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選章▪P5

  ..續本文上一頁坐」。

  當你只觀注一樣目標例如端坐,你也許會緩怠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你應加合其他目標,例如接觸,而應觀注「坐、觸」。更佳的是,當你端坐時,腹部的升沈是十分容易感覺到的。觀注腹部的起伏而觀注「上、下」。這等于是觀照腹部的身軀動作。任何的身軀動作都應如此觀注,所謂:「無論身軀處于那一個姿態時,他都念念分明。」

  這教法指示我們應觀注每一個身軀的動作,那是:四肢的動作、眼睛的關閉與睜開、腹部的動作等等,而且我們也應如實所觀。我們教導弟子們在開始時先觀注腹部的升沈,因爲它是較簡易的。那些依所教導如是觀注而獲智慧的已有數十萬人。

  當你躺臥下來,你應觀注每一個與身軀有所關連的動作。當你這樣躺下時,你可會獲得出世間智。阿難陀尊者就是這樣成爲阿羅漢。

  一天,那是佛陀的般涅槃的叁個月又四天後,阿難陀尊者于黃昏後便走禅,企試證成阿羅漢。據說他是在修Cankama Walk 步行(那是:走來,走去),他觀注著右步、左步、舉足、推前和放下,正如我們以上所說的方式。整個晚上他步行修禅至近黎明,但仍未能證獲所期望的阿羅漢果,阿難陀尊者想:「我已盡力做了,我不認爲應更加發奮。爲什麼我還

  未能獲得智慧?世尊曾以這話鼓勵我:『阿難陀,你有足夠的波羅蜜,努力的修行,不久將成爲阿羅漢。』這些確定是實話。但我已步行了整晚,這該是我精進過度而使精力消耗,導致定力減弱,因此沒有進步。爲了平衡精進與定力,我將躺下而繼續用功。」他便走進臥室,坐在床上,然後躺下。當他躺下,他一段段地向智慧與出世間智的聖道進展,終于成爲阿羅漢。那就是我們所謂的--當躺下時,觀注每一個過程,而證獲阿羅漢果。當機緣合適,觀注每一個過程,而證獲阿羅漢果。當機緣合適,很快的能證得聖果。重要的是觀注著每一個身軀的動作。

  以上我所談的第二個身念處已很足夠了。當如是觀注,你將親自看到和明白色法的現升和消失。那就是句中所謂:「他跟從觀照身軀各法的生起、或沈滅、或生起或沈滅。」

  當你觀注「行走」,「行走」是色法,是無情識的;觀注是心法,是有情識的,就這樣的你分辨心法與色法。當你觀注腹部升起,升起是色法,而觀心是心法,就這樣的你分辨色法與心法。再者,緣行走之意念而有行走的身軀動作,緣站立之意念而有站立的身軀動作等等。你分辨這一切和明白事法以及你的波羅蜜(宿世所積的功德)。當你明白這一切,你便了悟這一切都只是刹那間的生起與沈滅而無其他的東西。你會變得對它們無執取,沒有「我」的癡見。你將不再認爲一切是永恒、快樂或美好的,而明白一切事物是無常、苦空和無我的。這有如經書裏所說的:「比丘遵守脫俗與獨立」。當「無常」等智圓滿時,你將證悟涅槃和證獲阿羅漢道果,而成爲阿羅果。一旦爲阿羅漢,般涅槃後則離一切的苦。你至少應證獲須陀洹。成須陀洹後將不會重生在惡道裏。所以,我們應奮力以至少證獲須陀洹。

  * 四明覺(Sampajannas)

  現在我們談到修習四明覺:(一)益外明覺,(二)合適明覺,(叁)方法明覺,

  (四)無癡明覺。

  當你要做某些事或說某些話,你應考慮它是否有益于他人,因此只做或說那些有益的。這樣的考慮就是益外明覺。即使是有益的,你也應再考慮它是否適合,並只做或說那些適合的,這是合適明覺。這兩種明覺如應用在世俗上的事也會有利的。

  當修禅時,你也許會想行走或端坐,經過考慮了有益和適合之後才作決定。當然,當你正認真觀照時,你不必考慮到這些事,你只是繼續觀注。

  第叁是方法明覺。這對于修禅者而言只是無間斷地觀注那連續生起的色法和心法。當你繼續「方法明覺」地觀禅,你的定力會變得更強而你會親自觀到一切都在不斷生起和沈滅。

  你非常清楚地明白心色法是多麼的無常、多麼的痛苦、多麼的無我主宰。這明白心色法就是「無癡明覺」。Asammmoha-沒有癡見;Sampajanna-明白或明覺。

  這樣的觀禅和明白心色法是有解釋于這些話中:「在前進和後退的動作時他都念念分明。這告訴我們要觀注和知道在前進或後退時的每一步。」這是如先前所解說過的觀注右步、左步、舉足、推前、放下等等。這樣觀注所應受觀注的就是「方法明覺」。當你繼續觀注,你的定力變得非常的強,而且能分辨色法和心法。你知道走動是色而觀注它是心。你也許不會說巴利文的rupa(色)和nama(心),但如果你會分辨「什麼是被觀注的」和「什麼觀照著的」,那就夠了。再者你明白行走的意念是導致行走、走動導致觀注著行走。就

