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35

  ..續本文上一頁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對敬愛的人散播慈愛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達到第四禅,你應再度開展該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依靠白遍所達到的第四禅特別適合此項目的。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協助與支持下,修行慈心觀對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經淨除心中的貪、瞋、癡與其它煩惱。從第四禅出定之後,心是柔和、堪能、純淨、明亮與發光的。因此,在第四禅禅定力的協助之下,你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培育強力及完美的慈愛。

  所以,當禅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你應將心導向一位與你相同性別、而且是你所敬愛的人:也許是你的師長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將發現,第四禅禅定所産生的光以你爲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擴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見你選擇作爲慈心觀目標的那個人。于是,采取那個人坐姿或立姿(選取你最喜歡的那種姿勢)的影像,嘗試選擇你最喜歡而且使你覺得最快樂的影像,並且使該影像出現在你前方大約一公尺的地方。當你能清楚地看見面前的那個人時,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對他的慈愛:

  一、願此善人免除危難(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二、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叁、願此善人免除身體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四、願此善人健康快樂(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以這四種方式對那個人散播慈愛叁或四次之後,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種方式,例如「願此善人免除危難」,然後采取那個人免除危難的影像作爲目標,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人免除危難,願此善人免除危難……」一遍又一遍,重複多次。當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並且穩定地專注于目標時,試看能否辨識到禅支。如果能,持續修行直到初禅、第二禅、第叁禅。接著,采取其它叁種方式的每一種來培育慈愛,直到用每一種都能達到第叁禅。之後,你也應以其它叁種方式修習慈愛直至證得第叁禅。

  當你對敬愛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後,嘗試再對另一位敬愛的同性者以同樣的方法修行。如此對大約十位你所敬愛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對其中任何一位都能達到第叁禅。然後,你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其他叁種人修習慈愛,即:非常親愛的人、中立無愛憎的人及敵人。你應該修到你對自己、親愛的人、中立無愛憎的人及敵人的慈愛是平等的。這即是說你已經破除了對不同人之間的界限。只有在能夠辨到這一點之後,你才能夠進而取一切衆生作爲修習慈愛的對象。就與修習叁十二身分時差不多一樣,你應該逐漸地擴大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的範圍,直至無邊世界,以及如此修習直到證入第叁禅。此時,你的慈愛被稱爲無量慈心。

  除了至此已討論的止禅業處,你也可以修習其它止禅業處。在獲得強而有力的定力之後,你將能夠知見究竟名色法,進而修習觀禅。那是真正趣向至樂涅槃之道。今晚我應該講到這裏爲止。

  願一切衆生幸福快樂。

  

  附錄

   佛教能夠帶給人類

  什麼利益(叁)

  今天,我要解說如何從四界分別觀及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禅。禅修者有兩條修行觀禅的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達到禅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禅。第二條路徑是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未達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觀禅。然而,無論依循那一條路徑,在開始修行觀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須修行四界分別觀。

  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

  若要修行四界分別觀,首先你應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或性質。:

  一、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二、水界:流動、黏結。

  叁、火界:熱、冷。

  四、風界:支持、推動。

  對于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特相,較難辨識的特相則留待于後。通常教導的先後順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黏結、流動。辨識每一種特相時,應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辨識到它,然後嘗試在全身各部位辨識它。

   如果你已經修安般念到達第四禅,你應該在每次開始禅坐時都再次證入安般第四禅。當第四禅的禅相非常明亮時,你就從禅那出來,然後觀察身體的四界。例如在開始辨識「推動」時,你可以經由觸覺來注意呼吸時頭部中央(內部的中心點)所感受到的推動。能夠辨識推動之後,應當專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認識它。然後,你應轉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個身體部位,辨識那裏的推動。如此,漸漸地,你將能先辨識頭部的推動、然後頸部、軀體、手臂、腿乃至腳。必須如此一再地重複許多次,直到無論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那個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覺到推動。

   你可以運用類似的方法辨識其它的特相。那即是在辨識每一種特相時,你都從身體的某一個部份開始,然後在它變得清晰時,再觀察其它部份,直至能夠在全身觀察到那特相。

  能夠在全身從頭到腳很清楚地辨識到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你應繼續以如此的順序一再地辨識它們。嘗試以這樣的順序從頭到腳逐一地辨識每一種特相,直到你能辨識得非常快速,一分鍾內至少叁轉(辨識十二種特相一遍爲一轉)。

  現在你已熟練于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而且這些特相變得很清晰。你應同時辨識前六種特相爲地界;然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爲水界;接著的兩種特相爲火界;最後的兩種特相爲風界。繼續辨識它們爲地、水、火、風,以便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不斷重複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

  在這階段,有一個實用的好方法:同時遍視全身,並繼續辨識全身的四界。爲了保持心專注與平靜,你不應像前面那樣將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而應同時遍視全身。通常最佳的方法是,好像你正從兩肩後面向前遍視全身;或好像從頭頂上向下遍視全身。但這可能會使某些禅修者感到緊繃及導致諸界失去平衡。

  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且趨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時,你將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剛開始的光是猶如煙一般的灰色。若繼續辨識灰光中的四界,它將變得白若棉花,然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你的全身會呈現爲一團白色的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變得透明晶瑩,猶如冰塊或玻璃。

  繼續辨識此透明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閃耀與放射光芒。當你能持續地專注于此光裏的四界至少半小時,即已達到近行定。利用此光來尋找透明體內的小空間,藉此以辨識透明體中的空界。你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這些微粒稱爲色聚(rupa-kalapa)。達到此階段時,你可以借著分析這些色聚而進一步培育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兩種,即明淨(透明)色聚與非明淨(不透明)色聚。含有淨色(pasada-rupa)(五淨色中的任何一種)的色聚才是明淨,其它的色聚都是非明淨。

   首先應當辨識個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你會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滅。這時候,你還沒有能力分析這些色聚,因爲你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由于還未破除叁種密集,即:相續密集(santati-ghana)、組合密集(samuha-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還停留在概念(pabbatti施設法;假想法)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paramatth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的境界。

   由于還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所以還有小粒或小塊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進一步地分析各種界(dhatu),反而以觀照這些色聚的生滅來修行觀禅,那麼,你只是嘗試對著概念修行觀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觀禅)。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分析四界,直到你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如此做乃是爲了見到究竟法。

   你應該逐一地辨識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意處裏諸色聚的四界。應當如此辨識六處裏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色(色法),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與食素(營養素)。辨識六處裏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地、水、火、風)之後,你也應辨識那些色聚中的顔色、香、味與食素。

   在分析了諸色聚裏的八種基本色法之後,你應該進而分析個別色聚裏的其余色法,例如:命根色、性根色及心所依處色,直至分析了一切種類色聚裏的所有色法。之後,你即可進而轉修名業處,也就是分析名法。

  如何分析名法

  首先要簡略地解釋《阿毗達摩論Abhidhamma》的基本原則。若要了解名業處,必須先知道這些原則。

  在《阿毗達摩論》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種,例如:觸(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manasikara)等。

  心總共有八十九種,可以根據它們是善、不善或無記(非善非不善)而分類;也可以根據它們存在的界而分類: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無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間(lokuttara)。

  簡單地說,有兩種心:

  一、心路過程心(cittavithi-citta);

  二、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發生于結生 、有分或死亡的時候。

   心路過程有六種: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分別取色塵、…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