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警覺。
在此,叁夜是指生命的叁個階段。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獲得幸福,你們應該修善;如果希望爲其它人帶來幸福,你們也應該修善。你們應該修布施,布施給有需要的人。如此就能夠利益到他人與自己。布施能夠帶給你們什麼利益呢?在《中部‧小業分別經》裏,佛陀說:
「在此,學生,有某個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香、膏、床、住所與燈給沙門或婆羅門。由于他實行這種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沒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間來,那麼,無論投生到那裏,他都是富有的。」
但佛陀只是針對持戒清淨的人而說。因爲佛陀在《中部》裏說道:「諸比丘,戒行清淨者的意願基于自己的清淨戒而得以實現。」所以,這就是說你們必須把五戒持得清淨。再者,如果你們持守這基本的五戒,你們也將會獲得它們各自的善報。取第一條不殺生戒爲例,佛陀在《小業分別經》裏說:
「在此,學生,有某個男人或女人斷除殺生、遠離殺生、丟棄了棍杖與武器;他溫和、慈祥、對一切衆生都懷著悲憫心。由于他實行這種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沒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間來,那麼,無論投生到那裏,他都是長命的。」
在此,你們可能會質疑是否真的有未來世。對于這點,你們應該如理地思惟。如果是沒有未來世的話,行善也能夠在今生帶給你們利益,例如:安心生活、名聲良好、被智者贊歎、沒有後悔等等。但如果是有來世的話,你們將會在來世感到更快樂。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經》偈十六裏所說:
這一世他感到喜悅,
來世他一樣感到喜悅,
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喜悅。
當憶及自己清淨的善業時,
他感到喜悅,非常的喜悅。
反之,即使是沒有未來世,造惡還是會在今生爲你們帶來痛苦,例如:活得不安心、惡名遠播、被智者指責等等。而如果是有未來世的話,你們將會在來世遭受更多的痛苦。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經》偈十六裏所說:
這一世他受苦,來世他一樣受苦,
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惡業」時,他感到痛苦。
再者,當投生至惡道時,
他會遭受更多的痛苦。
考慮到這一點,你們應該只造善業;如此你們在今生與來世都不會遭受損失。
從今晚的講座,我希望你們現在能夠明白佛教能夠帶給人類什麼利益。那些利益就是:一、有關持戒、行善與發展心智的智慧,而這種心智的發展是遠比現代科學所提供的物質發展更爲崇高的;二、發展心智所帶來的善報。這些利益不同于只能爲你們帶來短暫的快樂、有如利刀上的蜜糖之利益。在體驗這些利益之後,你們並不需要爲它感到後悔。然而,這些還不是佛教能夠帶給人類的最上等利益。在下兩堂講座時,我將會告訴你們從修習佛法當中能夠獲得的更殊勝的利益。在結束今晚的講座之前,我想再引用一首《法句經》裏的偈:
只有自己才能造惡,自己才能汙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自己才能清淨自己。
淨與不淨只看自己,無人能夠清淨他人。
這即是說,如果你們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及提升自己的心,你們必須自己致力于培育清淨;沒有任何他人能夠爲你們作。
願你們能夠從佛法當中獲益。
附錄
佛教能夠帶給人類
什麼利益(二)
昨晚我講解了佛教爲人類帶來人間與天界的快樂。今晚我應當講解如何培育定以修習心清淨。爲什麼要培育定?因爲佛陀說:「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因爲有定力的心能夠如實知見諸法。」而且,《清淨道論》也說智慧的近因是定。再者,只有通過智慧我們才能證悟至樂的涅槃及斷除一切煩惱。
在此,我應當先爲你們講解安般念,這是佛陀所教的四十種止禅業處之一。
佛陀于《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經中說:
「諸比丘,在此教法裏,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結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業處。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一、入息長時,他覺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他覺知:『我出息長』。
二、入息短時,他覺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他覺知:『我出息短』。
叁、『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四、『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開始修行時,先以舒適的姿勢坐著,然後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你應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感覺到氣息的進出。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只應在氣息掃過及接觸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某一點覺知氣息。如果跟隨氣息進出,你將無法成就禅定。反之,如果只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一點(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處周圍:左或右鼻孔邊緣、或兩鼻孔之間)覺知氣息,你將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自相(sabhava-lakkhana自性相)、共相(samabba-lakkhana)或禅相(nimitta)的顔色。自相是氣息中四界的個別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動、支持、推動等。共相是氣息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的性質。
只需覺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安般念的目標(所緣),也就是你必須專注以培育定力的目標。如果你過去世曾經修行此禅法,累積相當的波羅蜜,當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的整體概念時,你將能輕易地專注于入出息。
如果心無法輕易地專注于入出息,《清淨道論》建議用數息的方法,這能協助你培育定力。你應在每一吸呼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你應該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漂浮到其它地方,只應平靜地覺知氣息。如此數息時,你將能使心專注,平靜單純地只覺知氣息。
能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你應繼續進行到第二個階段:
一、入息長時,他覺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他覺知:「我出息長」。
二、入息短時,他覺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他覺知:「我出息短」。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這裏的長短並非指尺寸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度。你應自己決定多久的時間稱爲「長」,多久的時間稱爲「短」。覺知每一入出息時間的長短,你會發覺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入出息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單純地如此保持覺知而已。如果要默念,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只應默念:「入、出」,並且同時覺知氣息是長或短。你應只覺知氣息進出時,經過接觸點的時間長短。有時在一次靜坐當中,氣息從頭到尾都是長的,有時從頭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
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可能會在這階段出現。然而,若能如此平靜地專注約一小時,但禅相仍然未出現,那麼你應繼續進行到第叁個階段:
叁、「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覺知之息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這裏,佛陀指示你持續地覺知整個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全息;息之全身)。你應訓練自己的心,持續不斷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如此修行時,禅相可能會出現。如果禅相出現,你不應立刻轉移注意力至禅相,而應繼續覺知氣息。
如果平靜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持續約一小時,卻仍然沒有禅相出現,那麼你應進行到第四個階段:
四、「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要做到這一點,你應下定決心要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你不應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爲這樣做會使定力退失。在這階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氣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將發現氣息變得更平靜,禅相也可能會出現。
在禅相即將出現之時,許多禅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大多數禅修者發現氣息變得非常微細,而且他們的心不能清楚地覺知氣息。如果這種現象發生,你應保持覺知的心,在之前你最後還能注意到氣息的那一點等待氣息重現。
修行安般念所産生的禅相並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異的。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禅相大多數是取相,因爲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當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當禅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
達到這階段時,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讓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若如此做,你的定力將停滯且無法繼續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當禅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專注力從氣息轉移到禅相;如果這麼做,禅相將會消失。
然而,如果發現禅相已經穩定,而且心自動地緊系于禅相,那時就讓心專注于它。如果強迫心離開它,你可能會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則不要注意它,因爲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于經過接觸點的氣息,禅相會自動移近並停留在接觸點上。
若禅相在接觸點出現並保持穩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禅相,這時就可以忘記氣息,而只專注于禅相。如此將注意力從氣息轉移到禅相,你將會更進步。保持注意力專注于禅相時,你會發現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