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为对象。前五种心路过程合称为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第六种心路过程称为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每一种心路过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心,这些心依照心法法则(cittaniyama)而以适当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识名法,你必须依循此心法法则的次第去照见它们。
如何辨识禅那心路过程
如果你已能用安般念或其它法门达到禅那,那么,辨识名法最佳的起点是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
这么做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在培育禅那时,你已经观察过五禅支,因此对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所方面已经有一些经验。第二个理由是,在禅那中,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连续生起许多次,因此非常显著而且容易辨识。对照之下,这与平常的欲界心路过程(kamavacara-vithi)差别悬殊。在欲界心路过程中,速行心(javana)只生起七次,接着又有另一个心路过程生起。
因此,如果你已经达到禅那,如:安般禅那,而且想辨识名法,你应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应同时辨识有分(即意门)与安般似相。当安般似相在有分中出现时,你可以根据禅支的个别特相来辨识五禅支。继续修行,直到你能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javana-citta)中同时辨识所有五个禅支。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二、伺(vicara):使心维持在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而引生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辨识这五种名法之后,你应辨识在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剎那里其它的每一种名法,从识(vibbana)、触(phassa)或受(vedana)其中的一种开始辨识。你应先辨识这三种之中最显著的那一种,接着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剎那中都辨识它。然后你应辨识其余的每一种名法,一次加上一种。于是,刚开始时你能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剎那中见到一种名法、接着能见到两种、接着三种等等。最后,你能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剎那中见到所有三十四种名法。
能在初禅速行心剎那中辨识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你应辨识在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里其它每一种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初禅的意门心路过程由一连串不同功能的六种心组成。第一种心有十二个名法,其余五种心各有三十四个名法。
一、 第一种是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十二个名法(此心及与此心相应的十一个心所)。
二、 第二种是遍作心(parikamma);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此心及与此心相应的三十三个心所;以下同理类推)。
三、 第三种是近行心(upacara);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
四、 第四种是随顺心(anuloma);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
五、 第五种是种姓心(gotrabhu);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
六、 第六种的相续不断一连串的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你能辨识到包括此心在内的三十四个名法。
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每一种心识剎那中生起的所有名法之后,你应辨识所有名法的共同特相,即:倾向对象并黏着于对象。然后将初禅中所有三十四种名法辨识为名(nama)。
之后,你应以同样的方法分析所有六门心路过程里的名法。至此,你已经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但这是不够的。你必须也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而且必须把所观照的范围逐渐地扩大至整个宇宙。当你能够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你就能够暂时断除身见,因为在当时你不会看到男人、女人、儿子、女儿、狗、猫等等,而只是看到名色法。
如何辨识缘起
现在你已经证得了第一种观智,即名色分别智。在证得此智之后,你可以进而修习缘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于令你获得此生的因是在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所以你必须能够照见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
禅修者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培育辨识缘起法的能力。详细解说这么多种方法将耗费相当的时间,因此,我只解说最常用来教导禅修者辨识缘起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khandha)。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之后,你必须辨识在这三世当中因与果的关系。一旦能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以及透视五蕴之中那个是因,那个是果之后,你就能继续学习佛经与注释中教导的其它种辨识缘起的方法。
你应该渐次地往过去观察自己的名色法: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直至在入胎时,然后再观到前一世临死时。在看到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行与业之后,你能够很轻易地看到围绕着那行与业的无明、爱与取。在看到这五个导致你今世投生为人的五个过去因之后,你必须分析它们与今世的果报名法与业生色的因果关系。
实例
