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29

  ..續本文上一頁慧與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話,菩薩如何能達到行舍智呢?

   再者,當一個人精進地禅修之時,他正是在修行精進波羅蜜。他必須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付出強大的耐心與決心來禅修。因此,禅修之時他正是在積聚許多種波羅蜜。從《本生經 Jataka》的故事裏我們可以了解,在我們的菩薩出生爲人的許多生當中,他都精進地禅修,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十遍禅、八定及五神通。因此,很清楚地可以知道,不僅想要證悟阿羅漢果的人需要禅修,菩薩也必須禅修。

  問5-11:菩薩乘思想起源自何處?爲何有此思想的開展?

  答5-11: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年,他回到祖國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當佛陀抵達迦毘羅衛城時,釋迦皇族們以盛大的典禮來歡迎佛陀及比丘衆,並且帶他們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園(Nigrodharama monastery)。到達尼拘陀園之後,佛陀坐在特別爲他准備的座位上,在兩萬名阿羅漢的圍繞之中,佛陀保持沈默。因出身高貴而自傲的釋迦皇親貴族們心裏想:「這位悉達多太子年紀比我們小,他只是我們的子侄甥輩而已。」在驕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們慫恿後生晚輩們說:「你們去向佛陀頂禮致敬,而我們則退居在後面。」

   佛陀了解因出身高貴而自大的釋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顯現雙神變來降伏他們的傲慢心。從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湧現的雙神變産生顯赫光明的殊勝奇觀,釋迦皇族們被這景象所攝受,懷著敬仰的心情,他們發出贊歎的言詞。

   那時,正住在王舍城(Rajagaha)靈鹫山(Gijjhakuta Hill)的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通看見發生在迦毘羅衛城的整個經過,他心裏想:「現在我應當去拜見佛陀,並請求佛陀講述他過去生中行菩薩道及圓滿波羅蜜的故事。」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隨著他的五百位阿羅漢,並且向他們宣布說:「走吧,我們去觐見世尊,並請求他講述過去諸佛的故事。」如此表白之後,他們以快過風雷的神足通,一瞬間就來到佛陀的面前。禮敬佛陀之後,就提出該項請求。

   應舍利弗尊者的請求,佛陀講述了《佛種姓經 Buddhavamsa》,這部經涵蓋了從燃燈佛(Dipavkara Buddha)時代到維山達拉王(Vessantara)時代,這段漫長時間裏菩薩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薩乘的思想源自佛陀。

   從佛陀的話當中,我們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講述此經的理由,佛陀說:「谛聽《佛種姓經》,此經能給予你們歡喜和愉悅,去除憂傷的尖刺,並帶來叁種樂,即人界樂、天界樂及涅槃樂。聆聽之後,應當依此經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驅除驕慢、舍棄憂傷、解脫輪回、滅一切苦。」

  問5-12:請問禅師,生爲女衆,出家修行,若今生無法修得成就解脫,那麼如何才能「轉女成男」,來生再繼續修行呢?請慈悲開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說的,一個人的願望可以透過他清淨的戒行而得以實現。同樣地,女衆也可以透過清淨的戒行而轉生爲男性。如果能夠證得禅那,而且維持到臨死的那一刻,則能投生爲沒有性根色而只現爲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與觀禅,成功地證得初果須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Princess Gopika)那樣。她證得初果之後,發願投生爲男性,結果就真的能如願以償。

  問5-13:請問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觀,佛陀是「萬能,全能」的嗎?或者他只是一位覺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萬能的,他只是一位覺悟的人。在《法句經 Dhammapada》第276偈中,佛陀開示說:

  “Tumhehi kiccam atappam;

  Akkhataro Tathagata.

  Patipanna pamokkhanti.

  Jhayino Marabandhana.”

  「你們自己應當努力,諸佛只是導師而已,專注修行者能脫離魔王的枷鎖,達到解脫。」

   佛陀是人類與天神的最佳導師,但他不是萬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們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們走。他明白業果如何産生作用,但他不能違反業果。如果他是萬能的,他能變出一塊自己推不動的石頭嗎?請思考這一點。而且,如果佛陀是萬能的,那麼他就不夠慈悲,因爲他並沒有以神通力將一切衆生都變成佛。

  問5-14:想修行菩薩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證到行舍智,不證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經得到授記的菩薩,除了在他即將成佛的最後那一世之外,無論他如何精進修行,都不可能證得任何道果。即使是尚未得到授記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強烈意願,那麼他的觀智提升到行舍智時就會自動停在那裏。

  問5-15:南傳教典中,世尊除了爲彌勒菩薩授記成佛之外,是否也爲其它菩薩授記成佛?

