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06日傳講內容
【原文】
庚一、暇滿難得
分五:辛一、宣說暇滿之體相;辛二、宣說難得之因;辛叁、爲修佛法之依處;辛四、難再獲得;辛五、目的。
【正文講解】
暇滿之體相包括八閑暇和十圓滿,十圓滿包括五自圓滿與五他圓滿,昨天已宣講完八閑暇與五自圓滿,今天所宣的是五他圓滿。
五他圓滿包括:如來出世、佛已說法、教法住世、自入聖教和師已攝受五他圓滿,因爲要觀待他緣是否具足,所以稱爲五他圓滿。
一、實修之重要性
如來出世並已傳法、教法住世,這叁種圓滿已經具足。對自己已經得到這樣的暇滿之緣應生起歡喜心,隨時也要對他人不具備此暇滿而生起哀憫之心。這兩點需要自己時常反觀自心相續是否具備。
宣講的法不重要,宣法的意樂最重要;聞法不重要,聞法的意樂最重要;修法不重要,修法的意樂最重要。意樂要善,且善的動機時時要以菩提心來攝持而轉變爲清淨發心,如是奉行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所宣的法並不是聽了就可以了,而是要做實修。僅僅聽聞、口中會說、爲別人宣講並不圓滿,所宣之法要用來反觀自心、調伏自己的相續,宣說的目的也在于此。
之前所宣的八無暇與十圓滿之自五種圓滿,自己聽聞以後有沒有回去觀修呢?座上和座下分清以後,有沒有實修呢?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對你自己的相續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如理如法地座上和座下去實修的話,那麼所宣之法對你則沒有意義,法就成爲非法,沒有成爲正法。
經常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去修呢?有沒有如實奉行?如果沒有奉行的話,我這樣辛苦地講法,而且現在亞青冰天雪地,很多人聚集到這裏來聽法,這些就都白費了,沒有任何意義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這樣說過,“我爲你們宣講解脫之道,當知解脫還需依靠你們自己。”這就告誡我們,若不如實奉行,就無法解脫,無有任何意義。
實修與打坐是非常重要的。打坐並非張著嘴、瞪著眼,在無念當中
什麼也不做,而是要觀修的。在觀修的時候,打坐的前行、正行及結行都要具備。前行的時候,身要坐法、氣要排風及意要發菩提心都要具備;正行的時候,觀想與安住交替;最後結行如法回向。
我們講暇滿難得,此時所依的人身才是珍寶人身,並非所有的人身都是珍寶人身。具備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才是珍寶人身;如果不具備八閑暇、十圓滿,就不是珍寶人身。如何才能稱爲珍寶,人身又該是怎樣的人身,這些因緣都要去觀修。觀修以後自然知道珍寶人身的真正含義和難得之處。八閑暇十圓滿需要打坐反複觀修,這樣才知道以後能不能再得到這樣的人身,心相續中才能生起非常難得的定解。
二、珍寶人身的真正意義
得到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應勤修正法讓他具有意義,不應該空耗這樣的暇滿人身。
比如一個乞丐得到如意寶,如果他不認識乃至不會運用的話,這個如意寶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既無法滿足一切生活上的資具,還會導致如意寶被盜取或被別人搶去,最終失去如意寶。
如同上述比喻般,我們得到這樣的珍寶人身,如同乞丐得到如意寶一樣;如果沒有修行正法讓他具有實義,就像乞丐一樣,最終會失去這個如意寶。我們得到如意寶般的珍寶人身,應該用行持正法來讓這個人身具有實際意義,不要空耗如是珍寶人身。
這些法義需要打坐去觀修,不是短時間而是長時間地實修。通過實修,在心相續中就會生起珍寶人身非常難得的出離心。如果僅僅知道而沒有實修的話,心相續的出離心無法生起,最終會成爲法油子。對于馬和牛,僧衆可以用佛法令其解脫。但是這樣的法油子,聽到善法的利益無所謂,聽到惡法的過患也無所謂,應用正法很難調伏,所以成爲法油子是十分可怕的。這樣的法油子就是聽聞正法後沒有實修造成的,這種事情一定要避免。我們可不能成爲法油子。
反複教誡大家這樣做的原因在于:所宣之法一定要納入相續才有意義。反觀自心去實修非常重要,複次強調和教誡的原因就在于此。
若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要護持好自己的身語意,恒時行持善業。無始以來自己漂泊輪回之因就是自己的身語意造作惡業,要從輪回中解脫,身語意就要奉行善法,所以護持身語意是最關鍵的。
叁、暇滿難得十圓滿之五他圓滿
今天所宣的是五他圓滿,是觀待他緣是否具足的五種圓滿。
(一)如來出世
如來未出世稱之爲暗劫。如來不出世就不會宣法;若不宣法,我們無法知道善惡和因果的取舍。現在是賢劫,如來出世,並在印度金剛座宣法,稱之爲如來出世或導師圓滿。
