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7

  ..續本文上一頁聲音;“香塵”就是那香噴噴的氣息;“味塵”即是那美味可口的味道;“觸塵”即是身體的接觸。這五種心境所在處,是可以依照一般人所了解的,隨著自然的天性而感覺到津津有味或者好過瘾的事情。但是依據佛教的理論將擴展到六種,那就是多加一個“法塵”,意思是出現在內心中情欲的感受,是過去、現在、未來牽連到的內心或外在的事情。無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當心識去感觸時,就會生起那津津有味、好過瘾的感受。嬰兒出生第一次接觸到這六種外塵,便對這外塵生起“執取”。這執取就逐漸擴展直到現在。對于這滿意、愛戀的事物,有著頑固的執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並且正確地對待事物,這是一項重要問題,不然的話,這些對于情欲的染執,將會爲世間帶來災害。希望我們能去審查那些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們會看出他們被破壞主要的原因,是對于任何一種的情欲有所執取。如前面說過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義比泰文的含義範圍更廣,泰文只是局限于異性之間的感觸罷了!

  甚至連現今的哲學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認“這世上的人類,所做的任何事,純粹都是以這所謂的性欲爲其主因”這個原理。如果觀察世上所有的生物便能看出這個題目事實上是最正確的真理,因爲我們人類之所以會互相親愛、嗔恨、厭惡、妒忌、厮殺,甚至自殺也好,都必須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産生。不論是嗔恨或厭惡,都是因希望從另一方得到某種利益而發生間接或直接的沖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這真相。如果我們探尋下去,將會發現人類必須忙忙碌碌地做各種工作,在心靈深處隱藏著這貪愛,它是想要得到任何一種東西的根源。我們學習各種學識,以便有一份好的職業,工作上有了成就以後,就去追求那五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希望我們能深入的去思考,到底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爲了上天堂,原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種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會把它安置在“世間”,別牽連到出世間,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進地斷除煩惱,就不是以情欲爲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爲了世間或他界的任何一種情欲,這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們來談談間接的原因:因爲這控製、蹂躝著世間的情欲令人深感厭惡、怖畏,爲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們才出家修持梵行。也可以這麼說:這種的出家,其主因間接也是來自情欲。但是總而言之,生物、人類和世間萬物的混亂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來自情欲。

  爲什麼情欲有這麼強烈的力量?因爲它是來自“欲取”,即是對情欲本身有著很牢固的執取,佛陀才說這是一個直接與世界有關的先決條件。“這個世界將會持續轉變、破壞、毀滅或是其他任何一種情形都一樣,主要的原因,必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來自欲取。”我們應該審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麼樣的欲取呢?它什麼時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堅固?實際上,我們的性格是否能超越它,並放棄它呢?假如我們不依靠佛陀明覺的智慧,那又怎樣放棄執取呢?這所謂的欲取是那麼茫然無頭緒,它必須要以高層次的佛法來學習修行,才可放棄和斷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層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著世間上的常理,欲取卻相反地有著極大的利益;所謂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們愛護家庭,很勤奮地尋找金錢財産、名譽地位等,這完全是由于執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間好的眼光來看,那可算是一種使我們人類進步、勤奮的力量;假如以“法”的眼光來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隱密之處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從佛法方面來講,我們必須要控製欲取,甚至到最後必須把它放棄並熄滅掉。至于我們能舍掉嗎?我們是否已決定要把它抛掉了?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徹底了解這第一個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並且最後把它舍掉的事情。

  

  ● “見取”──執著于觀念、見解、或信念

  “見取”(Ditthupadana) 是對見解的執著,即是對觀念、見解、主觀想像的執著,是爲第二種執取,也是我們可覺察到而又不難明白的事情。當我們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須要接受教育,從而産生了所謂的“見解”,即是我們的思想觀念,這是每個人所必須執取的主觀見解,而不肯輕易向人低頭,把它稱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性也不爲過。這種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是在自然之下所形成的。正因爲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們不能批評也不能製止它。但是如果我們好好去觀察,將可看出它的嚴重性、危害性不少于欲取。若我們執著自己任何一種舊有的見解,那就算是一個絕對固執的人,必須招受到毀滅。如果我們還是執取著觀念,那就必須設法糾正,使自己越來越正確高尚起來,讓邪見轉變爲正見,且不斷的提升,最終到達那究竟的正見,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講述的四聖谛法。

