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17

  ..續本文上一頁內觀來滅苦的佛教徒。現在我們要談的就是內觀或慧觀准則。

  內觀 (Vipasana) 這名詞的含義可能會含糊不清,在某種的情形下,能絕對的區分出兩種定義,那即是産生“定”和“慧”,有如我們所講述過的另一對名詞,那即是培養定,或稱爲“止定”,另一種稱爲培養慧,或稱爲“觀慧”。但這些僅屬于內觀法的狹義定義,其實究竟的說法只不過就是“慧”罷了。實際上內心修習除了定慧的培養外,戒律也包含在其中,做爲修定的根基。爲了能明了修慧,祖師們都喜歡將其製定爲各式各樣的問題來觀照,如:

  * 什麼是內觀依靠處的根源?

  * 什麼是內觀的觀察對象?

  * 什麼爲內觀的工作或事業?

  * 什麼是內觀的最終成就?

  當我們觀照了什麼是內觀的依靠處的根源,其答案是戒和定,意思是要先有喜悅心情,即是沒有憂郁煩悶的心情,才能産生透澈看清的內觀。戒在這方面的資助最大。因爲不犯戒時,戒律清淨才會有喜悅感,因此必須有戒。這譬如當一個人要砍樹木,他必須要有土地爲立身處,要不然他就不能工作了。在這裏土地比喻爲戒,煩惱即是人們砍伐的樹木。如果沒有戒,就沒有立身之地而工作,因此戒就是一塊供站立的土地;而砍伐的力量比喻爲定,智慧 (內觀)則有如鋒利的刀刃,因爲透澈看清後,肯定可用以砍除這盲目或無明。因此戒是必要的,它成爲修內觀的最基本之立身處,以便能將無明煩惱的森林砍伐盡,而出現一片廣闊的平原,所以戒才被歸納爲內觀的一部分。

  

  上面所講解的都可以直接從巴利文獲得引證,如在巴利經文中提到清淨品的七個實現次第,有了這完善的七個層次階段後,即可悟道證果。在這七清淨品中,把戒劃分爲最根本階段,被稱爲“戒清淨品”。“說戒清淨品”即滋長“說定清淨品”,“說定清淨品”將助長“說見清淨品”,“說見清淨品”助長“說度疑清淨品”,“說度疑清淨品”則滋長“說道非道清淨品”,“說道非道清淨品”助長“說行道智見清淨品”,“說行道清淨品”滋長“說智見清淨品”,“說智見清淨品”這就是最後的階段。修行即是一對對的聖道果,當證悟聖道之後,也不必提到那聖果了。因爲它是一對的,證悟了道之後,聖果自然會生起,因此才這麼說,聖道爲實踐的最後階段。

  把這實踐的階段比喻爲古代帝王出巡,他將使用優良的快馬,但馬車不像汽車能不停的奔馳,因此必須有距離上的安排。他把馬和車歸爲一組,每一組的馬車各行一程,然後有次第的走完七個旅程。如果帝王發生緊急事,那位馬夫將會把帝王送到另一個地點,由下一站的馬車隊繼續行程,直到最後一站。七組馬車若喻爲現代的汽車,可以日行幾十公裏,則一天之內也可以完成整個旅程。我們可以這個比喻來說明七種清淨品的各個階段。第一個最初階段稱爲﹁戒清淨品﹂,它是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因此戒就被歸納在內觀法門之一,成爲最基本的條件,有如那最必要的立身之處。

  

  ● 戒清淨

  至于戒在這之前已多次的解說過了,意思是身口的平常,希望各位能記住這簡短的定義,即是“平常的身口且沒有過失”,至于把戒條分爲五戒、八戒、十戒或多少條戒都不重要。如果身口方面還“不平常”的話,就是沒有正確圓滿的戒律。當沒有任何的過患來幹擾身和口時,才可算是有了平常的身口。因此如果我們能把握著這原則,才能有正確的行爲,言行不犯錯。例如去殺人、偷東西、侵犯別人所喜愛的、欺騙他人,此時他的身口將會不平常,于是就産生了憂郁、動亂、煩惱。即使在社會上,行動舉止犯了一點小錯誤,也會引起身口的不安和不平常,這已沒有戒了。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守持一條戒,也就等于獲得叁藏經典的所有戒條,即是在我們佛教中,只要保持正常,身口就沒有任何的過患。希望各位能牢牢的記住“戒的定義”-平常。

  

  ● 定清淨

  當有了平常的身口,那定心肯定就自然的生起了。定清淨品在叁增學的定已有詳細的解說,定的最直接了當的講法是有著“適合于工作的狀態”,所顯現的這種定的狀態,即是適合于工作的狀態,這就是定的正確含義,而不是坐在那裏像石頭、木塊沒有感覺,或者進入禅那,享受禅那中的悅樂的含義,因爲這不適合于工作所應有的狀態。甚至我們在自己所喜歡滿意的地方,感到舒暢爽朗,這都是形成“定”的有利助緣,即能進行內觀事務的工作。

  接下來這五項清淨品爲“說見清淨品”、“說度疑清淨品”、“說道非道清淨品”、“說行道清淨品”、“說智見清淨品”,才是真正進入內觀。在此重複說一次,在這七品的前兩品是“說戒清淨品”和“說定清淨品”是有利修內觀的助緣,而內觀是從“說見清淨品”直到最終,“見”解釋爲對某事物所持有的見解,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存有見解,即是內心常常固持的見解。

