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33

  ..续本文上一页警觉。

  在此,三夜是指生命的三个阶段。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获得幸福,你们应该修善;如果希望为其它人带来幸福,你们也应该修善。你们应该修布施,布施给有需要的人。如此就能够利益到他人与自己。布施能够带给你们什么利益呢?在《中部‧小业分别经》里,佛陀说:

  「在此,学生,有某个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香、膏、床、住所与灯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他实行这种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没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间来,那么,无论投生到那里,他都是富有的。」

  但佛陀只是针对持戒清净的人而说。因为佛陀在《中部》里说道:「诸比丘,戒行清净者的意愿基于自己的清净戒而得以实现。」所以,这就是说你们必须把五戒持得清净。再者,如果你们持守这基本的五戒,你们也将会获得它们各自的善报。取第一条不杀生戒为例,佛陀在《小业分别经》里说:

  「在此,学生,有某个男人或女人断除杀生、远离杀生、丢弃了棍杖与武器;他温和、慈祥、对一切众生都怀着悲悯心。由于他实行这种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没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间来,那么,无论投生到那里,他都是长命的。」

  在此,你们可能会质疑是否真的有未来世。对于这点,你们应该如理地思惟。如果是没有未来世的话,行善也能够在今生带给你们利益,例如:安心生活、名声良好、被智者赞叹、没有后悔等等。但如果是有来世的话,你们将会在来世感到更快乐。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十六里所说: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反之,即使是没有未来世,造恶还是会在今生为你们带来痛苦,例如:活得不安心、恶名远播、被智者指责等等。而如果是有未来世的话,你们将会在来世遭受更多的痛苦。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十六里所说: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

  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考虑到这一点,你们应该只造善业;如此你们在今生与来世都不会遭受损失。

  从今晚的讲座,我希望你们现在能够明白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那些利益就是:一、有关持戒、行善与发展心智的智慧,而这种心智的发展是远比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物质发展更为崇高的;二、发展心智所带来的善报。这些利益不同于只能为你们带来短暂的快乐、有如利刀上的蜜糖之利益。在体验这些利益之后,你们并不需要为它感到后悔。然而,这些还不是佛教能够带给人类的最上等利益。在下两堂讲座时,我将会告诉你们从修习佛法当中能够获得的更殊胜的利益。在结束今晚的讲座之前,我想再引用一首《法句经》里的偈: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这即是说,如果你们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及提升自己的心,你们必须自己致力于培育清净;没有任何他人能够为你们作。

  愿你们能够从佛法当中获益。

  附录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

  什么利益(二)

  昨晚我讲解了佛教为人类带来人间与天界的快乐。今晚我应当讲解如何培育定以修习心清净。为什么要培育定?因为佛陀说:「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因为有定力的心能够如实知见诸法。」而且,《清净道论》也说智慧的近因是定。再者,只有通过智慧我们才能证悟至乐的涅槃及断除一切烦恼。

  在此,我应当先为你们讲解安般念,这是佛陀所教的四十种止禅业处之一。

  佛陀于《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经中说:

   「诸比丘,在此教法里,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业处。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一、入息长时,他觉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他觉知:『我出息长』。

  二、入息短时,他觉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他觉知:『我出息短』。

  三、『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四、『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开始修行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着,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你应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某一点觉知气息。如果跟随气息进出,你将无法成就禅定。反之,如果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一点(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左或右鼻孔边缘、或两鼻孔之间)觉知气息,你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自相(sabhava-lakkhana自性相)、共相(samabba-lakkhana)或禅相(nimitta)的颜色。自相是气息中四界的个别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动、支持、推动等。共相是气息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性质。

   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安般念的目标(所缘),也就是你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目标。如果你过去世曾经修行此禅法,累积相当的波罗蜜,当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的整体概念时,你将能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

   如果心无法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这能协助你培育定力。你应在每一吸呼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你应该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漂浮到其它地方,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如此数息时,你将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

   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之后,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二个阶段:

   一、入息长时,他觉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他觉知:「我出息长」。

   二、入息短时,他觉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他觉知:「我出息短」。

  

   在这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这里的长短并非指尺寸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度。你应自己决定多久的时间称为「长」,多久的时间称为「短」。觉知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你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在这阶段,你所应做的只是单纯地如此保持觉知而已。如果要默念,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只应默念:「入、出」,并且同时觉知气息是长或短。你应只觉知气息进出时,经过接触点的时间长短。有时在一次静坐当中,气息从头到尾都是长的,有时从头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

   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然而,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但禅相仍然未出现,那么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三个阶段:

   三、「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觉知之息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这里,佛陀指示你持续地觉知整个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全息;息之全身)。你应训练自己的心,持续不断地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如此修行时,禅相可能会出现。如果禅相出现,你不应立刻转移注意力至禅相,而应继续觉知气息。

   如果平静地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持续约一小时,却仍然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四、「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要做到这一点,你应下定决心要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你不应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这样做会使定力退失。在这阶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将发现气息变得更平静,禅相也可能会出现。

   在禅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而且他们的心不能清楚地觉知气息。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最后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如此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如果这么做,禅相将会消失。

   然而,如果发现禅相已经稳定,而且心自动地紧系于禅相,那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禅相会自动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这时就可以忘记气息,而只专注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你将会更进步。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时,你会发现它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