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基礎▪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作用。根據注疏,它的特性爲攀著相(abhiniropana-lakkhana )。這是正思惟。接著是了悟到所注意的目標只是移動、非認知、看、認知、生滅、無常等。這是正見。正思惟與正見構成正道中之慧學。構成戒學的叁項爲:正語、正業、正命。這在你受了戒,但尚未修習內觀時就已清淨具足的。但是對觀照的目標仍然可能會妄語、惡行和邪命。因此每當你觀照,你也在完美正道的戒學。

  

   在每一個覺察中,都包含八正道。它們形成內觀道,一但執取被祛除即可顯見。你須逐漸准備此道直到達到「行舍智」。當此觀智成熟、強壯時,時機一到即可達到聖道。它是這樣的:當「行舍智」成熟、強壯時,你的觀照變得更敏銳與快速。在如此快速的覺察中,突然間,你進入安甯的境界,即是涅槃。它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你預先並不知覺,你也不可能在它顯現時加以審查,只有在它發生後你才知道到達涅槃。你會審查是因爲你具有特別的智慧,這是「省察智」。于是能加以審查發生什麼事。這是你通過聖道證悟涅槃的過程。

  

   因此,你如要證悟涅槃,重要的是努力修習脫離執取。對于常人,執取隨處而生:在看、聽、觸、注意。他們執著事物爲永恒、快樂、好的、靈魂、自我、人。我們要努力修習以完全脫離這些執取。我們要努力修習以完全脫離這些執取。努力觀照一切的生起,一切所見的、聽到的、觸到的、想到的。如你繼續如此修習,執取消失而聖道生起,導致涅槃。這就是其過程。

  

  --------------------------------------------------------------------------------

  

  十九、總 結

  

  .如何培育內觀?

  以觀照五取蘊來培育內觀。

  

  .我們爲何、何時觀照五蘊?

  每當五蘊生起時,我觀照它們,以便不會執取于它們。我們無法觀照名與色,執

   取便生起。

  我們執著于它們,以爲它們是永恒的、好的和自我。

  

  .如果我們在名色生起時加以觀照,就不會執取。

  

  .清楚觀照一切皆爲無常、苦,只是過程。

  

  .一旦執取消失,聖道生起,導致涅槃。

  

  這些是內觀的要素。

  

  鼓 勵 的 話

  

  --------------------------------------------------------------------------------

  

  二十、年青的織工

  

  現在講一些鼓勵的話。

  

   當佛陀傳授佛法時,他的聽衆谛聽並觀照而獲得覺悟,很多人在聽法之後覺悟。根據注疏:「一次的開示後甚至有八萬四千人覺悟。」讀了這些,有人可能會說:「獲得覺悟看起來非常容易,但我們在此非常勤奮修習卻毫無所獲,爲什麼有此差別?」

  

   在此,你應記住注疏只給予當時的情況,並沒有深入說明聽者的德行。說法者爲佛陀,他的聽衆是有高修爲的人。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

  

   有一次佛陀阿羅毗(Alari),現今的Allahabad開示,講題是念死。他吩咐聽衆記住「我的生命非持久,我一定會死亡,我的生命以死作結。死亡爲無法避免。我的生命無法確定,死是肯定的。」然後他回舍衛城去。

  

   在阿羅毗的其中一位聽衆爲十六歲女孩,一個織工。自此,她培養念死的正念。叁年後,佛陀再次到阿羅毗。當佛陀坐在聽衆當中,他看到女孩向他走來。他問:「年青女子,你從哪裏來?」女子回答:「尊者,我不知道。」「你要到哪裏去?」他再問「尊者,我不知道。」她回答。「你不知道嗎?」「我知道,尊者。」「你知道嗎?」「我不知道,尊者。」

  

   人們很輕視她,他們認爲她對佛陀不敬。佛陀因此叫女子解釋她的回答。她說:「尊者,佛陀是不會閑談的,故當你問我從哪裏來,我立刻知道你的問話有特別的含意,你是問我前世是哪裏,這我不知道,所以回答『不知』。當你問我將去哪裏,你是指我來世將投生哪裏,這我也不知道故回答『不知』。然後您問我難道不知道會死,我知道會死,故回答『知道』,你再問我是否知道我何時將死,這我不知道,故回答『不知』。」佛陀對她的回答說:「善哉。」

  

   因此,從第叁個問題,可肯定我們將會死。何時將死則不肯定。讓我們自問第二個問題,哪一類較多,善行或惡行?如多善行,你將去哪裏?這相當難回答,不是嗎?但有方法使這問題不難答。想想看你的身體、語言和心意所爲,哪一類較多,善行或惡行?如多善行,你將到善界;如多惡行,你將到惡界。因此你應盡力行善。最好的法門爲修習內觀,那你將永遠脫離惡道。你須嘗試最起碼達到預流果位。這樣足夠嗎?如你可達到那階段,我將感高興。但根據佛陀,你應努力直到證得阿羅漢果位。

  

