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床或地上休息時,他在過去所造的惡業淹沒了他。當時那愚人就想:「我沒有做過好事、沒有造過善業、也沒有爲自己建立了防止痛苦的保護所,我造了惡業、做了殘忍的事、邪惡的事。在死後,我將會去到沒有做過好事、善業、也沒有爲自己建立防止痛苦的保護所、造了惡業、做了殘忍的事、做了邪惡的事的人的去處。」
過後,佛陀再說:
「造身語意惡行的愚人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即會墮入惡道、苦趣,甚至是墮入地獄。
如果要正確地形容某件事爲『這是人們完全不希望、不願與不要的』,那即是地獄。而其地獄可怕的程度強得難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說到這裏時,有位比丘問世尊道:「世尊是否可以給個譬喻?」
世尊答道:「可以的,比丘。諸比丘,假設有些人捉到了強盜,把他帶至國王面前,說:『陛下,這裏有個強盜。請陛下指示要給他什麼懲罰。』國王就說道:『你們在早上時用鎗刺戳他一百下。』于是那些人就在早上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中午時,國王問(他們):『那個人怎麼樣了?』──『陛下,他還活著。』當時國王就說:『你們在中午時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中午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傍晚時,國王問(他們):『那個人怎麼樣了?』──『陛下,他還活著。』當時國王就說:『你們在傍晚時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傍晚用鎗刺戳他一百下。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那人是否會由于被鎗刺戳叁百下而感到痛苦?」
「世尊,別說是叁百下,即使那人只是被人用鎗刺戳一下,他也會感到痛苦。」
當時,世尊拾起一塊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問諸比丘道:「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是由如來拾起、與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比較大,還是作爲衆山之王的喜瑪拉雅山比較大?」
「世尊,由世尊拾起、與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和作爲衆山之王的喜瑪拉雅山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喜瑪拉雅山)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同樣地,諸比丘,那人被鎗刺戳叁百下而感到的痛苦和地獄裏的痛苦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地獄之苦)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在地獄裏,獄卒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他的一只手,又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另一只手,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一只腳,又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另一只腳,再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他的肚子。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竭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丟在地上,以斧頭剝削他。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頭下腳上地倒置,以平斧剝削他。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套在一輛馬車,再于烈火燃燒的地上把他拖來拖去。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的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驅趕他在烈火焚燒的火碳山爬上爬下。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的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頭下腳上捉起來,丟進烈火焚燒到火熱的金屬鍋裏。他就在沸熱的漩渦裏被煮著。當他被如此煮著時,有時他被卷上來,有時他被卷下去,有時他被橫著卷來卷去。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丟進大地獄裏。于此,諸比丘,關于大地獄:
它有四角與四門,每面各有一道門,
四周牆壁以鐵作,蓋著一個鐵屋頂,
地上也是以鐵造,其中烈火熊熊燒,
一百由旬是其長,處處遍滿是烈火。
諸比丘,我能夠以許多種方法向你們形容地獄。而地獄的痛苦可怕的程度強得難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在此,我引用佛陀的話並不是想要嚇你們,而只是說明事實的真相,以便你們能夠懂得避免陷入那些悲慘之境。
在這部經裏,佛陀也舉出一個例子以形容那愚人必須在惡道裏受苦多久。他說:
「假設有人把一個有個洞的轭丟進大海洋裏,而東風把它吹向西、西風把它吹向東、北風把它吹向南、南風把它吹向北。又假設有只瞎眼的海龜在每一世紀之末升上海面一次。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那只瞎眼的海龜是否能夠把牠的頭穿過那個轭的洞?」
「世尊,在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牠可能辦到這一點。」
「諸比丘,我說那只瞎眼海龜要把牠的頭穿過那個轭的洞所花的時間,比愚人在墮入惡道之後,再要投生到人間的時間來得短。爲什麼呢?因爲在惡道並無法可修、無善可修、無善可造、無福可造。在惡道盛行的是互相殘殺及弱肉強食。