  見解爲執著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風俗習慣、文化,而宗教的教育影響更大。談到這些之後,就更能了解我們所執著的那些自認爲是最正確或最好的觀念。見解的執著大多是來自那公認爲最好的風俗習慣、文化或宗教教理。至于那些自己所強烈執著的,也比不上那逐漸受宗教教理、風俗習慣等薰陶所累積下來的見解。還有另一個更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要點,那就是煩惱和不覺悟,會帶來各種各樣不正確的見解。當有了這不覺悟、無明,我們就會隨著基本煩惱的推動力去判斷或了解,而認爲這是值得貪愛的、執取的、是永恒不變的、是欲樂的、有個實在不變的“自我”,來取代原本是汙穢的、虛幻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諸行等。不論是什麼,若是自己所明白、所認識的,他都認爲是正確的,雖有時知道那是錯的,但是爲了要維護自己的見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認錯,是謂不認錯的人。這種固執己見或愛面子的心態,可說是我們人類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敵人,它使我們沒有能力逐漸糾正自己,改變見解,或對某一種宗教教理産生信念,逐漸使自己好起來。這種問題一定出現在那些信仰低級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雖然自己已看出它是低級的,但還不能改變它,因爲他認爲這是父母親及祖先們所信仰而延續下來的,不必有任何理由來改變自己,只是把它當做一種信仰罷了。因此,可以這麼說:執著不正確的見解是一件危險、嚴重且不容忽視的事,必須要精進、努力地使它逐漸松弛淡薄下來,直到完全地脫離。

  

  ● “戒禁取”──沒有正見不了解其真正的目標、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叁種的執取,其意是執著從遠古一直流傳下來而沒有理由的行持,或對所喜愛的那神奇靈驗、具有無比神通力的行持執取。認爲那是不可改變的事情,同時也不願改變、放棄。事實上,泰國人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國人少,有著各種各類的神奇靈物、神秘儀式和經咒。比如有人醒後拿水來念經作法洗臉;要排泄時就念各種各樣的咒語,頭轉向這個方向又轉向那個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覺時,也必須念各式各樣的咒語;有的相信鬼神、靈術、神奇動物等。其實那是古人的習慣,但是現在仍有這樣執取的人,尤其是那風俗習慣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爲嚴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沒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理由、不需任何解釋。人們只是依據自己所曾相信的語言文字,而執著地去奉行,不願意去改變它。甚至佛教中優婆塞、優婆夷還會對某種事物執取,僧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靈物的人,有更多此類的信仰,而佛教徒中此類人也不少。這是當一個人在行持任何戒條或法則時,不了解其目標,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麼,只是認爲應當去實行那被稱爲靈驗的事物之後,必定可獲得良好的果報;因此這些人持戒或修法都只是仿效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語言文字,並沒有直接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只是習慣性地盲目跟從,這頑固的執取是一種很難改變的執取。因此若要從這個教理改變信仰其它教理,或從一種宗改變信仰另一種宗教,是非常困難的,因爲這執取了幾天、幾年、幾十年來所行持的戒條,將會牢固到難以改變;這就稱爲對于所流傳下來的迷信錯誤行持的執取。這和前面的對于見解或錯誤見解的執著是有所不同的,這裏所指的是對行持或心外求法的執著。

  甚至已經正在修習止觀的人,如果仍不知曉其前因後果和真正的修行目標去實行,這種修持也還只是屬于“戒禁取”的範圍。此時“止定”、“內觀”這兩種行持法,從外表看來是相似的,都是以戒禁取的推動力來行持,是一種愚癡迷信的修行。因爲只是牢固于所執取的那神奇感應,連一點懷疑也沒有。即使我們受持五戒、八戒、十戒或什麼戒也好,只要有受戒之後能得到神奇感應、超能力等的見解,這由于迷信執著的動機而受持的戒,即演變成戒禁取,根本不必是異教徒或外道的各種奇異的行持。在正確的佛教修行法則中,勢必從開始的見解就必須是正確的,用有道理的實踐方法去熄滅煩惱的果報都能稱心滿意,也即是說自始至終都是正確的,這樣的修持方法才不會因有頑固的執取而越修越離軌道。

  還有一件我們應該去看清的事是:我們人類都頑固地執取某一種宗教的行持認爲這是超越一切因果所能證明的。我堅決地指出,它早已使我們不自覺地陷入戒禁取的圈套,不論古人或今人都有這種毛病。希望各位能思考審察目前我們所相信的,正喜愛著的、所采取的任何一種修行,是否頑固執取到稍微被動一下都不可以,這是每一個人都存有的問題,所不同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對象罷了。原因是我們迷失于這事物中,才使我們對錯誤執著,固執不敵,這是使我們的心識不能逐漸高尚起來的主因。心依然被第叁種執取—“戒禁取”所蒙蔽而暗淡無光。

  

  …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