  這樣的你在辨別因與果。再者,行走的意念,走動和它的觀注--全部迅速消失。你明白得非常清楚它們是多麼的無常。這明白物的實相是「無癡明覺」。

  當向前或往後看,他念念分明。每當你望或看時,你應觀注「望」、「看」。這是方法明覺。當你觀注著,你發覺到望、看、觀注都迅速地消失。這明白它們的無常目然現象等等是「無癡明覺」。常人以爲他們所看見的事物是長久的,對于「看」,也以爲一樣。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覺。當你的定力強時,你清楚地體會到,所看到的東西,觀看與觀注都閃電

  似地迅速消失。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已顯示一分鍾內有叁十個影片被影映在銀幕上。交流電在一秒鍾內循環五十周。但這些快速的變化是常人眼睛所看不到的。一個修禅者達致「沈滅智」境界時十分清楚地體會到所看到的,看與觀注迅速地消失。波羅蜜更大,你更能體會到它們迅速地消失。你十分清楚地明白一切是多麼地無常,多麼地缺乏快樂、或保障,一切只是心和色的法相,沒有一個我或主宰。這是「無癡明覺」。

  在彎曲或伸直時,他念念分明。彎曲或伸直手和腳;你應觀注「彎曲」、「伸直」。當這樣觀注時你應很緩慢地彎曲或伸直。當你這樣地觀禅你會發現到所有的彎曲和伸直的動作迅速地消失。你清楚地明白彎曲、伸直和那觀注是多麼地無常、痛苦、無我。這是「無癡明覺」。

  相同的,當用袈裟和持缽時,應觀注著每個動作的過程;當吃和喝時,應觀注著吃和喝的動作;當上廁所時,你亦應觀注;當入睡、睡醒、談吐等等,你觀注著。這些觀注和明白無常的動作等等,就是「方法明覺」和「無癡明覺」。

  * 四大元素 *

  當你依所解說過的方法繼續修禅,你或許會體驗到硬或堅固的感覺,這是「地元素」或「固體」Pathavidhatu。當熱、溫暖或寒冷顯現,這是「火元素」或「[溫度」Tejodhatu。

  當緊張、生硬、推前或動作顯現,你知道這是「風元素」或「動作」Vayodhatu。當流動性的或液質顯見,這是「水元素」或「黏合」Apodhatu。因此,你清楚地理解到這色身只是這些元素所結合而成,其內並沒有一個我或主宰的存在。再者,當這四大元素非常迅速地生起和沈滅,你便明白它們是無常、痛苦和無我的。當你知道這些事物的實相,當智慧成

  熟時,你便可依聖道證悟涅槃,而成爲一位入流須陀洹等等。

  善妙!善妙!善妙!

  * 受念處 *

  

  昨天,我們傳授了四念處的第一段,今天,我們將繼續第二段,那是有關受念處。世尊曾說:「一位比丘當感覺到樂受時,他是知覺到『我感覺到快樂』、或當他感覺到苦受

  時.....或當他感覺到非苦非樂的感受時,他是知覺到『我感覺到舍受』」。

  當觀注腹部的起伏時。如果感覺到身軀疲勞或疼痛時,你應專注于這些感覺和觀注「感覺疲勞」、「感覺疼痛」。如果當你這樣觀注時,感受隨著消失,你則可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覺得苦受有增無減時,那麼你應盡你所能忍受它。緬甸俗語說:「忍耐導致涅槃」。這俗語是當你觀注強列的痛感時所該牢記的佳句。如果你忍痛而繼續的觀注,通常疼痛會消失。如果它這樣地消失了,你則繼續觀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將會有更大的進步。如果疼痛繼續而且是幾乎難忍,那你可改換你的姿勢。但當你改換時,應把動作緩慢而

  非常細心地觀注每一個動作。這是修禅者如何觀注身軀上的苦受。當你觀注時,不愉快的念頭也可能會顯現在你的心頭。你可能會感到難受或生意。那麼你應觀注「難受」、「生意」。隨著你的觀注,它們將會很快地消失。那麼就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身軀上的現起某一個愉快的感受,你則觀注「愉快、愉快」。如果快樂或喜悅現起于心,你應觀注「快樂」、「喜悅」。當你獲得Udayabbaya-ana「生起與沈滅智」時,這些快樂的心境則是陣陣湧潮而來。你也將會體驗到大喜或愉快。這一切你也將須觀注「愉快、愉快」。

  舍受(upekkha),是非苦非樂的,它時常發生于心或身,但這感受是不易識別的。只是當定力特別強以及苦受消失而樂受未生起時,這非苦非樂的舍受才會更明顯。這時,他也應觀注這舍受。當「生起于沈滅智」啓發得好和獲得「沈滅智」時,舍受便顯得清楚,尤其是當「行拾智」達成時,在這情況,你則應觀注這舍受。

  當定力很強時,你觀注「疲勞」、「熱」、「疼痛」,你將會發現到這些感受碎成一片片。對于常人,疲勞、熱和疼痛似乎是持久的,但對于一個修禅者它們就如碎片,而不會造成很多的疼痛,而感到安然自在。如果他繼續禅觀,就是很強烈的疼痛亦能排除。所以說:「他堅持的觀照著感受中一切的生起或沈滅,或生起和沈滅。」

  當這樣觀照感受的生起和沈滅,一個人可達致聖道果而成爲一位入流須陀洹。這就是受念處,以觀照感受而建立正念。

  * 心念處 *

  關心于心念處,所謂:「比丘知覺貪欲的心爲貪欲的心,無貪欲的心爲無貪欲的心等等。相同的對于其他另十六種心識。」

  那麼,當你觀注腹部的起伏時,貪…

《四念處選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毗婆舍那禅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