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31

  ..續本文上一頁根(色命根)。在叁十四種名法之中也有命根(名命根)。由于色命根和名命根都已具備,所以我們稱它爲生命。

  問 21:修行觀智屬于智慧種子。那麼,能否說當禅修者修行觀禅時,他並不是在培育善行種子?

  答 21:修行方法有兩種:止禅與觀禅。止禅屬于善行種子,觀禅則屬于智慧種子。但是有時觀禅也算是善行種子,例如:如果觀禅在臨命終時成熟,那麼它將造成新的結生心。此時觀禅可稱爲善法種子。

  

   郁伽居士的八種奇妙素質

  《法句經》偈叁五四提到:

  Sabbadanam dhammadanam jinati.

  Sabbam rasam dhammaraso jinati

  Sabbam ratim dhammarati jinati

  Tanhakkhayo sabbadukkham jinati.

  在一切施之中,法施最殊勝;

  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勝;

  在一切悅之中,法悅最殊勝;

  滅除渴愛戰勝了一切苦。

  在這個禅修營裏,我們實踐了法施及物施。在此,我想要簡短講解象村郁伽居士值得我們效仿的八種奇妙素質。

  有一次,世尊住在伐地國的象村時,世尊對衆比丘說:「諸比丘,你們應該看待象村的郁伽居士爲具備八種奇妙素質之人。」如此簡短地說後,佛陀沒有詳盡地解釋就走進寺院裏。

  之後有個比丘在早上去到那居士家問道:「居士,世尊說你是具備八種奇妙素質之人,世尊所說的那八種奇妙素質是什麼呢?」

  「尊者,我並不很確定佛陀說我擁有的八種奇妙素質是什麼,但是請傾聽我說我的確擁有的八種奇妙素質。」然後他提出了那八種奇妙素質,它們是:

  1. 第一次見到佛陀時,那時我正在鐵木林裏飲酒享樂。當我見到佛陀從遠處走來時,我即刻變得認真、嚴肅與虔誠,心中對佛陀的功德生起了信心。這是第一個奇妙。

  2. 就在第一次遇到佛陀時,我歸依了佛,以及聽他說法,結果成爲了須陀洹,以及受持梵行五戒。這是第二個奇妙。(梵行五戒與人們一般上所持的五戒類似,差別只在于它的第叁戒並非「不邪淫戒」而是「不淫戒」。一般的五戒禁止跟自己妻子以外的人有性交,但是梵行五戒則絕對禁止性交,即使是跟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

  3. 我有四個妻子,當我回到家裏,我就向她們說:「我已發願持不淫戒,妳們之中想要留下的可以留下來,隨意用我的財産來行善;想要回去娘家的也可以回去;而想要嫁給其它男人的則只需要告訴我應該把妳送給誰。」我的大老婆表示她想嫁給她所講的男人。我就把那個男人請來,左手握住我的大老婆,右手拿著一壺水,就這樣我把她送給了那個男人。在把妻子送給那男人時,我依然完全不受動搖或影響。這是第叁個奇妙。

  4. 我決定與有德之士分享我的一切財富。這是第四個奇妙。

  5. 我時常恭敬地對待比丘,不曾有過不敬的。若那比丘向我說法,我只是恭敬地聽他說法,不曾有過不敬的。若那比丘沒有向我說法,我就會向他說法。這是第五個奇妙。

  6. 每當我邀請僧伽來我家接受供養時,天神就會在他們還未到時先來通知我:「居士,某某比丘是聖人,某某比丘是有戒行的凡夫,某某比丘是無戒行的。」天神們先來通知我關于那些比丘的事,這對我來說並無驚奇之處,奇妙的是當我供養食物或物品給僧伽時,我不曾想過「我將多供養給這個比丘,因爲他是個聖人;或我將少供養給這個比丘,因爲他的戒行不清淨。」事實上,我毫不分別誰是聖者、有德者或無德者,而以平等之心布施給每一個人。這是第六個奇妙。

  7. 尊者,天神們告訴我佛陀的教法是善說的,它有善說之功德。天神告訴我這個消息對我來說並無驚奇之處。奇妙的是在那個時候,我會回答天神說:「天神,不管你是否告訴我,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善說的。」(他並不是因爲天神告訴他才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善說的,而是他自己親身體驗了佛法的確是如此。)雖然我可以跟天神們如此交談,我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驕傲。這是第七個奇妙。

  8. 若我比世尊先死,而世尊說:「郁伽居士已完全根除導向欲界輪回的五個結,他是個阿那含。」,這也是無可驚奇的。即使佛陀沒有說,我已經知道自己已成爲了阿那含。這是第八個奇妙。

  在郁伽居士所形容的八個奇妙之中,第六個是平等地布施給聖者、有德者與無德者。我們應該知道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會有平等而不分別之心。這平等的態度是可以如此理解的:「由于我存著欲供養整個僧團才作出邀請,當我布施給聖者時,我不會視他爲聖者,心中只是想著在供養僧伽。而當我布施給戒行不清淨比丘時,我不會視他爲無德者,而只是在心中想著供養整個僧團,佛陀的整體聖弟子。」如此則可保持平等心。

