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与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话,菩萨如何能达到行舍智呢?
再者,当一个人精进地禅修之时,他正是在修行精进波罗蜜。他必须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付出强大的耐心与决心来禅修。因此,禅修之时他正是在积聚许多种波罗蜜。从《本生经 Jataka》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在我们的菩萨出生为人的许多生当中,他都精进地禅修,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十遍禅、八定及五神通。因此,很清楚地可以知道,不仅想要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需要禅修,菩萨也必须禅修。
问5-11:菩萨乘思想起源自何处?为何有此思想的开展?
答5-11: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二年,他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Kapilavatthu)。当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时,释迦皇族们以盛大的典礼来欢迎佛陀及比丘众,并且带他们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园(Nigrodharama monastery)。到达尼拘陀园之后,佛陀坐在特别为他准备的座位上,在两万名阿罗汉的围绕之中,佛陀保持沉默。因出身高贵而自傲的释迦皇亲贵族们心里想:「这位悉达多太子年纪比我们小,他只是我们的子侄甥辈而已。」在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怂恿后生晚辈们说:「你们去向佛陀顶礼致敬,而我们则退居在后面。」
佛陀了解因出身高贵而自大的释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显现双神变来降伏他们的傲慢心。从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涌现的双神变产生显赫光明的殊胜奇观,释迦皇族们被这景象所摄受,怀着敬仰的心情,他们发出赞叹的言词。
那时,正住在王舍城(Rajagaha)灵鹫山(Gijjhakuta Hill)的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通看见发生在迦毘罗卫城的整个经过,他心里想:「现在我应当去拜见佛陀,并请求佛陀讲述他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波罗蜜的故事。」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随着他的五百位阿罗汉,并且向他们宣布说:「走吧,我们去觐见世尊,并请求他讲述过去诸佛的故事。」如此表白之后,他们以快过风雷的神足通,一瞬间就来到佛陀的面前。礼敬佛陀之后,就提出该项请求。
应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 Buddhavamsa》,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Dipavkara Buddha)时代到维山达拉王(Vessantara)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菩萨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萨乘的思想源自佛陀。
从佛陀的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此经的理由,佛陀说:「谛听《佛种姓经》,此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去除忧伤的尖刺,并带来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槃乐。聆听之后,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问5-12:请问禅师,生为女众,出家修行,若今生无法修得成就解脱,那么如何才能「转女成男」,来生再继续修行呢?请慈悲开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说的,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透过他清净的戒行而得以实现。同样地,女众也可以透过清净的戒行而转生为男性。如果能够证得禅那,而且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则能投生为没有性根色而只现为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与观禅,成功地证得初果须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Princess Gopika)那样。她证得初果之后,发愿投生为男性,结果就真的能如愿以偿。
问5-13:请问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观,佛陀是「万能,全能」的吗?或者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在《法句经 Dhammapada》第276偈中,佛陀开示说:
“Tumhehi kiccam atappam;
Akkhataro Tathagata.
Patipanna pamokkhanti.
Jhayino Marabandhana.”
「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如果他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石头吗?请思考这一点。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生都变成佛。
问5-14:想修行菩萨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证到行舍智,不证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经得到授记的菩萨,除了在他即将成佛的最后那一世之外,无论他如何精进修行,都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即使是尚未得到授记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强烈意愿,那么他的观智提升到行舍智时就会自动停在那里。
问5-15: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它菩萨授记成佛?
答5-15: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经 Anagatavamsa》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是后人的著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5-16:如何有次第地学习巴利藏经?其特色为何?
答5-16:如果想要彻底地研究南传三藏或巴利圣典,最好是先学习巴利文之后,直接研究巴利文三藏,因为还有许多巴利圣典并没有翻译成其它语言。再者,从巴利原典翻译过来的著作中,意义上经常有一些改变。
在不同的国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许的差异;然而,你可以选择用任何一种文字保留下来的巴利文,例如:斯里兰卡的辛哈尔文巴利或缅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应当在博学的导师指导之下研究这些圣典。在研究巴利三藏之时,你也应同时研究注释和再注释,因为若不研究注释和再注释,你就无法透彻地了解巴利三藏。
三藏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在这三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须彻底地研究律藏。经藏包括许多部经,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到证悟阿罗汉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业处、名业处及十二因缘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阿毗达摩论知识,否则无法彻底地修行这些业处。
问5-17: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能否请禅师开示,或在那些经论有说明,可以有所依据?
答5-17:须陀洹道断除身见、疑及戒禁取见。在某些经及《阿毗达摩论》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须陀洹道时被断除。斯陀含道将感官欲望及瞋恨减轻。阿那含道断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罗汉道断除剩余的五种高层次的结(五上分结),即:色界欲、无色界欲、骄慢、掉举和无明。
问5-18:请问禅师,瞎眼、耳聋的人是否没有眼净色、耳净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聋的话。
问5-19:如果一个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缘接受具足戒。当他的戒腊足够时,能否传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据南传戒律,他可以传授他人具足戒。只有当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时,参与授戒仪式的比丘犯突吉罗罪(dukkata),而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并不犯任何罪。
即席问答
问 1: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
答 1: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样做,就违犯了突吉罗罪。
问 2: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
答 2: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puthujjana bhikkhu)是认定比丘(sammuti bhikkhu)。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认定比丘也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比丘的戒条与威仪)、根律仪戒(防护根门,不令烦恼在根尘接触时生起)、活命遍净戒(以清净正当的言行来过活)及资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种资具之正确目的)。这四种戒称为增上戒(adhisila)。增上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假设一位凡夫比丘遇见一位阿罗汉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腊比阿罗汉比丘高,那么阿罗汉比丘就必须礼敬凡夫比丘。这是戒律上的规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问 3:根据北传佛教,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是否有不同阶位的分别?
答 3: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确实是智者,但是在他们之间并没有阶级的差别。
问 4: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经过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答 4: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Yasodhara)及儿子罗候罗(Rahula)还有贪爱。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以观智照见时,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如果分析这些微粒,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在燃灯佛时代,虽然我们的菩萨具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灭除无明,因此他还有无明。…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