  現在再回頭談年青的織工,她在佛陀的開示後成爲預流聖者,明顯的,她獲得覺悟是由于她在叁年內已培育了念死的正念。從此,我們可推斷很多人如她一樣。

  

   當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每天都集會說法。舍衛城的人民在傍晚時穿著清潔的衣服並帶花和香來聽聞佛法。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也是如此。因此聽聞佛法後,他們一樣習禅和守戒。即使今日,人們聽禅師講經後也開始修習。當時是佛陀開示,人們怎能不修習呢?就是這些曾聽過他開示而修習過的人,在聽佛陀開示後,獲得覺悟。

  

   還有,那些聽開示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衆、各階層的人,這些有機會聽聞佛陀開示的人應是有很高修爲的男衆、女衆。而佛陀以適合聽者的根性來開示,這點很重要。

  

  --------------------------------------------------------------------------------

  

  二一、適合根性的修法

  

  曾有一位叫周利盤陀迦的,他在四個月裏都無法背誦一句有四十四個音節的偈。他的哥哥摩诃盤陀迦感到不耐煩並叫他回去。佛陀叫他來,給他一塊布,吩咐他拿著那一塊布並重複念著「祛除汙穢,祛除汙穢。」那比丘遵循佛陀的教導,了悟到身體內的名與色的特性並成爲阿羅漢。他最多只花兩、叁個小時。他如此容易獲得覺悟是因爲他被授予一個適合他的根性的禅修業處。

  

   舍利弗尊者的一個弟子修習不淨觀四個月卻無所獲,因此舍利弗尊者帶他去見佛陀。佛陀以神通力顯現一朵金蓮花給那比丘。那比丘的前五百世一直都是金匠。他喜歡漂亮的東西,不喜歡不淨的事物。當他見到金蓮花,他著迷並在見到它時培育禅那。當佛陀使蓮花雕謝,他了悟到事物的無常、苦、無我。佛陀就教他一首偈,聽完之後,他成爲阿羅漢。

  

   闡陀長老無法覺悟,因此他向阿難尊者請示。阿難尊者告訴闡陀:「你是可以得到覺悟的人。」闡陀充滿喜悅,他隨著阿難尊者的教導,不久就覺悟。

  

   現今一些禅師不知如何教導,以迎合行者的根性,他們所說的話不適合行者。結果,有希望的行者氣餒的回家。但一些禅師懂得如何教導,信徒本想只在禅修中心住幾天,卻受鼓勵繼續住在中心直到獲得覺悟。教導適合聽者的根性是重要的。難怪上千的人們在佛陀的開示後覺悟。

  

   在我們的聽衆之中可能有一、二個人已獲得完美德行,如那些在佛陀住世時期的人們,還有那些會在幾天或幾月的修習之後成熟的人,這些人可能在聽佛法時覺悟。如你無法現在覺悟,你繼續努力,不久即可成就。那些不曾修習過的人現在可以學到正確法門。如你在適合的時間修習,你將會覺悟,你繼續努力,不久即可到達。那些不曾修習過的人現在可以學到正確法門。如你在適合的時間修習,你將會覺悟。無論你覺悟或善行,你將在死後出生在六天界。在那裏,你將會遇到從佛陀住世時就在那裏,並已獲聖道的天人。你將會遇到結孤獨、毗舍佉等。你可問他們從佛陀所學的和他們的修習。, 和天界善人討論佛法是非常愉快的事。但如你不要投生天界只要投生人界,你將可投生于此。

  

   有一次,大約25或30年前,一個華籍施主邀請一些比丘到他在毛淡棉(Moulmein)的住家進食,用完餐後,主持的比丘就祝福他說:「因供僧的善行,這施主可投生于天界,在那裏生活充滿快樂擁有巨大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比丘接著問那華人:「施主,你不喜歡投生天界嗎?」「不喜歡。」華人施主回答,「我不要投生天界。」比丘感到驚訝地問:「爲什麼?」「我不要在其他地方,我只要在我的家,我自己的地方。」比丘說:「好的,那麼你將投生在你的家,你自己的地方。」比丘是對的,他的因果引領他投生他所要去的地方。

  

   「比丘,有戒行的人,所願望的是可證悟的,這是因爲他的清淨。」(《增支部》)

  

   此刻,你們有清淨的戒,當大部份在仰光的人們在新年慶祝享樂,而你們在此行善,遠離作樂。你們其中有一些穿著袈裟習禅,有些守著八戒習禅,所以你們的善行是清淨的。如你們要投生天界,你將可投生那裏;如你要投生人界,你將會獲得。

  

   關于此點,有些事與我們有關的。現今歐洲的國家和美國很繁榮,我們怕那些行善的緬甸人傾心那些國家並將投生那裏。我想已是這樣。有些人問:「雖然佛教徒行善,爲何佛教國家不繁榮?」他們似乎這樣想:「當一個緬甸人死後,他只投生緬甸。」並非如此。一個行善的人可在任何地方投生。一個緬甸人可如他的願投生…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