(二)佛已說法
佛陀出生在印度金剛座,在菩提樹下現證菩提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爲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于林間。”在隨後的七七四十九天當中,佛陀在定中都沒有宣法。即便自己在世,若此時佛陀沒有講法的話,我們自然也無法知道善惡的取舍、因果的取舍。
現在佛陀因衆生根機不同而叁轉*輪,自己遇到這樣殊勝的教法並生在傳法的時間,應該生起歡喜心,如實觀修。
(叁)教法住世
本師降生在印度金剛座,並在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現證菩提,爲教化衆生而叁轉*輪。雖然佛法有興衰顯現,但本師教法的教期尚未圓滿,教法仍在住世期間,稱之爲教法住世。
以上叁種圓滿自然已經具備。
(四)自入聖教
如果自己沒有進入這個聖教的話,雖然如來出世、佛已說法、教法住世,對自己也無有任何意義。所以要時時反觀自己有沒有入教。今天入聖教,以後不一定會入聖教,因爲可能遇到暫時的因緣不具足。今天已經入聖教,自然要生起歡喜心,同樣明天要反觀自己是否還是入聖教,時常要反觀。
(五)師已攝受
雖入聖教,“爲利他故心哀愍”。但如果沒有得到上師的大悲攝受,
也無有任何意義,所以要時時反觀自己有沒有被上師及善知識攝受,這點最關鍵。
“爲利他故心哀愍”這句法義非常重要,這點在很多弟子當中對此句的理解是不夠的,做法也是不如法的,大家應該多去理解這句法義。
1.師已攝受的含義
比如喇嘛仁波切在世的時候,很多人來到亞青寺。到亞青以後不去拜見喇嘛仁波切,也不去祈請喇嘛仁波切的大悲攝受,而認爲到亞青以後跟隨著衆人一起聽法就可以了,這樣是不如法的。
到亞青以後一定要去谒見上師,祈請上師大悲攝受,把自己的身語意供養給上師。如是承蒙上師大悲攝受之後,聞法、修法才有意義。認爲僅僅聽聞了法就可以,是不如法、不夠的。因此,被上師攝受非常關鍵!
2.師已攝受的修行要點
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自相續,有沒有被上師攝受。今天你谒見上師,被上師大悲攝受了。之後你的身口意所作所爲若是非法,或者讓上師不悅意,此時就沒有被上師大悲攝受,會令上師心生厭離,也會有這種因緣的。最好的做法是護持叁門行持正法,今天被上師攝受,明天也被上師攝受,這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說聽完法以後,就能得到上師的大悲加持。
要以叁喜承侍上師,讓上師悅意才能得到上師大悲加持。是否師已攝受,就要時時反觀自相續才能知道:有沒有違背上師的教言?如果違背了上師的教言,此時你沒有被攝受。
3.師已攝受的重要意義
被上師大悲攝受之他圓滿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今天在這裏,不管男衆、女衆、出家衆、在家衆,聽法的這些弟子們,你們有沒有谒見過上師?有沒有把自己的身語意供養給上師?有沒有祈請上師大悲攝受?如果沒有而僅僅是到這裏聽法,法是聽到了,但是上師的大悲加持是無法得到的,因爲你沒有祈請過上師,也沒有被上師大悲攝受。
雖然認爲自己有信心,也把上師當作上師,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因爲還不懂佛法的方法和修法。
谒見上師,把自己的身語意供養上師,祈請上師大悲攝受,時時要觀察自己有沒有被上師大悲攝受,時時都要反觀自己:自己的行爲有沒有讓上師不悅意?若令上師不悅意,有時也會出現不慈悲攝受的。自己有沒有在上師的心中?時時要觀察,時時令上師悅意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
具備八閑暇、十圓滿自然是珍寶人生,如果不具備八閑暇、十圓滿,這樣的人身則是空耗者、浪費者、虛度者及無意義者。
人身難得,而具足八閑暇十圓滿的珍寶人身更是非常難得,難得
之處好好觀想,也會有意義。
四、難得之因
辛二、宣說難得之因
如此暇滿人身,由因、數、喻而觀即知難得。
因:善行稀故,後得人身者極少。
數:如地獄有情似大地塵,餓鬼有情如恒河沙,旁生有情如海酒曲,阿修羅數如飄雪霰,天人有情如善逝指甲縫中塵。
喻:如龜頸遇入木轭孔等。此乃遍知神通妙觀所授也。
以上宣講完暇滿之體相。接著所宣之法是暇滿難得之因、難得之數和難得之喻。
(一)難得之因
難得之因:善行稀故,後得人身者極少。
此難得之人身如紮巴姜臣尊者所雲:“此難得的人身非是因勇而得,而是積累福報而得到的。”意思是說:如此難得的人身並非因爲你很勇猛或者很聰明,而是因爲積資淨障、積累善根才得到的這個人身。
1.得到珍寶人身之因
得到這樣八閑暇、十種圓滿的珍寶人身的因是什麼?
基爲持戒清淨,助伴…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