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成長。不管如何,樹長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製的事。剛開始,耐心與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過,一段時間之後,信心與堅定心會生起。然後,你就會看到修行的價值,而且會繼續修行下去。<7>P.119
無論晚不晚睡,當我一醒來,便立刻起床,不要太當一回事地去照顧這個睡眠,當下就斷絕它。<2>P.101任何談到減少雜染煩惱的教導、能夠導致離苦的、提及感官娛樂之舍棄的、以少爲足的、對階級地位的謙遜和不熱衷的、遠離及獨處的、努力精進的、易于被照顧的,這八種素養是真實法律的特征,是佛陀的教導。<8>PP.19-20
「外表」障礙了「超越」,阻礙了人們清楚地看見到事物。如果你讓「表面」上升而現露出了「超越」,你將會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見;你將會根絕「表面」,也根絕粘著。<8>P.189,188
看吧!這「自我」只是一個表像,你必須剝除表像以了解這東西的核心,那就是超越!提升表面去找到超越。<8>P.186
如果你觀看別人的時間至多百分之十,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這就是確切的修行了。<8>P.213
( 二 ) 調 身 ( 息 )
當我們坐禅的時候,只要注意呼吸,不要試圖去控製它。如果我們強迫自己的呼吸,使它過長或過短,我們就不會覺得平衡,而且,我們的心也無法變得甯靜,我們必須只讓自己的呼吸自然地發生。不要過于在意它有多長或多短,多弱或多強,只要留意它就好。我們單單讓它隨其自然,並且跟隨它。<4>P.152
不要去強迫呼吸,使它比平常長或短,只要讓它如往常般持續。<6>P.138
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觀察呼吸的當下,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長或縮短,不要使它變強或變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進出就可以了。放輕松,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注意每一個呼吸的開始、中間和結尾。吸氣時,氣的開始是在鼻端,中間在心髒,結尾在腹部。呼氣時,正好相反。開展對呼吸的覺知:一在鼻端,二在心髒,叁在腹部。投聚「注意力」在這叁點上將可解決你一切的煩憂。<2>P.14
保持出入息的覺醒,不要因爲呼吸太長或太短而感到痛苦,只要觀照它,不要試圖以任何方法來控製或壓抑它;不要執著。<6>P.139
吸氣時要吸到滿,然後再送出。此時不要刻意地去控製呼吸,不管氣長或氣短都沒關系,只要坐著注意你呼吸的自然進出,這就夠了。<2>P.96
行、立、坐、臥,我們必須不斷地去改變姿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這些姿勢,因此,我們必須在每一樣的姿勢上發展覺知,使它們變得很有用。<2>P.95
平靜時,呼吸會變得細密,身體會變得輕松,心也會輕安起來,一切都將恰到好處。持續下去吧!直到你好象只是坐在那兒而沒有了進息或出息一般!然而你仍然活著,別害怕呼吸停止而逃開。只要對所發生的每項過程全然清楚,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個狀況給愚弄了。<2>P.97
如果呼吸很粗大,我們知道它很粗,如果它是細微的,我們知道它很細微。當它越是細微,我們越是跟進,同時使心覺醒,最後,呼吸會全然消失,所留存的,只是清明覺醒的感受,這叫做「見佛」。<1>P.8
如果你想改變姿勢,在改變前,將痛苦忍耐到最極點吧!如果痛到無法在心裏繼續持念BUDDHO時,就把痛當作是你醒覺的對象,讓「痛」替代「BUDDHO」。用這種方式直到痛苦消失,並看看有什麼後果。但那是逐漸而來的,不要太強迫自己,只需慢慢地持續下去。<2>P.100
當你坐得正確時,就不需去衡量或強迫。禅坐是沒有目標、沒有可達到的境地的。不要去在意時間,只要讓你的修行保持穩定的速度,讓它逐漸地成長。最後,你會發現,你可以輕輕松松地坐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可以正確地修行。<7>P.126
正當「行禅」時,我們試著不斷地去留意雙腳碰觸地面的感覺。<2>P.86
( 叁 ) 調 心
失去控製的心有如一只不歇息的猴子,無意識的跳這兒跳那兒。你必須學習去控製它,去洞見心的真實本質:無常( 暫時的 )、苦( 不滿足的 )、空( 無實質的 )。不要光隨它到處亂跳,學習去作它的主人。把它拴下來,然後讓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這麼一來,你就有一只「死猴子」,而最後你會是甯靜的。<4>P.165,<7>P.47
在佛法的修習中,我們不需要打擊別人,反卻是征服我們自己的「心」;耐心的忍,幷且抵抗我們所有的情緒。<8>P.3
目前你唯一的責任就是專注你的心,讓心得到平靜。<1>P.9
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續地「覺醒」當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個進、出息的發生。<2>P.86
