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28

  ..續本文上一頁能修行觀禅直到證悟道果,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能夠在臨終時修行觀禅是次好的。如果不能,能夠達到禅那並且維持到死亡時刻也是好的。至于其它種善業則是很不保險的:盡管布施、持戒等善業能導致投生于善道,然而,由于臨死時的不如理作意,惡業也可能會超越善業,而造成投生于惡道。

  問4-16:如果想從四大分別觀改修安般念觀呼吸會有困難嗎?

  答4-16:有些禅修者會遇到困難:在鼻子和臉部的四大特相變得非常明顯,使得他們無法專注于呼吸。但是有些禅修者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們能夠一心專注于呼吸。

   至于已經修成四大分別觀,並且修行了色業處的人,要修安般念是很容易的。修行了觀禅的人也是如此。

  問4-17:在回答問題裏,講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中提到:「心本來是清淨的,但是由于和貪、瞋、癡接觸的緣故,心變得肮髒了。」如果說有一個「本來的心」存在,是否會落入常見?或是我誤解了禅師的意思?請禅師加以解釋,心爲何是本來清淨的?

  答4-17:「心本來是清淨的」這句話中的「心」特別是指有分心而言。正如批注《法聚論 Dhammasavghani》的《殊勝義注 Atthasalini》一書中所解釋的,有分心是清淨的,它是一種果報心,不與貪、瞋、癡等不善心所相應。一切的果報心、善心及唯作心也都是清淨的,因爲它們也是不與貪、瞋、癡等不善心所相應。

   根據《阿毗達摩 Abhidhamma》的再注疏《根本複注 Mulatika》,所有的心都是清淨的,只有心所才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分別。不善心所是不清淨的,其余的心所都是清淨的。

   然而,在南傳教法裏並沒有所謂的「本來的心」。南傳經典裏只提到:有分心稱爲主人,六門心路過程稱爲客人。

  問4-18:如果已經修行安般念證得第四禅,可否不修慈心觀,而直接修悲心觀證得初禅?同理,可否不修慈心觀、悲心觀,而直接修喜心觀,或不修慈、悲、喜心觀,而直接修舍心觀證得初禅?如果不可以,原因何在?

  答4-18:禅修者可以直接修行慈心觀、悲心觀或喜心觀而證得初禅。然而,修行舍心觀只能産生第四禅;若禅修者要達到舍心觀第四禅,他必須先修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達到第叁禅。次第地修行上述叁種法門達到第叁禅之後,以它們爲基礎,才能修行舍心觀達到第四禅。

  問4-19:已修行安般念證得第四禅之後,爲何還要修白遍、褐遍、黃遍、紅遍達到第四禅?修這四遍有何不同的利益?有助于修行觀禅嗎?

  答4-19:禅修者不一定需要修行遍處禅;但是修行遍處禅是很有幫助的,理由是:如此修行之後,禅修者的定力將變得更強,更容易修行色業處、名業處及緣起。再者,他將能更清楚地照見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們的因。如果他能夠證得所有八定,那又更好了。

   再者,如果他能以白遍、褐遍、黃遍、紅遍爲基礎而證得八定,他也就能夠以任何白色、褐色、黃色、紅色的物體爲對象來修行遍禅,如:石頭、花、雲、布等。于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專注于它們的顔色,他就能達到禅那。如此修行的時候,他的心路過程裏將生起衆多殊勝的善業,因此,修行各種遍處對體證佛法很有幫助。

  問4-20:修安般念最初證得第四禅時和修白遍最初證得第四禅時的定力相等嗎?又如果十個人分別修十種不同的遍處,最初證得第四禅時的定力相等嗎?

  答4-20:他們的定力並不相等。例如:在十遍當中,白遍是最甯靜的。再者,佛陀的第四禅比其它人的第四禅更強,因爲佛陀的第四禅能顯現雙神變,而其它人的第四禅不能。大目犍連尊者的第四禅比其它弟子的第四禅更強,因爲大目犍連尊者的第四禅能降伏瞋怒的難陀跋難陀龍王,而其它弟子的第四禅不能。

   問答五

  問5-1:佛陀及上首弟子般涅槃時,是否從初禅順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再逆轉到初禅,又順修到第四禅而般涅槃?既然佛陀及阿羅漢般涅槃後即不受後有,爲何還要順逆修八定之後,才在第四禅般涅槃?

  答5-1:我不確定大目犍連尊者般涅槃的方式,但是佛陀與舍利弗尊者確實是以如此的方式般涅槃。這是因爲他們的本性,所以他們如此做。而他們的第四禅是唯作性(純粹作用性)的禅那,不能産生任何未來的生命。

  問5-2:由于生理因素而不適合修安般念的人,如果想修白遍,應如何修?其詳細步驟如何?

  答5-2:他可以使用任何白色的物體作爲對象,專注于那白色來修行白遍。例如:他可以用白布包裹在缽蓋上,做成一個白色的圓形。然後坐在適當的地方,張著眼睛專注那白色。幾分鍾之後,閉上眼睛看是否心中會現起一模一樣的白色圓形。如果閉上眼睛時也能看見白色的圓形,他就能一心專注于那白色圓形,直到證得禅那。

   另一種方式是先修成安般念或四大分別觀,然後修行叁十二身分。一旦能夠清楚地照見骨骼或頭蓋骨時,就能專注于骨骼或頭蓋骨的白色來修行白遍。

  

  問5-3:限定虛空遍禅和空無邊處定有何不同?爲何前者是色界定?又修限定虛空遍禅有何特殊利益?

