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没有令人烦心的事情,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对治;然而当有问题来时,你就必须当下解决它!以平常心生活,没有必要再另外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物来。要时时注意、警觉!无事时当然很好,当事情来时,须提起心来观照,幷保持正见,自然能化解一切。<1>P.39

  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时,你必须心里很明白,很清楚。当你看清楚时,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强你自己了。你感到受障碍与有负担,是因为你不了解这点!<1>P.30

  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6>P.101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你行禅时,你应该真正下定决心去步行;在禅坐时,你应该就专注在那件事上。不论你是在行、住、坐或卧上,都应该努力保持镇静。<8>P.41

  佛法的修习幷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2>P.49

  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8>P.131

  当根、尘接触时,迅速地传达给心识,经由心识彻底的审视和检查之后,又回到中央来,这就是我们安住的方法──保持警觉、清明的行止,经常以智慧观照,如此,我们的修行也就完成了。随时清楚自己的心,并掌握住心对境的反应,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它们怎么来、怎么去,怎么现起、怎么消逝,这一切都要透彻地了解。就像蜘蛛「网捕」各种昆虫,而心是以无常、苦、无我来「收摄」念头。这就是给我们心灵的养分,给一位觉醒的人的养分。<1>P.40,<3>P.140

  如果我们能经常觉醒,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会像这不间断的流水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徘徊不定,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仅仅会像那水滴一般了。<2>P.103,<4>P.42

  醒悟,幷不表示对世间的憎恶,而是心的清清楚楚,了解到事实是无可挽救的,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放下执着,以一种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过智慧观察,了解到「诸行」的自然改变,而住于宁静中。<1>P.16

  ⊙ 其 它

  你的本分就是修行,不论修行的进展是快或慢,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尝试去强迫它。这种方式的修行就会有个好基础。<3>P.35

  修行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感官的收摄、饮食的节制、觉醒。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外尘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经常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食你所需的量,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要建立觉醒,是必须不断地精进,正如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继续进行的呼吸一样。<7>P.94

  「无常」这真理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却也是最深远的。<1>P.60

  如果我们拥有正念,我们便会看到无常,一切事物的无常;我们将见到佛陀,幷且超越轮回的痛苦。<8>P.170

  不确定!怎么可能有其他方式呢?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啊!<3>P.63,<2>P.24

  不论何时,有什么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起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来截断它。这「不确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一个能开展智慧。<8>P.77

  无常和耐心的忍,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导了……无常:一切都是不确定!那不确定,那是短暂变易的!<8>P.163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无常变化!<8>P.172

  在心中有「无常」的谈话,把真理、变易、世间的不确定性都列入考虑。这就称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谈话。<8>P.196

  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钱财,都单纯地是我们的约定成俗罢了。以正法的观点来看,它们都不是我们的,甚至连这具身体都不真的属于我们,只因为我们想象它是,幷不会使它真的是。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后同意称它为盐,这样能使它成为盐吗?噢!是的,可以,但只是名称而已,不是实质上的。想象沙为盐,不会使它成盐。<4>P.171

  这是涅槃的本质:它是火的熄灭,是热的冷却;是宁静,是生死轮回的止息。是我们内心贪、瞋、痴的永灭。它超越快乐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宁静。<1>P.51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2>P.44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应该就在那而解决这问题点。从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实法修行。你要到何时才能见到苦谛呢?<8>P.134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无论什么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点上修行。<8>P.25

  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 杂染 ),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7>P.39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2>P.69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2>P.43

  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约束运用感官,所以就会责怪外界带给我们痛苦,一旦我们自己去除了错误的见解,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满足。 <3>P.81

  仅仅是感官的抑制,虽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够,因为无论如何的去抑制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与意,如果没有智慧去了解贪欲的实相,那么想从中得到解脱是不可能的。<1>P.56

  佛陀教导抑制,但抑制幷不是指我们不要看任何东西,不听任何东西,不闻、尝、触或想任何东西;并不是那个意思。<8>P.131

  如果你执着于感官,就如同上钩的鱼儿。<1>P.27,<3>P.48

  我们必须如实地看事物──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这就是结束所有我们问题的方法。<4>P.24

  平静是引发智慧的基础,而智慧则是平静的成果。<6>P.103

  导致你受苦的不是身体,而是你错误的知见,当你误解时,你就被混淆了。<1>P.6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智慧升起以前,将专注力先稳固地建立起来是必要的。专注心念可以比喻为打开电灯的开关,而智慧就如同结果出现的光;专注力又如一个空钵,而智慧就好象你放入钵里的食物。如果没有钵,便没有地方放食物了。<4>P.111,<7>P.116

  佛法的修习,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5>P.36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3>P.2

  禅修的目的不仅于经常平静自己,让自己脱离忧恼而已,而是要洞见和绝灭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4>P.191

  你只看过流动的水,或静止的水,不是吗?当你的心是宁静的,就可以开展智慧,你的心将如流动的水,但却是静止的。虽然是流动着,但几乎像是静止一般,所以,我称它做「静止的流水」。智慧能够在这里出现。<3>P.141,<6>P.26

  不要埋怨是洞太深,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到这一点,那么,你将能在心灵之旅上获得进展并找到快乐。<3>P.27

  如果在你的修行当中,出现禅那,这也无妨,只要别去执取它就好。<6>P.169

  对禅修者而言,最大的致命伤就是禅那──深层、持续平静的三摩地。在这个阶段,三摩地可以成为一个敌人,因为,没有对与错的觉醒,智慧也就无法升起。<6>PP.153-4

  如果你的心达到平静和专注,那就是个应用上很重要的工具。但如果你坐着只为了达到专注以便能感受到喜悦,那你是在浪费时间。修行是坐着让你的心达到止静和专注,然后用来检视身与心的本质;更清楚地看清它们。<3>P.65

  坐禅时也一样,心是平静的,但杂染并没有真的平静下来。因此「三摩地」幷不是一件可靠的事,为了寻找真正的宁静,你必须开展智慧。「三摩地」是一种像石头压小草般的短暂平静。<3>P.71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质、和蔼和协助。这些都应该被保留作为心灵清静的基础。<6>P.144

  一旦戒行清净,对他人就会有一种诚实和慈悲的感觉。<6>P.148

  别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气,别说他们的坏话。只要继续规劝他们,当他们的心灵开展时,他们将会走向正法。<3>P.109

  病人应当记得那些慈悲的关怀,并且耐心的忍受着病痛。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别让心散乱了。更不要让照顾你的人增加困扰,让看顾病人的那些人,在内心升起慈悲与德行。<1>P.19

  身体成长而老了与得病的方式幷没有错,它只是顺着它的天性罢了。因此,不是身体导致我们受苦的,而是错误的想法。当我们误解时,就会被困惑所束缚。<3>P.123

  即使是佛陀和圣者们,也会在自然的过程中招致疾病,在事件的过程中以药物治疗它。如果它痊愈了,那就痊愈;如果没有,那就没有。<8>P.183

  我们仅祇是这具身体的访客,就如在这里的厅堂一样,它幷不真的是我们的,我们只不过是暂时的房客。佛陀教导,幷没有持续的自我存在这个身体内。<8>P.181

  要不断地将死亡和衰败牢记在心,对于世间感官的厌离便会生起,进而导致专注与禅定。<7>P.162

  不要在意开悟。种树的时候,你种它,给它水,给它施肥、除虫害,如果这都做得很好,树自然…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