为了能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将举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禅修者能辨识到那些现象。当某位女禅修者专注并追查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时,她见到一个女人以水果供养比丘的业。然后,从辨识四界开始,她再追查供养水果给比丘时的名色法。她发现那个女人是一个非常贫穷而且未受教育的乡下人,因为想到自己困苦的处境,所以供养比丘并发愿来世生为城市里受教育的女人。
在这个例子中,无明(avijja)是错知「城市里受教育的女人」为实体;爱(tanha)是渴望生为城市里受教育的女人;取(upadana)是执着城市里受教育女人的生活;行(savkhara)是供养水果给比丘的善良意志(kusala-cetana善思);业有乃是那个行的业力。
在今世,那个女人投生为缅甸大都市里受教育的女人。她能以正见直接透视:前世供养水果的业力如何造成今世的果报(异熟)五蕴。
能够如此辨识因果的能力称为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辨识因果的智慧)。
当你能如此辨识前一世,并观察到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有这五因,以及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之后,必须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到以前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你所能地辨识过去多世。
如何辨识未来
借着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之后,你也能以同样的方法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你将看到还会变化的未来,乃是过去与现在因的果报,现在的因也包括你正在进行的禅修。要辨识未来,首先应辨识现在的名色法。然后向未来观察,直到今世临死的时刻。那时,你将见到业、业相或趣相由于今世或过去世所造某种业的力量而生起。然后,你将能辨识到来世投生时的名色法。
辨识未来世时,如果是投生于梵天界,则只有三门:眼门、耳门与意门。如果是投生于欲界天或人道,则有六门。
继续如此追查,一直辨识到最后无明灭尽无余的时候,这发生于证悟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之时。你必须继续追查到五蕴灭尽无余的时候,这发生于阿罗汉的生命结束时,即般涅槃之时。因此,无论未来还有多少世,你都必须辨识下去,一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以及般涅槃之时。那时,你就能辨识到因为无明灭所以色法灭等等。于是你能辨识到现象(dhamma法)的息灭。
这种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以及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我称它为第五法。这是舍利弗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修成第五法之后,你可以学习所谓的第一法来辨识缘起,这是佛陀所教导的方法。佛陀在许多经中教导此法,如:《因缘品相应Nidana Vagga Samyutta》以及《长部‧大因缘经 Mahanidana Sutta, Digha Nikaya》。
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第一法乃是以顺行的次第经历三世。开始于过去世的因:无明、行,它们造成现在世的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然后现在世的因:爱、取、业有,造成未来世的果:生与老死等所有痛苦。
在证得称为「缘摄受智」的第二种观智之后,你就能够暂时断除断见、常见、无因见、无作见等邪见。在知见从过去至未来的名色流之后,你已暂时断除了断见。在知见一切名色法一旦生起立即坏灭之后,你已暂时断除了常见。在知见一切名色法都各有导致它们生起的诸因之后,你已暂时断除了无因见。在知见诸因能够导致它们的果报生起之后,你已暂时断除了无作见。如此,这种智慧不但能够去除我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的疑惑,也能够断除各种不同的邪见。
观禅
在分析了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后,你可以进而修习观禅,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但在还未分析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前,你是不能够修习观禅的。为什么呢?因为究竟名色法与缘起支是观禅的目标。若你在还不能够辨识它们之前就修观禅,那就不是真正的观禅。如果你真的关心他人与自己的幸福,你就应该认真地考虑这一点。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这是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或十八组:十八界。或另一种十二组:十二缘起支。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三相。这是真正的观禅的开始阶段。
你必须观照内、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以便确定没有任何行法或名色法是常、乐及我的。不然的话你怎么能够肯定在外并没有一个恒常的上帝,以及在内并没有一个恒常的灵魂?
如果你进修下一个称为「生灭智」的阶段,你就能够观照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剎那现在」或「剎那当下」。当时你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你也能够以「后生心路过程」观照「前生心路过程」为无常、苦、无我。
从「坏灭智」开始,你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它们的坏灭。如此修习之下,当你的观智成熟时,你就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你应该观照内、外、过去、现在与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之下,你就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而你也就会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在对有为的行法感到厌离之后,你的心自然会寻求唯一的无为法,即涅槃。如果你有足够在过去生所累积的波罗蜜,而在今生又足够精进地修习观禅,当你的观智成熟时,你就能够证得取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很愿意和你们详细地讨论如何修习观禅。但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无论如何,我建议你们亲自去修习,以观智直接地体验它。这是真正趣向不死涅槃之道。这是佛教能够带给人类最殊胜的利益。
今晚我就讲到这里为止。
愿一切众生早日证悟涅槃。
《菩提资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