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沒有令人煩心的事情,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去對治;然而當有問題來時,你就必須當下解決它!以平常心生活,沒有必要再另外去尋找什麼特別的事物來。要時時注意、警覺!無事時當然很好,當事情來時,須提起心來觀照,幷保持正見,自然能化解一切。<1>P.39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裏很明白,很清楚。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你感到受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爲你不了解這點!<1>P.30

  修行只是關于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6>P.101

  在我們的修行中,當你行禅時,你應該真正下定決心去步行;在禅坐時,你應該就專注在那件事上。不論你是在行、住、坐或臥上,都應該努力保持鎮靜。<8>P.41

  佛法的修習幷不須要你去到處尋找或花費整個的精力去達成,你只要觀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種感覺: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覺味、以及其他種種時,它們全都會來到這顆心──一顆清明覺醒的心。<2>P.49

  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8>P.131

  當根、塵接觸時,迅速地傳達給心識,經由心識徹底的審視和檢查之後,又回到中央來,這就是我們安住的方法──保持警覺、清明的行止,經常以智慧觀照,如此,我們的修行也就完成了。隨時清楚自己的心,並掌握住心對境的反應,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它們怎麼來、怎麼去,怎麼現起、怎麼消逝,這一切都要透徹地了解。就像蜘蛛「網捕」各種昆蟲,而心是以無常、苦、無我來「收攝」念頭。這就是給我們心靈的養分,給一位覺醒的人的養分。<1>P.40,<3>P.140

  如果我們能經常覺醒,那麼我們的正念就會像這不間斷的流水一樣,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徘徊不定,那麼我們的正念就僅僅會像那水滴一般了。<2>P.103,<4>P.42

  醒悟,幷不表示對世間的憎惡,而是心的清清楚楚,了解到事實是無可挽救的,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明白了這一點,你會放下執著,以一種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過智慧觀察,了解到「諸行」的自然改變,而住于甯靜中。<1>P.16

  ⊙ 其 它

  你的本分就是修行,不論修行的進展是快或慢,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嘗試去強迫它。這種方式的修行就會有個好基礎。<3>P.35

  修行叁個必須實踐的要點是:感官的收攝、飲食的節製、覺醒。對禅修者而言,危險是來自外塵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攝是必要的;事實上它是最高的戒德。經常斷食倒不如去學習正念和敏銳地食你所需的量,學習去辨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要建立覺醒,是必須不斷地精進,正如在任何場合都必須繼續進行的呼吸一樣。<7>P.94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卻也是最深遠的。<1>P.60

  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一切事物的無常;我們將見到佛陀,幷且超越輪回的痛苦。<8>P.170

  不確定!怎麼可能有其他方式呢?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啊!<3>P.63,<2>P.24

  不論何時,有什麼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歡與否,不管它看起來似對或錯,只要以「這是不確定的事」來截斷它。這「不確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這一個能開展智慧。<8>P.77

  無常和耐心的忍,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導了……無常:一切都是不確定!那不確定,那是短暫變易的!<8>P.163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無常變化!<8>P.172

  在心中有「無常」的談話,把真理、變易、世間的不確定性都列入考慮。這就稱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談話。<8>P.196

  我們的房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錢財,都單純地是我們的約定成俗罷了。以正法的觀點來看,它們都不是我們的,甚至連這具身體都不真的屬于我們,只因爲我們想象它是,幷不會使它真的是。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後同意稱它爲鹽,這樣能使它成爲鹽嗎?噢!是的,可以,但只是名稱而已,不是實質上的。想象沙爲鹽,不會使它成鹽。<4>P.171

  這是涅槃的本質:它是火的熄滅,是熱的冷卻;是甯靜,是生死輪回的止息。是我們內心貪、瞋、癡的永滅。它超越快樂和痛苦,它是全然的甯靜。<1>P.51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甯靜可以升起的地方;哪裏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裏就有甯靜。<2>P.44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生起的地方,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應該就在那而解決這問題點。從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實法修行。你要到何時才能見到苦谛呢?<8>P.134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無論什麼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點上修行。<8>P.25

