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30

  ..续本文上一页由于无明,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此,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爱着,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错知为有人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avijja)。对人生的爱著称为贪爱(tanha)。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这些是在他成佛后第一次说法——《转*轮经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所宣称的「凡夫的行为」。

   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经彻底地毁灭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问 5:要发至上愿(abhinihara)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

  答 5:她并没有发愿要成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禅修期中帮忙护持的义工人员。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为男性。转生为男身之后,如果具足八项条件,他就能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得到授记之后,他必须以至少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履行诸波罗蜜。波罗蜜成熟时,他就能成佛。菩萨得到授记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为女性,一直到成佛那一世都只会投生为男性。但是在她得到授记之前,有时还是会投生为女性的。

  问 6: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比阿罗汉更强,因此应当是圣者,怎么可能还是凡夫呢?

  答 6: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罗蜜还未成熟到足以证得圣道与圣果。而还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问 7:为什么佛陀不教导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舍智为止,然后发至上愿,修菩萨道,直至成佛?

  答 7:这个问题你应当去问佛陀本人。在许多经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怀是:既然他本身领悟了四圣谛,也要让弟子们领悟四圣谛;既然他本身渡过了生死苦海,也要让弟子们渡过生死苦海等等。这是佛陀的本怀。

  问 8: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答 8: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及共相(samabba lakkhana)。共相指的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

   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一切知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上首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大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普通弟子觉智相应。从这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差别的。

  问 9:根据北传佛教,即使佛陀般涅槃之后,他仍然能以神通力变现无数的应化身,继续救度众生。禅师认为如何?

  答 9:南传有一部经中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请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一一答复了,婆罗门感到很满意。最后他问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有些人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婆罗门问说:「涅槃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证悟涅槃,有些人却没有证悟涅槃呢?」佛陀反问他说:「你知道前往王舍城的路怎么走吗?」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如果有两个人请示你前往王舍城的路,一个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个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错路。结果一人走到了王舍城,另一人却走不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呢?」婆罗门回答说:「哦,乔达摩,我只能指示他们前往王舍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同样道理,诸佛只是指示通向涅槃的道路而已,众生必须自己精进修行。有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些人不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而已,他们并不救度任何人。依《阿毗达摩论》,佛陀从未救度任何人达到涅槃,他只是指示涅槃之道而已。

   根据《阿毗达摩论》,佛陀的神通是色界唯作神通心(rupavacara-kiriya-abhibba-citta),这是一种名法。佛陀般涅槃时,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灭,包括神通心在内。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槃时也息灭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

  问 10:在涅槃当中,是否有个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乐、净?如果涅槃里没有名色,我无法想象那是什么情形。

  答 10:涅槃是不可思议、超乎想象的。如果有个常住真心,因为心是名法,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涅槃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槃还有一个常住真心,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

  问 11:北传的经典里提到有五件事是不可思议,佛陀的神通力就是其中一件。既然佛陀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怎么能以《阿毗达摩论》来解释它呢?

  答 11:所谓「神通力不可思议」只限于佛陀还在世的时候,而不包括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仅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其它人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

  问 12: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会再出来度众生。但是他在过去行菩萨道时与许多众生结缘,当这些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时,佛陀也不会出来帮助他们吗?

  答 12:与菩萨有缘的众生通常都跟随着菩萨。他们的波罗蜜往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成熟。在佛陀的时代,有四十倍无量数的众生领悟四圣谛,证得圣果,他们的数量之多,无法计算。当我们菩萨履行波罗蜜时,这些都是与他有缘的众生。

  问 13: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圣者是否还会结婚生子?

  答 13:会,像:毗舍佉、给孤独长者等。在佛陀时代,憍萨罗国(Kosala)有七千万人口,其中有五百万人都是证果的圣者,而他们大部份是有家室之人。

  问 14:修行成就慈心观有十一种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观,但无法证得慈心禅,他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利益?

  答 14:是的。《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个故事:当一只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时,有个猎人以矛刺牠,但是那矛无法刺入牠的身体,而该时牠所拥有的只是普通慈爱而已。如果你修行慈心观,虽然未能证得慈心禅,但是修行慈心观的善业仍然能产生今世在人间的善报,以及来生天界的果报。

  问 15:《摄阿毗达摩义论 Abhidhammattha Savgaha》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答 15:因为四梵住只能产生禅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禅,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禅,修行舍梵住只能产生第四禅。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禅那,而不修行观禅,则他们无法证悟涅槃。死后他们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唯有观禅才能令人证得涅槃、知见涅槃。

   如果他们能以四梵住禅那为基础,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并且能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达到涅槃、知见涅槃、证悟涅槃。

  问 16:如果一个人求受比丘戒之时年龄未满二十岁,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如法的,而且受戒后他持戒精严。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

  答 16:他不是真正的比丘,但是能持戒是很好的,这是善业。如果他内心诚实无欺,则他还是可能修行到证得禅那、道、果及涅槃的。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不是个真正的比丘,就应当重新求受比丘戒。

  问 17:考虑求受比丘戒者的年龄时,是否应将出生前住胎的时间包括在内?

  答 17:是的,通常是九个月或十个月。

  问 18:如果有人不知情而从假冒的比丘那里受戒,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如果不算,他是否算是「贼住」的人?

  答 18:根据南传三藏,此人不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但是如果他诚实不欺,内心清净,那么他可以再求受比丘戒。

   根据南传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至少必须有五位比丘组成僧团,才能授予他人比丘戒。如果在这五位之中,有一位犯了波罗夷罪,那么求戒者无法成为比丘。如果在授戒堂里有十位以上的比丘,其中有一个比丘犯了波罗夷罪,其余比丘并不犯,而且他们能完整地诵念羯磨文,那么求戒者仍能成为比丘。

  问 19:怀孕多久之后堕胎会造成杀人罪?

  答 19:结生心一生起就是有了生命,堕胎造成胎儿的命根断绝时,即形成了杀人罪。

  问 20:结生心一生起时就有了生命,那时的名色是什么情况?是否也有性根十法聚、身十法聚等色聚?

  答 20:你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请实际地修行体验。当你修行到缘起法时,就能照见那时有多少色法,多少名法。

   根据《阿毗达摩论》,结生时有三十种名法。对于智相应喜俱投生的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三十种色法存在于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及心色十法聚之中。在这三种色聚当中都含有命…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