  答5-3:修行限定虛空遍時,禅修者直接覺知空間;修行空無邊處定時,他專注于去除遍處禅相之後留下來的空間。除了限定虛空遍以外,其余九種遍都可用來修行空無邊處定。在巴利文中,限定虛空遍的所緣對象稱爲「虛空」(akasa);而空無邊處定的所緣對象稱爲「除遍空」(kasinugghatimakasa)。

  問5-4:今世爲人,如果沒有證得色、無色界定,來世可能生到色、無色界天嗎?

  答5-4:不可能。

  問5-5:色界初禅天的衆生一直處在初禅的狀態嗎?能夠進而修到第二禅乃至無色界定嗎?

  答5-5:色界初禅天的衆生並不是一直處在初禅的狀態,他們有眼門、耳門及意門心路過程生起。而在這些心路過程之間,有分心也會生起。

   他們能夠修行止禅,進而達到第二禅等,乃至無色界定。他們也能修行觀禅,乃至證悟阿羅漢道果。

   至于無色界的衆生,他們能修行達到與自己這一層天相等深度的禅那,或更高的禅那,但是不能入更低的禅那。例如:識無邊處天的衆生能夠修行達到上叁種無色界定,但是不能入空無邊處定及四種色界定。

  問5-6:一位凡夫比丘患有長期而極度痛苦的疾病,而且醫藥無效的情況之下,應如何如理作意,以度過或忍受痛苦?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修行?例如:是否可借著此病痛而修證道果?

  答5-6:我們必須記住:即使連佛陀也免不了生病。在佛陀般涅槃之前的十個月裏,他遭受嚴重的背痛,一直到他般涅槃爲止。那麼我們又怎麼可能免除病痛呢?當我們染患長期、痛苦而且無法治愈的疾病時,對疾病生氣或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忍受病痛,與病痛共處,並且充分利用我們的有生之年,精進修行佛法。事實上,在這世間裏,沒有醫生能徹底治愈疾病;醫生只能暫時治療疾病而已,因爲佛陀說:「五蘊就是病」,所以,只要還有五蘊,我們就還會生病。如果真正想要完全根除病痛,你應當努力修行,證悟涅槃。涅槃沒有名色,當然也就沒有病痛。

   生病的比丘能夠以病痛所産生的苦受爲對象來修行觀禅,這稱爲受念處。然而,如果想證悟道、果及涅槃,只觀照感受是不夠的,還必須觀照其余的四種蘊,也就是:色蘊、想蘊、行蘊及識蘊。他也必須觀照五蘊的因,然後觀照五蘊及它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就能夠證悟道、果及涅槃。

  問5-7:緬甸南傳佛教如何面對一個還俗的比丘,再度進入僧團?僧團如何處理才如法如律?

  答5-7:根據南傳佛教的戒律,並不禁止還俗的人再出家受戒爲比丘。在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吉達(Citta)的比丘,六次出家,六次還俗。第七次他再度出家受戒爲比丘,但是這一次他不還俗了,因爲他證得阿羅漢果。

   在緬甸和泰國有許多短期出家的比丘,他們通常只出家幾天或幾個月而已,這是這兩國的佛教傳統。然而,在佛陀的時代,並沒有所謂出家作「短期比丘」的這種事情,我們不應當鼓勵出家作短期比丘這種作法;但是對于這樣的傳統,我也無法去改變它。

  問5-8:在大龍長老的故事裏,以神通變化出來的忿怒大象會傷害人嗎?長老可以用神通變現出此大象,是否應該也能以神通令此大象消失?當時,爲什麼沒想到可以如此做?已生起恐懼心的時候,神通力是否不能同時存在?

  答5-8: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大象不會傷害人。當時大龍長老能以神通力使大象消失,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因爲他忘了。恐懼心與神通心發生在不同的心路過程裏,二者不會同時存在。

  問5-9:行菩薩道需要修忍辱波羅蜜,那麼修解脫道的行者是否也需要修忍辱波羅蜜?

  答5-9:是的,修解脫道的行者需要修忍辱波羅蜜,而且也需要修其它的九種波羅蜜。他必須修行十波羅蜜達到相當的程度,直到這些波羅蜜強得足以令他證悟阿羅漢果。然而,他的波羅蜜不能和菩薩的波羅蜜相比,菩薩的波羅蜜遠遠超過阿羅漢的波羅蜜。

  問5-10:禅修營期間,大家專心學習「解脫道」,何以禅師開示「菩薩道」?請問是否有特殊用意?

  答5-10:因爲有北傳的法師建議我講菩薩道,而且我也有心講解南傳教法中所教導的菩薩道,以便對各位想修行菩薩道的人有所幫助。

   我們不能說禅修只是在修行解脫道,因爲菩薩不但必須禅修,而且他的止禅與觀禅都必須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你應當還記得十波羅蜜當中的一項是出離波羅蜜,出離波羅蜜的顛峰就是證得禅那。慈波羅蜜及舍波羅蜜也是在以無邊宇宙中一切衆生爲對象,而證得慈心禅及舍心禅時達到顛峰。你也應記得十波羅蜜之一是智慧波羅蜜,而行舍智就是菩薩所必須達到的最高智…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