  

  ● 見清淨

  第一項的內觀稱爲“說見清淨品”,即是邪見已熄滅了。在我們隨著自然法中或環境所薰習的邪見,從迷信巫術的無因無果,直到將自然界的身、心、識,誤解爲恒長、快樂或自我的、是衆生、是人、是神、是梵神等,這些都純粹是形而上,奇異而難解的。他無法看清這個身體只是四大而已,而心是識大空大,才是一切的根本。看不出這全都只是名色或身心的作用罷了,反而看成是“自我”,以爲有神奇的靈魂,進出身體,而看不出它只是名色,只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或眼、耳、鼻、舌、身、意根境等。對于這神奇形而上不斷地執取,直到産生恐懼的感覺,然後又出現各種儀式來解決恐懼感,隨著迷信的增長,而對錯誤的見解緊黏不放。所謂的見清淨是徹底的洗淨這些迷信、錯誤的見解,才能進升爲第一品的內觀。我們這些新時代有科學知識和有道理原則的人,對于自然現象,都有著正確見解的知識,這種人也可以算是有了見清淨,即是見解已潔淨了。對于我們所接觸的事物,希望能盡最大的能力,明了它的形態,以帶來真正的益處,這才稱爲進入內觀的道路上。內觀即是徹底明了,清淨的見解,概括的“說見清淨”就是能把衆生、人、我、他分解出來成爲各別的成分,有如可以把人分爲五蘊、名色或身心。千萬別把這假名的衆生或人誤解爲自我,把天空誤認爲天神,把水誤認爲河神,樹木誤認爲樹神,或其他的神明等。我們必須要了解,水就是水,天空就是天空,全是由元素所組成,理解了這道理之後,一切的神明也就消失了,這就是明明了了。不要把人當成是靈魂、神識或類似的東西,而要明了這身心只是自然界的組合物,由自然界的元素組合而成的。到此已開始有著內觀透徹明了的見清淨,它將助長著“說度疑清淨品”。

  

  ● 度疑清淨

  當我們深入而詳細的觀察這“說度疑清淨品”,它能使我們深入觀察到各自的成份、因緣條件。起初我們以分析的角度在“見清淨品”中看清每一個人只是身心罷了。而“說度疑清淨品”其任務就是把每個部份做深入分析其因緣和合是怎樣的?之後就能深入的看出無明、愛欲、執取、業、資糧等,它是個很精巧的組合物,直到出現身和心。“度疑清淨”譯爲透徹明了萬物的每一個因緣,對于我們是有或無的“疑”,“自我”有無的“疑”,我們死後是否還會出世的“疑”,我們曾經怎樣的出生,我們如何的再生?這一切都是“疑”。在內觀的原則中把“疑”區分爲二十至叁十種。但總括來說,即是要能度破“我”的存在與否?是否已有“我”了?“我”將會延續嗎?像這樣的“疑”。要能自我的度“疑”,就必須要說明“沒有“自我”,而只有元素、蘊、根和各種因緣﹂。如無明、渴愛、執取、業、資糧等的組合,造作成五蘊和六根。事實上,我們是不存在的。由此開始,對于是否有個自我?自我是否已有了?自我是否會繼續存在的種種疑惑將開始慢慢的消失了!當完全的結束這些疑之後,也就到達了內觀的第二階段,但不是完全的滅除形成我執的因緣-欲望煩惱,這時那困擾內心的疑情,已消失了。這些“疑”的熄滅,都是覺悟了這些因緣所組合而生起的各種事物,進而拔除那粗糙的“我執”。

  

  ● 道非道智見清淨

  當有了“度疑清淨品”的階段,也就是滋長了“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看清什麼是向前走的道路,什麼是錯誤的道路。在這階段中將會看出各種存在的障礙,清楚的看清它阻礙著內觀的前進,在定中所産生的各種現象,將會強烈吸引著行者,似乎沒有一種定不産生這吸引行者的現象。如出現那強烈又可異的光芒,不必睜眼就能由內眼看清這現象,如果越是細心的去看,他將看出它的引人入勝,並誤解此爲內觀的成果,或歡愉的認爲“已滿意于這特殊的情形”等等。這一點將障礙內觀的行持,以及對道、果的認清,因此才會把它當成是錯誤的道或非道。另外一個問題是,那充滿在內心的喜悅感,時時都纏繞著心,使得它不能觀照一些東西或誤以爲這眼前的就是涅槃,以至于黏附著而不能前進,這就是內觀的大障礙,使我們的行持停滯不前,在有些時候甚至自誇的說,有智慧能看清這名色,而很自滿的認爲自己有卓越的智慧,然後對這些見解很高傲,我慢的胡思亂想,這也是錯誤的道,也障礙著內觀的行持,這不應該發生的。另外有些時候,心在非常寂靜的情形下,只是呆癡著而不能深入內觀。有時身體方面只是靜靜的硬繃著,卻不能向前去觀察各種現象或虛心精進的提升觀察,而迷戀著認爲這是超越的德行,這也是個極大的障礙。這類滿意、迷戀,將使在定中的行者不能進入智慧的道路。其他的障礙是,他很容易在定中生起樂受,産生了自己不曾發現過的滿意感,是在他的預料之外,它非常奇異,超越我們的理解程度。因爲此時身心的妙樂是樂中的無上樂,各種各樣的問題,將從心中消失,回憶起…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