  我們應學習郁伽居士的榜樣,在布施時不去理會受者的層次、不對他有個人的感受,以及致力保持心向著整個僧團,以便所做的布施是屬于聖潔的僧伽施。

  在結束這簡短的講座之前,我想要感謝常住靈泉禅寺提供如此理想的禅修場地;感謝主辦單位弘誓文教基金會不辭辛勞地促成這一期的禅修;感謝所有的義工協助令這禅修營順利地進行;也對所有禅修者修學佛法的認真與誠意感到歡喜,因爲它使到整個禅修營的氣氛適合人們認真地修行。

  願你們在這禅修期間所獲得的善業成爲你們早日證悟至上寂樂的涅槃的因緣。

  願一切衆生健康快樂。

  

  附錄

   佛教能夠帶給人類

  什麼利益(一)

  今晚講座的題目是「佛教能夠帶給人類什麼利益?」。爲什麼選這個題目呢?因爲這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每個人都想要快樂,而不要悲傷。但你們現在快樂嗎?

  有一次有人問佛陀說,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爲什麼多數人都不快樂。佛陀答說那是因爲妒嫉與吝啬的緣故。

  因此,由于這些煩惱,許多人都只爲自己尋求快樂,而不理會他人的福利,甚至造成其它人遭受傷害。然而以不正確的方法尋求快樂只能帶來些少喜悅,但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最糟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錯了。這是因爲他們並不能夠分別什麼是善, 什麼是不善。你們可能會認爲事實並非如此,而認爲每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有能力分別善惡。

  對于這點,且讓我問你們一些問題。在早上你們拿一份報紙來讀時,它到底是在教你們什麼?晚上放工回來,吃完晚餐之後,坐下看電視時,它到底是在教你們什麼?這兩者都在教你們如何增長貪欲,顯示這種欲樂多麼的好,而那種享受則更美妙。此外,它也教你們如何采取暴力。簡而言之,報紙與電視的多數內容都是屬于教人如何增長貪、瞋、癡的歪理。而在它們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被帶入了邪道。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錯都往大衆媒介身上推,因爲它們只是符合一般人的所好及見解。然而好壞並不是由我們的見解決定。我們能夠從佛陀開示的許多經典裏了解這一點。

  在《相應部》裏提到,有一次,有位很出名的戲班經理兼演員,名叫達拉布達(Talaputa),他去見佛陀,向佛陀說,他的戲班師父曾經告訴他,說如果演員以虛構的故事令到觀衆歡笑,在死後就會投爲笑神。他問佛陀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佛陀則告訴他不應該問這問題。然而那戲班經理還是堅持地問了叁次。當時佛陀就告訴他,如果他演戲的業成熟,他就會墮入地獄。其原因是他帶給許多人受到汙染的快樂,令他們的貪、瞋、癡增長,也令自己的貪、瞋、癡增長。

  所以,佛教能夠帶給人類的利益其中之一即是開顯了分辨善惡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正見,是能夠帶給自己及他人利益的重要因素,因爲只有如此,你們才懂得如何走上正道。例如,在戲班經理達拉布達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他就舍棄了演戲的生涯,而出家爲比丘,精進地修禅,不久之後即證得了阿羅漢果。

  在這世上,沒有正見的人很可能會任意而爲,例如沈溺于欲樂、渴求名譽、飲酒、賭博等。這些將會爲他們帶來長久的痛苦。反之,具備正見的人則可能會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善,例如行布施、持戒、培育慈悲心及修禅以清淨自心。這些將會爲他們帶來長久的快樂。

  在《法句經》的偈叁一六及叁一七,佛陀說:

  對不應羞恥的感到羞恥、

  對應羞恥的不感到羞恥、

  及持有邪見的人,

  將會墮入惡趣。

  對無險的視爲危險、

  對危險的視爲無險、

  及持有邪見的人,

  將會墮入惡趣。

  佛陀的這些話的確是現代社會的真實反映。例如,許多窮人對自己的貧窮感到羞恥,富人則對自己的財富感到驕傲;沒吸引力的人對自己醜陋的面貌感到羞恥,美麗的人則對自己的美貌感到驕傲。但金錢與容貌是否是判斷什麼是可恥或不可恥的因素?肯定不是。在任何一者當中,只要是品德良善的人就不須因爲它們而感到可恥。反之,如果是個沒有道德的人,即使他是非常富有與美麗,他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在明了這一點之後,應當不斷地檢討自己將要做的事是善的還是不善的。而通過只實行善業之下,他變得對其他衆生沒有任何威脅,這即是一種無畏施。而且自己也會獲得善業的善報。

  在此,我應當講述《愚人與智者經》的摘要,以顯示愚人如何導致自己的毀滅,而智者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心。在這部經裏,佛陀對諸比丘說:

  「諸比丘,愚人的特征、愚人的相、愚人的本質有叁個。是那叁個?于此,愚人是思惟惡念、說惡語、造惡業之人。如果愚人不是如此,智者如何能夠知道:『這人是個愚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由于愚人是思惟惡念、說惡語、造惡業之人,所以智者知道:『這人是個愚人,不是真正的人。』」

  隨後佛陀再告訴諸比丘說,對于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及飲酒、服用麻醉品的愚人,他在今世就會遭受叁種痛苦:一、當看到別人聚在一起討論時,他以爲別人是在講他所造的惡事。二、當看到犯人被國王命人以種種刑罰折磨時,他這個也犯下同類罪惡的愚人就會感到害怕。叁、當在椅子、…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