即使在經過很久的時間之後,那愚人得以回到人間,他會投生于低賤之家,例如奴隸、獵人、造竹器者、車夫、或拾荒者之家。其家貧窮如洗、只得少量飲食、生活困苦、只有很少的衣服;他醜陋、難看、畸形、多病、目盲、手殘、足廢、或癱瘓;他得不到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香、膏、床、住所與光;他造身、語、意惡業。造了這些惡業,他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即會墮入惡道、苦趣,甚至是墮入地獄。
諸比丘,假設有個賭徒在第一次下注就輸掉了他的孩子、妻子和所有的財産,而且自己也變成了奴隸,但這種不幸還是微不足道的。遠比這更不幸的是當愚人造了身、語、意惡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墮入惡道、苦趣,甚至是墮入地獄。這是愚人最愚蠢之境。」
所以《法句經注疏》說地獄是愚人真正的家,只有在很長的時間之後,他才來人間一下子,過後再回到地獄裏。這是爲何佛陀說人身難得。然而,許多人都不珍惜此人身。只有在投生到惡道裏時,他們才後悔之前沒有善用作爲人時的生命,但那已經太遲了。
當愚人在大地獄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小地獄裏。在那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另一個小地獄裏。如此在地獄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餓鬼道。又在那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畜生道。在畜生道裏,他們互相殘殺,造了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裏。如此周而複始許多次之後,他們得以投生爲人。但他們又再造下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裏。所以我們可以稱愚人爲地獄的常住者。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正見的愚人如何在造身、語、意惡業之下導致自我毀滅。所以能夠分辨善惡,然後再依善行事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我們能夠爲自己帶來幸福,也爲他人帶來幸福。佛教不但指明了惡業的危害,也指出了善業的利益。這種智慧是一種真正的利益,是現代科學無法提供予人類的。再者,佛教能夠爲人類帶來今生的快樂,也能帶來未來世的快樂。這就有如佛陀在《愚人與智者經》裏所說的:
「投入于造身、語、意善業的智者,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
在這部經裏,佛陀又說:
「即使在經過很久的時間之後,那智者再回到人間,他會投生于高貴的家庭,例如富有的貴族、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家。其家富有、有巨大的財富、有許多的財物、有許多的金銀、有許多的財産,有許多的錢與榖物。他長得美麗、好看、優雅、擁有極美的外表。他獲得足夠的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香、膏、床、住所與光。他造身、語、意善業。造了這些善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
諸比丘,假設有個賭徒在第一次下注就贏獲了許多錢財,但這種幸運是微不足道的。遠比這更加幸運的是當智者造了身、語、意善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這是智者圓滿的境界。
這即是世尊所給的開示。諸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滿意與歡喜。」
諸位聽衆,你們是否也對世尊的話感到滿意與歡喜?
如果你們想要真的得到歡喜,你們就必須依照佛陀所教的過活,只有如此你們才能從佛陀之言獲益,而感到歡喜。然而,許多佛教徒只是腦袋明白業報的自然法則,但並沒有把它放到心中;他們相信這法則,但並沒有依它實行。愚人只會希望所造的惡業沒有惡報,以及希望有不須造善業即自動到來的善報。但業報的自然法則並不理你們是否相信它,也不理你們是否喜歡它,它依然只是依照它自己的原則運作,即: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如是,我們獲得的果報是依我們所造的業而定,而不是依我們的期望而定。
佛教徒時常會談到慈悲,但那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在行爲上實踐它們。他們必須具有智慧與慈愛地行布施。他們至少必須把五戒持得清淨。若人不持五戒,反而隨心所欲地殺生、偷盜、邪淫等,那麼,我們是否能夠說這個人慈悲呢?肯定的,他並不慈悲。慈悲的人怎麼能夠殺生呢?這種人不單只是對其他衆生不親善,也對自己不親善。我們可以從《相應部‧僑薩羅相應》明白這一點。
(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世尊說:「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造身語意惡行的人,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愛惜自己」,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爲他們爲自己所作的,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作的行爲。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
然而,修身語意善行的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爲他們爲自己所作的,是朋友對其友人所作的行爲。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
「的確如是,陛下,的確如是。你所說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
所以,如果是真的愛惜自己的話,你們應該依佛陀所認同的來實行,也應該遵照佛陀在《法句經》偈一五七裏所說的:
若人懂得愛惜自身,
他應當好好地保護自己。
在叁夜的任何階段裏,
智者應保持(對邪惡)…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