按照這樣狹窄的方式,那一般人都沒有戒禁取結了,因爲一般人都沒有牛狗的行爲。盡管有佛陀的教誨,但由于錯誤的見解而執著爲神異、靈驗之修行,還都是戒禁取結。但如仔細的審察,將會發現仍有很多人做著誤解和無道理的修行。比丘們甚至認爲持戒可以升天、成天神等,這不但是戒禁取結,而且將會汙染了梵行。,因爲佛教的戒條都是以熄滅身心的粗糙煩惱爲目標,成爲修定和觀慧的根基,怎會是爲了要升或成爲天神呢?因此當比丘們爲了上天而嚴持戒律,那戒就汙染不清淨了。這就是由錯誤的見解而執取的修行,爲一種染著執取。
我們可看出以顛倒妄想去奉行佛教的布施、持戒、修定,一定是“戒禁取結”,更不必提那外道或巫術的行持了。但願各位能明白,即使你是佛教徒,只要有無明欲望的支配,錯誤的期望獲得靈驗的魔力,就將犯“戒禁取結”。甚至民間平時祭拜鬼神,也認爲鬼神也能享用得到,而做這種善法拜祭儀式。若佛教徒以這種見解和感覺供養佛、菩薩,那真是百分之百的戒禁取;可以這麼說,一般的佛教徒都是在迷信和無因果道理中行持這傳統儀式,而被愚癡、迷信,被瘋狂的行爲所汙染了,此爲第叁個煩惱。我們清楚看到導致這煩惱的原因是膽怯和恐懼,人們本來就喜歡怪誕的事物,由于社會錯誤的教導和訓練,所以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種狀況,但它是個敏感且富諷刺性的問題,在此不能給予太過詳盡的解說。各位運用這准則去思考本身要解決的問題,當能在明白和認識戒禁取之後,再盡力的抛開,放下它。
若能真正而又絕對的熄滅前叁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即可稱爲第一階段的聖界-“須陀洹”(Sotapanna), 若已絕對的熄滅這叁結,別把它當芝麻小事。因爲嚴格一點說,還沒有熄滅這叁結的人,即是野蠻人,有良好教育的人,就不應有叁結,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存在這種現象,可見方向已經錯誤了。佛陀稱舍去叁種煩惱的人爲第一階段的聖人。如果還不能熄滅這叁種煩惱的話,他還是一位愚癡的迷者,可以說他的眼睛還被濃厚的麈垢所遮掩著,他的慧眼被這濃厚的汙穢覆蓋著。當人們把這叁種煩惱舍棄後,心識必將逐漸超越世間的系縛,因爲這叁結把心和世間系縛著,是愚癡覆蓋著衆生的心,系縛著世間,一旦能解開這叁結,也就是已解開第叁種遮蔽的煩惱,在一定的程度上已脫離世間,可說是第一個階段的聖果,意爲“已進入涅槃流”。
● “斯陀含”─進一步地減輕貪、嗔、癡
第二階段的聖者是“出世境地”,他已解開叁結而又有能力把貪嗔癡削弱,把心識提升一層,對于欲界的束縛攀緣已很微弱了,他最多只來回攀緣欲界一次罷了!這就是成爲“斯陀含” (Skidagami)的主因,先了解須陀洹才容易了解斯陀含。須陀譯爲主流,是什麼主流?答案是涅槃的主流。須陀洹只是一位“進入主流”的人,但仍未真正到達涅槃,而是朝向涅槃,它有如傾瀉入海的流水必定會轉向涅槃的道路。當一個人的心識已進入主流,肯定會到達涅槃,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到達。斯陀含則更加靠近涅槃的階段,對世間只遺留下少許的依依不舍,只回轉世間一次罷了!因爲已解開這叁個結,雖不曾徹底的將貪嗔癡熄滅,但已更削弱其力量了。
● “阿那含”─再將“欲愛”與“嗔”兩結斷除
接著第叁階段的聖者稱爲“阿那含”(Anagmi), 除了斷除那基本的叁結,還要斷滅第四和第五的結。第四結爲“欲愛結”,第五爲“嗔結”;欲愛即是喜愛染著于情欲的心。初果、二果聖人雖已斷滅了身見結、疑結和戒禁取結,但滿意貪愛情欲的心還遺留著,就是還沒有能力完全的洗淨情欲的貪愛,一旦到達第叁的阿那含,肯定已完全的洗淨不再遺留。初、二果聖人已把大部份的嗔洗淨了,只留下那內在的不耐煩、磨擦、急躁或內在惱火的嗔心。叁果阿那含聖人已徹底洗淨,所以稱爲“消溶愛和嗔心”。
第四個微細的煩惱結是“欲愛結”(Kama-raga) ,在欲取的主題內已講解過了,即是心對情欲的貪愛。布望各位能理解這個煩惱心,它已根深蒂固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有如皮肉相連,難以理解和超越,以常人能力難以清洗幹淨。什麼是欲愛所攀緣的依靠處呢?即是色聲香味觸,不論是那一類的情形或性質,都在情欲之內。對于每一種情欲的喜歡、滿意而染執著的心,稱爲欲愛。第五個結爲“嗔結” (Patikha) , 即是內心的不喜歡、一絲不滿所引起的磨擦。一般人當滿意就欲愛、不滿意就嗔,甚至對那無情物、對自己所做的事、內心所想的等等起嗔的感受。至于那更強烈的討厭、侵害別人、發怒、嗔恨、報仇這種粗糙的嗔心,“一果、二果”的聖人肯定已熄滅了,所遺留下來的就由叁果去斷除那內心細微的磨擦,有時甚至不表露于外,只是內心的郁悶、暴躁等,從臉上看不出他的不喜歡、不滿意的神色,他只是內心不滿意;但普通人會爲了鼻涕流不停而發怒、惱火,甚至我曾親眼看到有人拳打自己的鼻子,這些都是嗔,雖然是無情物或是自己的身體,都會嗔怒。假如有人完全的斷除這嗔,各位仔細想想他是何等的特殊,多麼受人崇拜、禮敬的人。
前面所講解的五種結,是屬于初級“五分下結”的部份,從身見結到嗔結,在到達阿那含果位時已徹底的斷除了,由于不再有欲愛,也就不再回到欲界了,因而稱爲“不還的人”,只顧快速…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