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粗心大意。對于我們的教育,要耐心學習,能自我控製,不論是朋友或敵人,都能好好對待。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時間地點,少欲知足,懂得社會人事關系,謹慎、有禮,有教養,不固執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對罪惡有羞恥和慚愧心,害怕造惡。有良好的品行和善良的朋友,喜歡行善,不爲人所鄙視,懂得因才施用和結交益友等等。
一切道德的目標,只是爲社會帶來安甯、秩序及基本的和平安樂。道德是一般人所應有的品行,並不是那可斷除一切習氣煩惱成爲聖者的崇高滅苦目標,後者正是宗教的任務,這個重點必定要把它區分出來。
我要重提所謂佛教,即是那簡短又被製定的主題-“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這原則應該牢固的限定著,因爲它可使我們更容易明白佛教。盡管佛教有數以萬計的理論,我們卻能輕易地明白,這只不過是去了解“什麼是什麼”罷了!若我們真正明了“什麼是什麼”,雖沒人教導,也有能力正確地去實行一切事務;否則即證明我們還不能完全地了解“事情是什麼”這個要點,希望大家能將它視爲一般基本而又不能缺少的原則。假如我們已真正了解“什麼是什麼”,其意即是我們必定曉得應如何去履行某一件事務,譬如能徹底了解生命是什麼?生命的責任、工作、職業是什麼?生命最終的來去是什麼?....等等。我們就有能力圓滿地去實行一切人生的責任,直到所謂的涅槃,這就是我們最終的行程,是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去實踐的天職。因此才這樣簡單的總結:明了“什麼是什麼”就是佛陀覺悟的真理。當我們完全明了“什麼是什麼”或“生命是什麼”,才有能力熄滅苦,使我們的生命沒有苦,那就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證悟的真理。
● 宇宙叁種特性──無常、苦、無我
現在,我要繼續談談所謂的“什麼是什麼”這個題目,如果依照佛教的原理,就要了解萬物都有著叁法印的特性。因此,今天就講解這叁種特性。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叁種特性,即是老年人所常說的無常、苦、無我 (譯者注:北傳的佛法叁法印即是無常、無我、空) ,但是這叁種特性的含義,對于普通人來說,是非常深奧的,內容錯綜複雜,難以明白。我們一定要特別用心去了解它們,當我們要回答“什麼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就會顯得輕而易舉。我們可直接了當地回答:每一種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就是萬物的真理。
“無常”(Anicca) 譯爲不永恒,一切的“諸行”,都是因緣和合,不斷地變化,沒有一個是永恒不變的;“苦”即一切“行”都有苦的特性,當清楚地觀照,就會感觸到驚愕並爲受者帶來苦受;“無我”譯爲“不是自我”,不論是“行”或“非行”的事物,都沒“自我”的感覺,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執持爲“自我”,假如我們已經確實清楚洞悉一切事物,則將自然産生“沒有自我”的感覺。但是我們卻迷失地認爲有個“我”、有個“自性”,這是因爲不能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希望各位能知悉無常、苦、無我這叁種特性,是世尊最常用來教導衆生的法語,若將一切的教誨濃縮起來,就只是無常、苦、無我。
“無常”意即不永恒和不斷地在變化,這個句子不難明白吧!尤其是目前的科學教育,都在指出各種現象的實質和原理,使我們更容易于明白、清晰地看到萬物在不斷變動。在佛陀之前,這個教誨已一直在流傳和教導,但這無常的內容卻不曾像佛教那樣深入地被推廣!
“苦”(Dukkha) 解釋爲看到之後有所感觸和驚愕,令人厭惡;這也是在佛陀之前已有的教誨,但卻不曾深入探討苦因和圓滿的滅苦方法-“道”,只因不曾充份明了“苦”的實質,所以不能與佛陀所覺悟的相提並論。
至于“無我”(Antta) 即沒有實質的“自我”,這只有在佛陀的教誨中出現,也只有那些最徹底明了“什麼是什麼”的人,才能了解萬物是“無我”的。因此,只有像佛陀那樣徹底明了“什麼是什麼”才能教導“無我”。
在衆多的修行法門,都在教導要清晰地觀照這叁種特性,如果修行到能清楚觀照無常、苦、無我,就會感覺到什麼都不值得執著、不值得執取、不值得擁有,“結論是:不值得要、不值得是、不值得做,這是已看到無常、苦、無我的最精煉含義”。雖然有些人以前不曾聽過無常、苦、無我,就如在你們之中,有些可能在不自覺間已看到“無常”、“苦”、“無我”的真相;那就是當你們明了看清任何的“是”、“要”都是虛假騙人的現象。不值得要、不值得是,這就是真正完全看透身心的生命,也即是你自己已真正的看到無常、苦、無我了;至于那些整天整夜背誦無常、苦、無我數百萬遍的人,卻可能無法看清無常、苦、無我,因爲這不是從聽、念、背誦或從理論中推論而能看到的。
