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对敬爱的人散播慈爱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依靠白遍所达到的第四禅特别适合此项目的。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行慈心观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瞋、痴与其它烦恼。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因此,在第四禅禅定力的协助之下,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相同性别、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将发现,第四禅禅定所产生的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见你选择作为慈心观目标的那个人。于是,采取那个人坐姿或立姿(选取你最喜欢的那种姿势)的影像,尝试选择你最喜欢而且使你觉得最快乐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面前的那个人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四、愿此善人健康快乐(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人免除危难」,然后采取那个人免除危难的影像作为目标,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愿此善人免除危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于目标时,试看能否辨识到禅支。如果能,持续修行直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接着,采取其它三种方式的每一种来培育慈爱,直到用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之后,你也应以其它三种方式修习慈爱直至证得第三禅。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后,尝试再对另一位敬爱的同性者以同样的方法修行。如此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对其中任何一位都能达到第三禅。然后,你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其他三种人修习慈爱,即:非常亲爱的人、中立无爱憎的人及敌人。你应该修到你对自己、亲爱的人、中立无爱憎的人及敌人的慈爱是平等的。这即是说你已经破除了对不同人之间的界限。只有在能够辨到这一点之后,你才能够进而取一切众生作为修习慈爱的对象。就与修习三十二身分时差不多一样,你应该逐渐地扩大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的范围,直至无边世界,以及如此修习直到证入第三禅。此时,你的慈爱被称为无量慈心。
除了至此已讨论的止禅业处,你也可以修习其它止禅业处。在获得强而有力的定力之后,你将能够知见究竟名色法,进而修习观禅。那是真正趣向至乐涅槃之道。今晚我应该讲到这里为止。
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
附录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
什么利益(三)
今天,我要解说如何从四界分别观及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开始修行观禅。禅修者有两条修行观禅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禅。第二条路径是以四界分别观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禅。然而,无论依循那一条路径,在开始修行观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须修行四界分别观。
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
若要修行四界分别观,首先你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或性质。:
一、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二、水界:流动、黏结。
三、火界:热、冷。
四、风界:支持、推动。
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辨识的特相则留待于后。通常教导的先后顺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黏结、流动。辨识每一种特相时,应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到它,然后尝试在全身各部位辨识它。
如果你已经修安般念到达第四禅,你应该在每次开始禅坐时都再次证入安般第四禅。当第四禅的禅相非常明亮时,你就从禅那出来,然后观察身体的四界。例如在开始辨识「推动」时,你可以经由触觉来注意呼吸时头部中央(内部的中心点)所感受到的推动。能够辨识推动之后,应当专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认识它。然后,你应转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个身体部位,辨识那里的推动。如此,渐渐地,你将能先辨识头部的推动、然后颈部、躯体、手臂、腿乃至脚。必须如此一再地重复许多次,直到无论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那个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觉到推动。
你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辨识其它的特相。那即是在辨识每一种特相时,你都从身体的某一个部份开始,然后在它变得清晰时,再观察其它部份,直至能够在全身观察到那特相。
能够在全身从头到脚很清楚地辨识到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你应继续以如此的顺序一再地辨识它们。尝试以这样的顺序从头到脚逐一地辨识每一种特相,直到你能辨识得非常快速,一分钟内至少三转(辨识十二种特相一遍为一转)。
现在你已熟练于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而且这些特相变得很清晰。你应同时辨识前六种特相为地界;然后同时辨识接着的两种特相为水界;接着的两种特相为火界;最后的两种特相为风界。继续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以便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不断重复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在这阶段,有一个实用的好方法:同时遍视全身,并继续辨识全身的四界。为了保持心专注与平静,你不应像前面那样将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而应同时遍视全身。通常最佳的方法是,好像你正从两肩后面向前遍视全身;或好像从头顶上向下遍视全身。但这可能会使某些禅修者感到紧绷及导致诸界失去平衡。
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继续辨识此透明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闪耀与放射光芒。当你能持续地专注于此光里的四界至少半小时,即已达到近行定。利用此光来寻找透明体内的小空间,藉此以辨识透明体中的空界。你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这些微粒称为色聚(rupa-kalapa)。达到此阶段时,你可以借着分析这些色聚而进一步培育见清净(ditthi-visuddhi)。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两种,即明净(透明)色聚与非明净(不透明)色聚。含有净色(pasada-rupa)(五净色中的任何一种)的色聚才是明净,其它的色聚都是非明净。
首先应当辨识个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你会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这时候,你还没有能力分析这些色聚,因为你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santati-ghana)、组合密集(samuha-ghana)与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还停留在概念(pabbatti施设法;假想法)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paramatth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的境界。
由于还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所以还有小粒或小块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进一步地分析各种界(dhatu),反而以观照这些色聚的生灭来修行观禅,那么,你只是尝试对着概念修行观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分析四界,直到你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如此做乃是为了见到究竟法。
你应该逐一地辨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里诸色聚的四界。应当如此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色(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营养素)。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地、水、火、风)之后,你也应辨识那些色聚中的颜色、香、味与食素。
在分析了诸色聚里的八种基本色法之后,你应该进而分析个别色聚里的其余色法,例如:命根色、性根色及心所依处色,直至分析了一切种类色聚里的所有色法。之后,你即可进而转修名业处,也就是分析名法。
如何分析名法
首先要简略地解释《阿毗达摩论Abhidhamma》的基本原则。若要了解名业处,必须先知道这些原则。
在《阿毗达摩论》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种,例如:触(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manasikara)等。
心总共有八十九种,可以根据它们是善、不善或无记(非善非不善)而分类;也可以根据它们存在的界而分类: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无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间(lokuttara)。
简单地说,有两种心:
一、心路过程心(cittavithi-citta);
二、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发生于结生 、有分或死亡的时候。
心路过程有六种: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分别取色尘、…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