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21

  ..續本文上一頁上升到成爲阿羅漢或涅槃爲止,不再與情欲發生任何的瓜葛,是色界最後的階段,至于那余下來的個結“五分上結”只有阿羅漢才能完全的滅除。

  

  ● “阿羅漢”─圓滿地斷除十結

  接下來五個上結的部份是色愛結、無色愛結、慢結、掉舉結、無明結。“色愛結”(Rupa-raga) 即是滿意貪愛著色定中的樂,猶如住在色界的衆生。初級的叁種聖人不能舍除這貪愛著色定的悅樂,也有些初級的聖人出生在色界中,而出生在人間的聖人,有些依然貪愛著定中的樂不能自拔,必須要到達阿羅漢才能拔除。因爲在色定中所生起的甯靜清涼的悅樂也具有激動滲入心脾的舒暢爽朗的滋味,它是涅槃的前奏,甚至可說是先嘗涅槃的滋味。它和真正的涅槃很相似,也可以說是同樣的,所不同的是它只是短暫的、在有定力的控製下煩惱被寂靜下來,不幹擾心識,心也就空無挂礙,舒暢自由。有如那真正的涅槃所産生的滋味,因此易于爲人們所迷戀。初級的聖人是難以去除的,所以得由最後的聖人-阿羅漢才能絕對的舍斷。但初級聖人只是在定力之下將煩惱寂靜下來,而不是完全的熄滅,當定力消失後,煩惱又會再次出現。

  想要去明了這色愛也可做個比方,如有時候那陰涼幽靜的環境,陶冶其中,心矌神怡,有著極大的清涼舒暢的悅樂,誰都難以舍放那怡然自得,令人陶醉的狀態,只想保持這種心態去欣賞景色,不願起身做任何事,這種的滿意、貪愛與情欲無關,只是隨著大自然的清靜、色法而産生寂靜舒暢的安樂。喜愛藝術品,如繪畫、古董、盆栽都與情欲無關,這是真正爲了藝術的精神享受,這種色愛,也可歸納爲這一類,但在禅定中所引申的甯靜、安樂,更加扣人心弦,因此禅悅比起大自然的清涼更使人著迷,做這一些對比是爲了給各位看清這種禅悅不是件芝麻小事。 第七個結是另一個更細微的結“無色愛結”

  (Arupa-raga) 貪愛無色界定中的悅樂。第七個結和第六個結所不同的是這個階段更加的精細,它以色界來修習禅定,它的甯靜安樂,必定是在這色界中産生,與無色界所緣來修習的禅定相比,當然是粗糙多了。無色界有如以虛空、精神(識大)、虛無、不自覺的境來修定。這四種所緣的定,各自可帶來微妙的寂靜悅樂,稱爲無色定,因爲從無色禅天所生起的寂靜悅樂,將更加微妙深入,若有誰進入此境,將會比色界更爲黏貼著。它是在無色界之上,如果緊緊的滿意著,迷戀這一種的妙樂,稱爲無色愛。

  

  無色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體驗和感受是很難拿來對比的,而且似乎是沒法對照的。但如果要勉強的對照,也可以拿色愛的事例來對照,所不同的是它更加的微妙精細。比如,有時候我們不必牽涉到物質、情欲,但是有了某靈感或感觸使我們心平氣和而産生那微妙深刻的寂靜、悅樂,進而迷戀著這寂靜滿意的感觸,難以拔除。比如,學者對于他們的新構思而感到雀躍萬分,歡喜難以表達,這也是可以歸入此範圍之內。而那些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將不再迷戀于任何一種樂受,不論其來自何處,因爲阿羅漢時時都了了分明地看清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因此對于任何的受都不會貪愛攀緣,他才能進一步的去除色愛和無色愛。至于, 充滿著瑜珈行者和苦行者的森林中,他們正在修習著各種各樣的色界禅和無色界禅,看不出“愛”的秘密,所以心識還很迷戀的緊緊黏貼著那禅定中的滋味,有如一般的青少年男女整顆心都迷戀而緊緊黏縛著情欲的享受,因此都用“愛”來形容他們。有一群人貪愛著色禅天,另一群人貪愛著無色禅天,盡管他們的貪愛都與情欲無關,但也像情欲般吸引著心,比起情欲所引起的更微妙,而欲沒有熱惱急躁的感覺。因爲聖人們先舍除欲愛,所以才把它安置在前面階段,緊緊系縛而又難以去除的色愛和無色愛,放在第六、第七的階段,如果各位審察思考後,能正確的明白這件事,將會更歡喜尊重有更高尚境界的聖人。另一個系縛著衆生和世間的第八結是“慢結”(我慢結)(Mana)-“自我認爲”我是這個、我是那個,是好、壞、善、惡的感覺,而生起我比他差,我比他強,我和他是同等的感覺,因此你們都能看出巴利文的“慢”比泰文的含義更爲廣闊,泰文“慢”的意思是以自我意識與人競爭。這裏的“慢”爲自以爲我是好、是壞、是同等,即是感覺說我比他壞,就灰心。我比他好就貢高自大,或我和他同等,就想要爭個高低或趕緊向前進等。而這裏的“慢”是一切有高低階級的感覺,而不是那狹窄觀念的高傲自大,貢高我慢。若有誰自覺我比他壞,我與他同等,我比他好,那必有種種的構思和感覺而激發起任何一種不平常的心態,這些都是“慢”不要和他人比較,這是超越世人的性質的。這第八的結已近尾聲,是很難舍棄的,初叁級的聖人雖已進入聖界,但還不能舍去,更無法舍棄。這自我認爲:比較好、比較壞、同等感覺,肯定是從執取 (我慢) 而來,這都是由于執著這個世間所假設的有我、有你、有善、有惡,如果心超越善惡好壞,就不再存有這些感覺了。但是如果心境敗于善惡好壞的觀念,我們就有好人、壞人、同級人的感覺。因此,使得內心掙紮、煩躁動亂而不能寂靜下來。