依照著理由去判斷一個原則,那不是“見法”、“清楚看到”,由于無常,將會改變,那個原則或事就隨著變動或隨著理由的變動而轉變。“見法”不可能從理由的推測而見到,必須真正以內心的感受所清晰見到的,才是真正的看到,也即是說要以內心去看。舉個例子說,有一個人觀察他對所貯藏的東西迷愛著,使他憂悲苦惱,這種“見”不需要依靠理由,是真正的體驗而有所感觸,並能真正産生來自內心的感受,直到生起厭倦、驚愕,對貪欲的執著松懈下來,這樣才被稱爲“見法”或“徹底看清”。這種方法才是見到無常、苦、無我的真義。因此相信有理智的人,當他在世間有一段相當的經曆之後,必定會在某一個機緣中對世間的心境有所對抗,直到對那件事物真正的感覺到虛幻、被欺騙並生起畏怯退縮的心境,再也不迷戀這東西,不願與其糾纏在一起。這種方式的清楚看透,會逐漸上升到最究竟,使我們對萬物舍放,稱爲真正地看清、觀照到無常、苦、無我的人。至于那些終日只是背誦無常、苦、無我或觀察這個、觀察那個,如果沒有對萬物生起畏退的感覺,不想有什麼、不想是什麼、不想執取什麼,這還是不能看到無常、苦、無我。因此總結一句:“看清楚直到感覺: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我將會用更多時間盡力解說這個部分,使大家了解“叁法印”—無常、苦、無我,同時也開導實踐法門。
“空”(SUNYATA)是佛教的另一個精華,即是“空,無自我”的意義、“自我”的空。這個句子包含了一切精華,無常、苦、無我也在其中。“空無自我”也即“空無實質”,觀照出萬物是空無自我,沒有實質能被執取爲“我們所有”,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則。看清萬物爲“空無自我”,就是最究竟地了解佛教,也即是究竟地了解“什麼是什麼”。把它濃縮爲一句簡短的“空無自我”也已足夠了,因爲無常、苦、無我都已被彙集在其中。萬物在不斷變化,沒有一個部分是堅固永恒的,同樣也可稱爲“空性”。當觀照出充滿著驚愕,也可說爲是“空”,對于那可執取的部分,照見沒有“自我”的狀態,了解那只是大自然流動的現象,是依據大自然法則而存在,即是它不能“自主”或“主宰”;就能看出“空無自我”的特質。“空”性的意義和空掉獻身于執取的意義,叫做“看出空性”,即是佛法的精華。如果一個人看出萬物“無有自我”,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都能立刻有不值得“拿取”、“成爲”的感覺。這不想“拿取”、不想“成爲”的感覺,有著足夠的力量來維護我們,不至成爲煩惱或任何情緒的俘虜。這種人將不可能做任何的惡事,也不再偏向于那一種事物,或被其引誘而耽迷、攀緣、纏縛著,卻時時刻刻都有一顆逍遙自在的心。這種狀態是最必要的,也是最適合于一位將要執行審判事務的人,如果有那一種方法可以使心識完全自由,那這是一種最適宜于一位相當于審判官或法官所應學習訓練的方式。我將會爭取機會跟各位再做一次專題討論。
●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
今天的重點是講述這種“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爲”是怎樣的感覺,以及我們有什麼樣的實踐方法。這裏的“拿取”、“成爲”是以迷惑、執著的心去“拿取”、“成爲”的方式,但並非指人們不必“拿取”、“成爲”就能生存下去,但不要以迷惑的心態去“拿取”、“成爲”。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拿取”、“成爲”,譬如必須有著金錢、財産、妻兒等等,或成爲一個善人、法官或是位勝利者、是位貪圖小利者、吃虧者等,那也是各位所知曉的,但是爲何佛教的原理卻教導我們觀照不要“拿取”、“成爲”,這要點是佛教指導我們看出“拿取”、“成爲”只是世間所假設的事情罷了!另外也是由于無明或不明白事物的推動力,因爲當我們真正而又絕對的站在真理的崗位上,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什麼能去“拿取”、“成爲”的。
站在絕對的真理立場,我們將不能“拿取”什麼,不能“成爲”什麼,這是什麼緣故呢?原因爲拿取的人和被拿取的東西,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希望能真正往這個方向加倍的做更多的觀察,即是“拿取”、“成爲”什麼也好,或那些被“拿取”、被“成爲”的,全都是無常、苦、無我。但是對心識還不知曉的人,還看不透那是無常、苦、無我,還有無明的存在,將必定自然的有這種感覺:“我們拿取”、“我們成爲”、“我們擁有”,這是任誰也幫不忙的。也就是這種“拿取”、“成爲”,使我們産生很沈重很苦的感受。所有的苦必定是從“拿取”、“成爲”或想要“拿取”、想要“成爲”産生的。“拿取”、“成爲”其中也隱藏著想要某種的欲望,就是想不讓他那正在“拿取”或“成爲”的東西消失或失落。除了這欲望的“拿取”、“成爲”、“擁有”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可帶來苦了,簡單的說,欲望的想要是苦的起因,會貪愛是由于不知道那東西或一切的事物都不值得貪愛,因爲當我…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