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31

  ..续本文上一页根(色命根)。在三十四种名法之中也有命根(名命根)。由于色命根和名命根都已具备,所以我们称它为生命。

  问 21:修行观智属于智慧种子。那么,能否说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并不是在培育善行种子?

  答 21:修行方法有两种:止禅与观禅。止禅属于善行种子,观禅则属于智慧种子。但是有时观禅也算是善行种子,例如:如果观禅在临命终时成熟,那么它将造成新的结生心。此时观禅可称为善法种子。

  

   郁伽居士的八种奇妙素质

  《法句经》偈三五四提到:

  Sabbadanam dhammadanam jinati.

  Sabbam rasam dhammaraso jinati

  Sabbam ratim dhammarati jinati

  Tanhakkhayo sabbadukkham jinati.

  在一切施之中,法施最殊胜;

  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胜;

  在一切悦之中,法悦最殊胜;

  灭除渴爱战胜了一切苦。

  在这个禅修营里,我们实践了法施及物施。在此,我想要简短讲解象村郁伽居士值得我们效仿的八种奇妙素质。

  有一次,世尊住在伐地国的象村时,世尊对众比丘说:「诸比丘,你们应该看待象村的郁伽居士为具备八种奇妙素质之人。」如此简短地说后,佛陀没有详尽地解释就走进寺院里。

  之后有个比丘在早上去到那居士家问道:「居士,世尊说你是具备八种奇妙素质之人,世尊所说的那八种奇妙素质是什么呢?」

  「尊者,我并不很确定佛陀说我拥有的八种奇妙素质是什么,但是请倾听我说我的确拥有的八种奇妙素质。」然后他提出了那八种奇妙素质,它们是:

  1. 第一次见到佛陀时,那时我正在铁木林里饮酒享乐。当我见到佛陀从远处走来时,我即刻变得认真、严肃与虔诚,心中对佛陀的功德生起了信心。这是第一个奇妙。

  2. 就在第一次遇到佛陀时,我归依了佛,以及听他说法,结果成为了须陀洹,以及受持梵行五戒。这是第二个奇妙。(梵行五戒与人们一般上所持的五戒类似,差别只在于它的第三戒并非「不邪淫戒」而是「不淫戒」。一般的五戒禁止跟自己妻子以外的人有性交,但是梵行五戒则绝对禁止性交,即使是跟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

  3. 我有四个妻子,当我回到家里,我就向她们说:「我已发愿持不淫戒,妳们之中想要留下的可以留下来,随意用我的财产来行善;想要回去娘家的也可以回去;而想要嫁给其它男人的则只需要告诉我应该把妳送给谁。」我的大老婆表示她想嫁给她所讲的男人。我就把那个男人请来,左手握住我的大老婆,右手拿着一壶水,就这样我把她送给了那个男人。在把妻子送给那男人时,我依然完全不受动摇或影响。这是第三个奇妙。

  4. 我决定与有德之士分享我的一切财富。这是第四个奇妙。

  5. 我时常恭敬地对待比丘,不曾有过不敬的。若那比丘向我说法,我只是恭敬地听他说法,不曾有过不敬的。若那比丘没有向我说法,我就会向他说法。这是第五个奇妙。

  6. 每当我邀请僧伽来我家接受供养时,天神就会在他们还未到时先来通知我:「居士,某某比丘是圣人,某某比丘是有戒行的凡夫,某某比丘是无戒行的。」天神们先来通知我关于那些比丘的事,这对我来说并无惊奇之处,奇妙的是当我供养食物或物品给僧伽时,我不曾想过「我将多供养给这个比丘,因为他是个圣人;或我将少供养给这个比丘,因为他的戒行不清净。」事实上,我毫不分别谁是圣者、有德者或无德者,而以平等之心布施给每一个人。这是第六个奇妙。

  7. 尊者,天神们告诉我佛陀的教法是善说的,它有善说之功德。天神告诉我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并无惊奇之处。奇妙的是在那个时候,我会回答天神说:「天神,不管你是否告诉我,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善说的。」(他并不是因为天神告诉他才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善说的,而是他自己亲身体验了佛法的确是如此。)虽然我可以跟天神们如此交谈,我并不会因此而感到骄傲。这是第七个奇妙。

  8. 若我比世尊先死,而世尊说:「郁伽居士已完全根除导向欲界轮回的五个结,他是个阿那含。」,这也是无可惊奇的。即使佛陀没有说,我已经知道自己已成为了阿那含。这是第八个奇妙。

  在郁伽居士所形容的八个奇妙之中,第六个是平等地布施给圣者、有德者与无德者。我们应该知道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会有平等而不分别之心。这平等的态度是可以如此理解的:「由于我存着欲供养整个僧团才作出邀请,当我布施给圣者时,我不会视他为圣者,心中只是想着在供养僧伽。而当我布施给戒行不清净比丘时,我不会视他为无德者,而只是在心中想着供养整个僧团,佛陀的整体圣弟子。」如此则可保持平等心。