  波動、散亂和心不能寂靜的感覺爲第九個結“掉舉結”(Uddhacca)。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出現在眼前時心就波動散亂,希望各位能注意這誘使心波動和亂的“興趣”,人們必定時常存有著想要某種事物的煩惱欲望,尤其是想要獲得、拿取、成爲,想不要獲得、想不要拿取、想不要成爲的感覺。當有什麼出現在眼耳鼻舌而有符合貪愛的情況下,心識自然會波動、散亂。如果用泰文的俗語來講可以說成“當有什麼出現在眼前,就會激起或多或少的波動或好奇感”。對于善惡的好奇波動,疑的好奇波動,越是奇異的事就是越是疑。因爲我們仍然有所要求,所以就有恐懼、擔心、挂念、猜疑著。因此當有事物出現時,將耐不住對它産生好奇波動,更何況是奇異的情形,那好奇波動的心也就更難按耐得住。常人每天都有著這或強或弱、或多或少、或快或慢的好奇心、感興趣的波動心境。外境若符合于欲望煩惱就不能止靜下來,甚至連皮肉都被動蕩起來。如果合心意的就高興到得意忘形;若是痛心的事,就會失意、沒心情了。這就是掉舉結散亂、好奇波動、胡思亂想了。

  初叁級的聖者,依然會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波動,但是阿羅漢的階段對任何的事物都不再感興趣,不再好奇波動了,因爲其心境已滅盡了對任何事物的渴求、恐懼了,也就是已徹底熄滅了一切煩惱,而不再貪求、厭惡、恐懼、挂念、猜疑,對某種事物已不再疑,不再好奇,他的心識已自在了,不再有任何事物來欺騙、引誘著而生起那好奇波動。不論是引誘他去迷戀的色、激憤、嫌惡、憎恨或恐懼,一切都沒價值了!因爲他的潛意識對一切已不再貪愛了,已滅一切的疑了!

  希望各位能先了解對各種問題的“疑”,它是如何生起的?是怎樣的?這都是由于“想要”某種事物而引起的,從想要做智者開始,這東西對我們有怎樣的牽連?使用了它有什麼利益?對于某種不理解、不認識或新的事物都“疑”著,這都是“想要”獲得某種成果的原故。當徹底的看清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不值得擁有,當能這樣的滅盡一切的欲望貪求,就不再對事物有好奇,不再因感興趣而波動了。甚至那極爲危險的事件,被雷擊中了,也不再受其影響,不會再有波動了,因爲已不再有貪生怕死的感覺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動于色。或世上有什麼新發明,如原子彈等,他也不再感興趣、不再好奇了,因爲對他來說一切都已沒有意義了!他也不必去知道某種事物會帶來些什麼,因爲他已無所求! 因此,在任何情形下,他的心都不會再波動了,他清淨、寂靜的心境是人們無法猜想得到的。至于我們這些有著煩惱或結的人,都隨時隨地的准備著,任隨那無限的引誘而波動,這是使我們對事物産生波動好奇的原因。這種感覺在增加著,無止境的支配著我們。令舊的工作尚未完成,就想要做新的事物,永無止境的做下去。

  這第十個也是最後的一個結是“無明結”(Avicha),包括一切不被指出來的煩惱。無明譯爲不知曉、不認識的狀態。不認識的翻譯可能會使到我們誤解,若翻譯爲不認識的狀態能比較正確地防止錯誤,因此也不必指明那到底是對是錯的知曉。如果是“認識”的話,是“真實的認識,而不是錯誤、虛假的認識”,但若是錯誤的知識,那與無知無異。因此人類時時存有無明,對于最大的問題,真正的“苦”,就模糊不清了。真正“苦的根源”是什麼?真正的“沒有苦”是什麼?什麼是“滅苦”的道路或方法?這事關重大,要怎樣解釋都不限製。苦的含義很廣,總括一切有身苦、心苦、衆生苦、天神苦、人界的苦、惡道界的苦等,怎樣去理解都可以,但目標是:肯定“苦”不是件小事。  

  四聖谛法是指導我們“認識苦、苦因、苦的熄滅和滅苦的方法”。如果有誰能透澈看清,他將不再有無明,立刻成爲智者。那些佛陀沒有宣說的知識,是不需要知道,即沒有必要理解。佛陀所覺悟的也是在所應該知曉的範圍內,在此範圍內所應懂的一切,佛陀都懂了。“世間解”也只是懂他該懂的,而不是連那些不必要的知識也去了解;我們對苦和滅苦有關的問題則應該徹底的知曉,因此它是有範圍的。

  “無明”爲不認識或誤認,使人迷失地認苦爲樂,滿意于苦海中的輪轉。使人們對于苦因都誤解了,而找出錯誤的根源,甚至産生新的迷信和愚癡,比如怪罪于鬼神靈魂使他生病。其實,應該以理性的方法,但卻相反的去祈求鬼神,這可說是最低級的無明的苦因。又比如,苦因的直接根源是煩惱欲,人們不懂得滅除它,卻沈迷于禅天或定中的業,認爲已徹底的滅盡苦了,以…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