  答5-15:在斯裏蘭卡寫成的《未來種姓經 Anagatavamsa》中,提到有十個人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但是此書是後人的著作,不屬于巴利聖典。

  問5-16:如何有次第地學習巴利藏經?其特色爲何?

  答5-16:如果想要徹底地研究南傳叁藏或巴利聖典,最好是先學習巴利文之後,直接研究巴利文叁藏,因爲還有許多巴利聖典並沒有翻譯成其它語言。再者,從巴利原典翻譯過來的著作中,意義上經常有一些改變。

   在不同的國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許的差異;然而,你可以選擇用任何一種文字保留下來的巴利文,例如:斯裏蘭卡的辛哈爾文巴利或緬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應當在博學的導師指導之下研究這些聖典。在研究巴利叁藏之時,你也應同時研究注釋和再注釋,因爲若不研究注釋和再注釋,你就無法透徹地了解巴利叁藏。

   叁藏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在這叁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須徹底地研究律藏。經藏包括許多部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到證悟阿羅漢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業處、名業處及十二因緣的人,他們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阿毗達摩論知識,否則無法徹底地修行這些業處。

  問5-17: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各斷那些煩惱?能否請禅師開示,或在那些經論有說明,可以有所依據?

  答5-17:須陀洹道斷除身見、疑及戒禁取見。在某些經及《阿毗達摩論》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須陀洹道時被斷除。斯陀含道將感官欲望及瞋恨減輕。阿那含道斷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羅漢道斷除剩余的五種高層次的結(五上分結),即:色界欲、無色界欲、驕慢、掉舉和無明。

  問5-18:請問禅師,瞎眼、耳聾的人是否沒有眼淨色、耳淨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聾的話。

  問5-19:如果一個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緣接受具足戒。當他的戒臘足夠時,能否傳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據南傳戒律,他可以傳授他人具足戒。只有當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時,參與授戒儀式的比丘犯突吉羅罪(dukkata),而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並不犯任何罪。

  

   即席問答

  問 1:南傳比丘是否能向菩薩像(如:彌勒菩薩像)頂禮、問訊或合掌?

  答 1:依據南傳的戒律,比丘不應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頂禮或合掌。因此,如果彌勒菩薩現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臘比我們高,那麼我們應當禮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臘比較低,則我們不應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樣做,就違犯了突吉羅罪。

  問 2:證悟須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實的比丘。此話確實否?

  答 2:比丘有兩種:認定比丘與真實比丘。凡夫比丘(puthujjana bhikkhu)是認定比丘(sammuti bhikkhu)。認定比丘指的是經由佛陀所允許的方式,結界作羯磨法而成爲的比丘。只要還未證得聖位,他們就還是凡夫;只要還是凡夫,他們就稱爲認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認定比丘也必須遵守別解脫律儀戒(比丘的戒條與威儀)、根律儀戒(防護根門,不令煩惱在根塵接觸時生起)、活命遍淨戒(以清淨正當的言行來過活)及資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種資具之正確目的)。這四種戒稱爲增上戒(adhisila)。增上戒非常重要,爲什麼呢?假設一位凡夫比丘遇見一位阿羅漢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臘比阿羅漢比丘高,那麼阿羅漢比丘就必須禮敬凡夫比丘。這是戒律上的規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問 3:根據北傳佛教,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是否有不同階位的分別?

  答 3: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沒有不同階位的分別。盡管菩薩確實是智者,但是在他們之間並沒有階級的差別。

  問 4:菩薩得到授記時所具備的條件之一是:有能力在聽完佛陀開示一首短偈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然後經過四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總是維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難令人相信,在最後一世成佛之前,菩薩還是凡夫,還會生起無明,而去享受欲樂?

  答 4:你應當了解緣起的法則,即:若沒有無明,貪愛就不會生起。在我們菩薩的最後一生,成佛之前他對妻子耶輸陀羅(Yasodhara)及兒子羅候羅(Rahula)還有貪愛。爲什麼說對耶輸陀羅與羅候羅的貪愛是受到無明所包圍的呢?以觀智照見時,不論內在或外在的身體都是由微粒所構成的。如果分析這些微粒,我們將只見到究竟的色法而已。這些色法是剎那變化的:它們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無常的;它們不斷地遭受生滅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們沒有不變的實質,因此是無我的。在燃燈佛時代,雖然我們的菩薩具有這樣的觀智,但是這觀智只能暫時去除無明而已;只有聖道智才能完全滅除無明,因此他還有無明。…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