  我们应学习郁伽居士的榜样,在布施时不去理会受者的层次、不对他有个人的感受,以及致力保持心向着整个僧团,以便所做的布施是属于圣洁的僧伽施。

  在结束这简短的讲座之前,我想要感谢常住灵泉禅寺提供如此理想的禅修场地;感谢主办单位弘誓文教基金会不辞辛劳地促成这一期的禅修;感谢所有的义工协助令这禅修营顺利地进行;也对所有禅修者修学佛法的认真与诚意感到欢喜,因为它使到整个禅修营的气氛适合人们认真地修行。

  愿你们在这禅修期间所获得的善业成为你们早日证悟至上寂乐的涅槃的因缘。

  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

  

  附录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

  什么利益(一)

  今晚讲座的题目是「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不要悲伤。但你们现在快乐吗?

  有一次有人问佛陀说,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为什么多数人都不快乐。佛陀答说那是因为妒嫉与吝啬的缘故。

  因此,由于这些烦恼,许多人都只为自己寻求快乐,而不理会他人的福利,甚至造成其它人遭受伤害。然而以不正确的方法寻求快乐只能带来些少喜悦,但却带来了更多的痛苦。最糟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错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能够分别什么是善, 什么是不善。你们可能会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而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应该有能力分别善恶。

  对于这点,且让我问你们一些问题。在早上你们拿一份报纸来读时,它到底是在教你们什么?晚上放工回来,吃完晚餐之后,坐下看电视时,它到底是在教你们什么?这两者都在教你们如何增长贪欲,显示这种欲乐多么的好,而那种享受则更美妙。此外,它也教你们如何采取暴力。简而言之,报纸与电视的多数内容都是属于教人如何增长贪、瞋、痴的歪理。而在它们的影响之下,许多人都被带入了邪道。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错都往大众媒介身上推,因为它们只是符合一般人的所好及见解。然而好坏并不是由我们的见解决定。我们能够从佛陀开示的许多经典里了解这一点。

  在《相应部》里提到,有一次,有位很出名的戏班经理兼演员,名叫达拉布达(Talaputa),他去见佛陀,向佛陀说,他的戏班师父曾经告诉他,说如果演员以虚构的故事令到观众欢笑,在死后就会投为笑神。他问佛陀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佛陀则告诉他不应该问这问题。然而那戏班经理还是坚持地问了三次。当时佛陀就告诉他,如果他演戏的业成熟,他就会堕入地狱。其原因是他带给许多人受到污染的快乐,令他们的贪、瞋、痴增长,也令自己的贪、瞋、痴增长。

  所以,佛教能够带给人类的利益其中之一即是开显了分辨善恶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正见,是能够带给自己及他人利益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如此,你们才懂得如何走上正道。例如,在戏班经理达拉布达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他就舍弃了演戏的生涯,而出家为比丘,精进地修禅,不久之后即证得了阿罗汉果。

  在这世上,没有正见的人很可能会任意而为,例如沉溺于欲乐、渴求名誉、饮酒、赌博等。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痛苦。反之,具备正见的人则可能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善,例如行布施、持戒、培育慈悲心及修禅以清净自心。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快乐。

  在《法句经》的偈三一六及三一七,佛陀说:

  对不应羞耻的感到羞耻、

  对应羞耻的不感到羞耻、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对无险的视为危险、

  对危险的视为无险、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佛陀的这些话的确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反映。例如,许多穷人对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富人则对自己的财富感到骄傲;没吸引力的人对自己丑陋的面貌感到羞耻,美丽的人则对自己的美貌感到骄傲。但金钱与容貌是否是判断什么是可耻或不可耻的因素?肯定不是。在任何一者当中,只要是品德良善的人就不须因为它们而感到可耻。反之,如果是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他是非常富有与美丽,他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在明了这一点之后,应当不断地检讨自己将要做的事是善的还是不善的。而通过只实行善业之下,他变得对其他众生没有任何威胁,这即是一种无畏施。而且自己也会获得善业的善报。

  在此,我应当讲述《愚人与智者经》的摘要,以显示愚人如何导致自己的毁灭,而智者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心。在这部经里,佛陀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愚人的特征、愚人的相、愚人的本质有三个。是那三个?于此,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如果愚人不是如此,智者如何能够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由于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所以智者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

  随后佛陀再告诉诸比丘说,对于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及饮酒、服用麻醉品的愚人,他在今世就会遭受三种痛苦:一、当看到别人聚在一起讨论时,他以为别人是在讲他所造的恶事。二、当看到犯人被国王命人以种种刑罚折磨时,他这个也犯下同类罪恶的愚人就会感到害怕。三、当在椅子、…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