開始禅坐,清楚知道,當下,你唯一的責任就是去觀照出入息。<6>P.138
假如你的注意力從呼吸那兒溜到其他的地方,如此一來,覺知就破了。只要有呼吸的覺醒時,心就在那兒。只要與呼吸和這個均勻且持續的覺醒同在,你們就有當下的心了。<6>P.142
如果注意力溜到其他事物,試著拉它回到專注的目標上,試著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關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觀照呼吸。<2>P.87
不要讓它( 注意呼吸 )溜走了,如果溜走了,停下來!看它到了哪兒?找到它,再帶它回來。<2>P.96
即使有人在「裝神弄鬼」,那是他們的事,不要因此而受幹擾了。只管在呼吸的進、出上專注,只須清楚你的呼吸,這就夠了。如果你有恒心這麼做,呼吸會變得細長且輕,身心也會變得柔軟自在。不會茫然、不會昏沈、也不會打瞌睡,一切都變得輕松容易,此時,你是安祥的!<2>PP.93-4
在禅坐時會知道或看到什麼的念頭,可是,一旦它們升起,就讓它們自己消失,不要過度地顧慮它們。<6>P.139
在禅坐之時,不論心裏有什麼感覺或情感,就放下它。不論這些情感是好的或不好的,都不重要。也不需去在意他們,只要讓他們消逝,然後回歸你的注意力到呼吸上。<6>P.139
禅坐的審查就是「培養」和「放棄」的審查。這裏我說的審查,意思是:每逢心經驗到一種感覺時,我們仍然執著它嗎?我們仍然繞著它製造問題嗎?我們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樂和憎惡嗎?簡單地說:我們仍然迷失在我們的想法裏嗎?如果我們粘著了任何一樣事物,我們覺察我們被粘著;我們知道我們正處于什麼狀態,我們努力去修正我們自己。<8>PP.44-5
除了覺知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禅坐時,不要被你心裏的妄念或聲音愚弄了。把它們全都放下不要去執著。只要住于「不二」的覺知,不要煩惱過去或未來,你將達到那不前、不後、不住的境界,而那兒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爲什麼呢?因爲本來就是無我,沒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沒有。佛陀教導我們,用這方法空掉一切,不讓任何事物系縛我們,要去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之後,就是放下!<1>P.8
即使你發覺你在想,那也無所謂,只要你用智慧去想,覺知到它的本然。如果你以智慧來了解事物,那麼你就能放下它而不會有痛苦,這時,心是光明的,快樂而且平靜的,遠離了一切紛擾,心是專注的。此時能夠幫助及支持你的,就是呼吸。<1>P.9
讓平靜的心系于呼吸上,讓呼吸成爲唯一認知的對象,集中精神直到心越來越細微。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而心境卻是一片清明和覺醒。<1>P.7
「噢!是那聲音幹擾了我。」假如我們認爲是聲音幹擾了我們,我們便會因此而痛苦。假如我們再深入一點審查,我們將會明白是我們出去,幷幹擾了聲音。<3>P.57,<5>P.35,(<7>P.115)
當耳朵聽到聲音時,審視心。它有沒有陷入其中,然後造作?它有沒有受到幹擾?你覺知這點,就待在那兒,然後保持覺醒。有時候,你也許會想逃避聲音,但是,這並不是解決之道。你必須藉由覺醒來遠離。<7>P.129
你必須小心照料,來維持正念的覺知,幷且試著去把心拉回來。看起來好象是你在將心拉回來,但是,它真的哪裏都沒去,只是覺知的對象改變罷了。<6>P.141
專注就好象呼吸一般,如果你決定強迫你的呼吸要深或淺、快或慢的話,就會變得很難呼吸。同樣的道理,任何嘗試要強迫自己平靜下來,都只是執著和欲望的表現,反而會阻礙你注意力安定下來。<6>P.201
如果心煩亂的話,提起正念,然後深深地吸一口氣,直到再也吸不進去爲止,接下來,將它毫不存留地完全吐出來。這樣子做兩、叁次,然後再重新將專注力建立起來,心應該就會平靜。<6>PP.139-140
煩惱( 雜染 )就如同一只流浪的野貓,如果它要多少食物你就給它多少的話,它就會時常來你左右要吃的,但是,如果你停止喂它,幾天後,它就會停止再來。<6>P.145,<4>P.30
正念觀察和照顧心,不論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你都必須保持這個覺知,不要散亂或到處跑。<6>P.140
坐禅時,你可能會有奇怪的經驗或幻影,如見到光、天使或佛陀。當你看見這些東西時,你應該先審察你自己,以尋察心正處于什麼狀態。你應該視它們爲非你自己,因爲它們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雖然它們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如果它們不離去,就從重新再提起正念,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叁次深呼吸,如此一來,你便能去除它們。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7>P.109
關閉眼、耳、鼻、舌和身,而只留下心。所謂的「關閉」的意…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