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ggaha-nimitta)。
你應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叁小時或更久。如果能專注于取相持續一或二小時,你會發現它變得清澈、明亮及光耀,這就是似相(patibhaga-nimitta)。到了這階段,你應下定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注于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叁小時,直到成功。
在這階段,你將達到近行定(upacara)或安止定(appana)。近行定是(在進入禅那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禅那。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爲目標,二者的差別在于:近行定的諸禅支尚未開展到完全強而有力。由于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 (bhavavga)還能夠生起,而禅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象的禅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爲這就是涅槃。事實上心還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爲有分心非常微細。
爲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saddha)、精進(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bba)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于似相。你需要精進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
在此,信是指相信修安般念能夠證入禅那。精進是指能夠致力于修安般念至禅那的階段。念是指不忘失安般念的目標。定是指心毫無動搖地專注于安般念的目標。慧是指明了安般念的目標。
達到禅那
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禅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續地專注于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髒裏意門(bhavavga有分識;有分心)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manodvara)。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辨識到依靠心所依處的意門(有分心),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尋、伺、喜、樂及一境性這五禅支,一次辨識一禅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及安置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注意似相;
叁、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它們個別分開來說稱爲禅支,但整體合起來則稱爲禅那。剛開始修行禅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禅支(jhanavga)。你也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叁、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禅支。
熟練地掌握了初禅之後,你可以進而次第地修第二禅至第四禅,以及它們的五自在。
在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個階段:
四、『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他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
這階段開始于禅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禅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禅定産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禅(vipassana毗婆舍那),也可以繼續修行止禅(samatha奢摩他)。
叁十二身分
如果想進而轉修叁十二身分,首先你應以安般念達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在此光的幫助下,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一次辨識一個部份,例如:發、毛、爪、齒、皮、肉、腱、骨、骨髓、腎等等。
你應嘗試如同對著明鏡觀看與辨識自已的臉那樣,清楚地觀看與辨識這叁十二身分中的每一個部份,分別在各個身分存在的部位辨識。練習到當你順著由發辨識到尿,或逆著由尿辨識到發時,你都能以透視的智慧清楚地看見每一個部份。繼續修行直到對它精通純熟。
然後你應嘗試(閉著眼睛)辨識離你最近的人或衆生。辨識那個人或衆生的叁十二身分,從發開始順著辨識到尿,然後從尿逆著辨識到發。
能夠如此辨識內外的叁十二身分之後,你的禅修力將會增強。運用此法,你應從近而遠,逐漸擴大辨識的範圍。不必擔心你或許無法辨識遠方的衆生,在第四禅明亮光芒的幫助之下,你將能輕易地看見遠方的衆生。不是用肉眼,而是用慧眼(banacakkhu)。你必須將辨識衆生叁十二身分的範圍擴展到十方:上、下、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在這十方當中,無論所辨識的目標是人、畜生或其它衆生,你都必須一次選取一個目標,辨識內在的叁十二身分一遍,外在的叁十二身分一遍,如此重複。
最後,當你不再看到男人、女人、水牛、乳牛或其它衆生等種種差別,無論何時何地,不分內在外在,你所看到的只是叁十二身分的組合。那時你才可說是已經成就、純熟、精通于叁十二身分的修法。
白遍
在成功地修完叁十二身分之後,你將能輕易地修成白遍。如果要修白遍,首先你應再度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當禅定所産生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你應辨識內在的叁十二身分;接著辨識在你前方或附近一個衆生的外在叁十二身分;然後于外在這叁十二身分當中只辨識骨骼。如果想觀察那骨骼爲可厭,也可以那麼做;如果不想觀察它爲可厭,也可以只觀察它爲骨骼。
然後,選擇骨骼上最白的一處作爲目標;若整個骨架都白,也可以取整個骨架的白色作爲目標;或取頭蓋骨背面的白色作爲目標,專注于那白色爲:「白,白」。
采取外在骨骼的白色爲目標(尤其是專注于頭蓋骨的白色)之後,你應練習保持心平靜地專注于那白色的目標,一次持續一或二小時。
由于安般念第四禅定力的協助與支持,你的心將平靜地專注于白色的目標。當你能專注于白色一或二小時之後,你會發現骨骼相消失,只留下白色的圓形。
當白色的圓形如同棉花一樣白時,稱爲取相(uggaha-nimita);當它變得明亮清澈,猶如晨星時,稱爲似相(patibhaga-nimitta);取相出現之前,骨骼的白相稱爲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預備相)。
當它白得發亮,尤其是變得清淨透明時,此時是似相。繼續專注直到進入初禅。然而,你會發現此定力並不十分穩定,而且持續不久。爲了使定力穩定與持久,將禅相擴大是很重要的。
要做到這點,你必須先專注于白色似相並培育定力,直到能專注于此似相一或二小時。然後你應下定決心將白色圓形一次擴大幾吋。如此,你能將禅相擴大到直徑一碼,然後兩碼等等。若能成功,你應逐步地繼續將禅相擴大,擴大到包圍著你的十方,沒有邊際。達到這個階段時,無論看向那裏,只看見白色禅相。此時,不論內在或外在,你將只能看到白遍,看不到一絲一毫其它物質的迹象。你應保持平靜地專注于白遍上。當白遍穩定時,將你的心安放于白遍上的某一處,並繼續注意它爲:「白,白」。
當你的心平靜穩定,白遍也會靜止穩定。白遍將會非常潔白、明亮、清澈,這也是似相,乃是擴大原來白遍似相之後産生的。
你應當持續修行直到證入白遍第四禅,也應修習每一禅的五自在。隨著你的意願,你也可以修其它九遍直至第四禅。以及以遍禅爲基礎,進而修習四無色禅。
慈心觀
若要修行慈心觀(慈梵住),首先必須了解不應對下列兩種人修行:
一、異性之人(livgavisabhaga);
二、已死之人(kalakata-puggala)。
在開始階段,你也不應對下列幾類人修習慈愛:
一、不喜愛者(appiya-puggala);
二、極親愛者(atippiyasahayaka);
叁、中立(你對他無愛憎)者(majjhatta-puggala);
四、怨敵(veri-puggala)。
不喜愛者乃是不做對你有益之事的人,或你所介意的人。怨敵乃是做出對你有害之事,而且是你所介意的人。剛開始時,很難對這兩類人培育慈愛,因爲往往會生起對他們的瞋恨。開始的階段,對中立無愛憎(你既不喜愛也不討厭)的人培育慈愛也是困難的。至于極親愛者,一旦你聽到他們發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會太執著他們,甚至爲他們哭泣,因而內心充滿關懷與悲傷。所以在最初的階段,不應以這四類人作爲修行慈心觀的目標。然而,達到禅那之後,你就能以他們作爲修行的目標,而且將發現你能培育對他們的慈愛。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爲目標而達到禅那。那麼,爲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觀呢?一開始就以自己爲目標修行慈心觀的理由,乃是爲了以自己作爲後來比較的範例,而不是爲了達到近行定。當你心存「願我得到安樂」的意念,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拿自己來與別人比較,並且能設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它一切衆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
如此,以自己作爲比較的範例,你就能培育願一切衆生安樂幸福的心。
你可以借著培育下列四種慈念來修慈心觀:
一、願我免除危難(aham avero homi);
二、願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o homi);
叁、願我免除身體的痛苦(anigho homi);
四、願我健康快樂(s…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