  修行是在你嘗試去對治煩惱( 雜染 ),不去長養舊有的習氣時産生的;沖突和困難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7>P.39

  不要認爲只有在坐著或行的時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修行。<2>P.69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觸的發生點上,就是修行所在。<2>P.43

  我們的不滿足是由于錯誤的見解。因爲我們沒有約束運用感官,所以就會責怪外界帶給我們痛苦,一旦我們自己去除了錯誤的見解,不管走到哪裏,我們都會滿足。 <3>P.81

  僅僅是感官的抑製,雖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夠,因爲無論如何的去抑製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與意,如果沒有智慧去了解貪欲的實相,那麼想從中得到解脫是不可能的。<1>P.56

  佛陀教導抑製,但抑製幷不是指我們不要看任何東西,不聽任何東西,不聞、嘗、觸或想任何東西;並不是那個意思。<8>P.131

  如果你執著于感官,就如同上鈎的魚兒。<1>P.27,<3>P.48

  我們必須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4>P.24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6>P.103

  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誤解時,你就被混淆了。<1>P.6

  在我們的修行中,當智慧升起以前,將專注力先穩固地建立起來是必要的。專注心念可以比喻爲打開電燈的開關,而智慧就如同結果出現的光;專注力又如一個空缽,而智慧就好象你放入缽裏的食物。如果沒有缽,便沒有地方放食物了。<4>P.111,<7>P.116

  佛法的修習,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見」。<5>P.36

  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3>P.2

  禅修的目的不僅于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而已,而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4>P.191

  你只看過流動的水,或靜止的水,不是嗎?當你的心是甯靜的,就可以開展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雖然是流動著,但幾乎像是靜止一般,所以,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智慧能夠在這裏出現。<3>P.141,<6>P.26

  不要埋怨是洞太深,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到這一點,那麼,你將能在心靈之旅上獲得進展並找到快樂。<3>P.27

  如果在你的修行當中,出現禅那,這也無妨,只要別去執取它就好。<6>P.169

  對禅修者而言,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禅那──深層、持續平靜的叁摩地。在這個階段,叁摩地可以成爲一個敵人,因爲,沒有對與錯的覺醒,智慧也就無法升起。<6>PP.153-4

  如果你的心達到平靜和專注,那就是個應用上很重要的工具。但如果你坐著只爲了達到專注以便能感受到喜悅,那你是在浪費時間。修行是坐著讓你的心達到止靜和專注,然後用來檢視身與心的本質;更清楚地看清它們。<3>P.65

  坐禅時也一樣,心是平靜的,但雜染並沒有真的平靜下來。因此「叁摩地」幷不是一件可靠的事,爲了尋找真正的甯靜,你必須開展智慧。「叁摩地」是一種像石頭壓小草般的短暫平靜。<3>P.71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質、和藹和協助。這些都應該被保留作爲心靈清靜的基礎。<6>P.144

  一旦戒行清淨,對他人就會有一種誠實和慈悲的感覺。<6>P.148

  別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氣,別說他們的壞話。只要繼續規勸他們,當他們的心靈開展時,他們將會走向正法。<3>P.109

  病人應當記得那些慈悲的關懷,並且耐心的忍受著病痛。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別讓心散亂了。更不要讓照顧你的人增加困擾,讓看顧病人的那些人,在內心升起慈悲與德行。<1>P.19

  身體成長而老了與得病的方式幷沒有錯,它只是順著它的天性罷了。因此,不是身體導致我們受苦的,而是錯誤的想法。當我們誤解時,就會被困惑所束縛。<3>P.123

  即使是佛陀和聖者們,也會在自然的過程中招致疾病,在事件的過程中以藥物治療它。如果它痊愈了,那就痊愈;如果沒有,那就沒有。<8>P.183

  我們僅祇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裏的廳堂一樣,它幷不真的是我們的,我們只不過是暫時的房客。佛陀教導,幷沒有持續的自我存在這個身體內。<8>P.181

  要不斷地將死亡和衰敗牢記在心,對于世間感官的厭離便會生起,進而導致專注與禅定。<7>P.162

  不要在意開悟。種樹的時候,你種它,給它水,給它施肥、除蟲害,如果這都做得很好,樹自然…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