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历喜悦、宁静、亮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无常、苦、无我。你只要继续如所说的方法修习,这些特性会清楚的显现。
--------------------------------------------------------------------------------
十六、最终的安宁
由你自己确知事物,勿相信他人所告诉你的!如初学者中还未有这种自得的智慧,继续努力,别人能,你也能。不会花很长时间,智慧会在你修习时出现。只有当你肯定一切为无常、苦、无我,才不再执着于觉知对象为永恒的、快乐的、美的、好的,也不执着它们为个人、灵魂、我。一切执取将祛除。还有什么呢?一切烦恼将为圣道所平息而证悟涅槃。
「无执取者不渴望事物,无渴望事物者将获得安宁。」(《中部》)
每当你禅修,你不会受到观照对象的困扰,因此没有执取生起。对所见、嗅、吃、触或所注意的无执取。它们一个接一个生起与消灭。它们显出为无常、无物可执着。它们以生灭压制我们。它们都是苦的,没有快乐、好的、或美的可执取。它们生灭为其自然性质,因此没有个人、灵魂或「我」活着且永恒而可执取。你清楚知悉这些,因此,执着被祛除。然后通过正道的修习而证悟涅槃。我们将在十二缘起和五蕴讲述这些。
「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如此是全部苦蕴灭。」(《相应部》第二册第2页)
人若观照出现于六根门的精神与物质目标,知悉它们的内在自然性质为无常、苦、无我,就不会对它们有所喜悦或执着。因他不执着,故不会对它们有享受之心。他不再想去享受它们,故无业力「有」的生起;无业力即无新的生,无新的生即无老死、悲等。这是一个人通过内观之道观照所了悟的短暂涅槃。以后我们将讲述经由修行圣道而证得的了悟。
在曾引述的《具戒经》中,舍利弗尊者讲述:如一个受持具足戒律的比丘,观照五取蕴为无常、苦、无我,他可成为预流圣者;如预流圣者观照,他可证得一来圣者;如一来圣者观照,可证得不还圣者;如不还圣者观照,他可证得阿罗汉。在此证得预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四圣果意即通过四圣谛证悟涅槃。
--------------------------------------------------------------------------------
十七、进 步
要获得圣道一个人由内观之道开始。内观之道始于「名色分别智」,接着达到「缘摄受智」。继续修习一个人将获得「审察遍知智」,在此阶段行者审察它们,有学识的人常花长时间这样做。如你不要审察,就继续观照。你的注意力变得轻快。你清楚的看到所观照对象的生灭,你已达到「生灭随观智」。
在这阶段,观照变得容易,生起光明、喜悦、轻安。生起意想不到的经验,一个人感到非常喜悦和快乐。开始禅修时,行者不让心到处飘荡有很大的困难。但心已习于飘荡,大部分时间使他无法观照。没有一件事是如意,有些需很困难的挣扎。但对老师的强大信念,好的意念和决心,使行者通过这些困难。他现在达到「生灭随观智」这阶段,一切都很顺利,毫不费力顺畅地观照,观照令人愉快而生起光明。他充满喜悦并起鸡皮疙瘩,身心轻安非常舒服。观照对象好象自动的跌入个人的正念,正念也好似自动集中在对象。一切都被观照着,不会疏失或忘记观照。每次观照时注意力都非常清楚。如注意某件事物,并思惟它,这是轻而易举的。如观照以前听过的无常、苦、无我,它们变得了了分明。因此你会想弘法。你以为你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弘法者。但如果你没受教育,你将是一个很差的弘法者。但你一心想要弘法,甚至可能变得爱讲话。这就是「理想的涅槃」,为行者体验的,但它不是真的圣者涅槃。我们可称之为「仿造涅槃」。
「明白的人证得不死的境界。」
禅修有如爬山。你从山脚下爬起,不久你感到疲倦。你问下山者,他们会以鼓励的语气告诉你:「已更靠近。」虽疲倦,你继续爬,不久你达到一处有树荫的地方休息,凉风吹来,你的疲倦消失了,周遭的美景吸引你。你恢复精神往上爬。「生灭随观智」为你休息的地方,以便你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内观智慧。
那些尚未达到此智慧的行者可能会感失望,好多天过去了而尚未达到观智。他们常感气馁,一些离开禅修中心而认为习禅毫无益处。他们还未发现「行者的涅槃」。因此,我们禅师须鼓励到中心来的初学者,希望他们最少达到此智慧。我们要他们努力习禅以达到它。很多在我们的劝导下获得成果。他们不再需要进一步的鼓励,他们现在充满信念,决心努力修习直到最终目标。
「行者的涅槃」时常被称为Amanusi rati,即非凡人的喜悦或超人的享乐。人从教育、财富、家庭生活获得各种的快乐,而「行者的涅槃」,超越这些快乐。一位行者曾告诉我,他曾经放纵于各种世间的快乐,但没有一样可和他从习禅所获得的快乐相比。他无法形容它多么令人快乐。
但就只有这样吗?不是,你需继续努力修习。你继续的观照,那么,当你有了进步,形状不再明显而你发觉它们一次又一次的消失。当你观照任何生起的事物时,它们就消失。你观照看,它迅速消失。你观照听,它消失。弯曲、伸出,它再次迅速消失。不只生起的对象,注意力也一起消失,两者俱灭连续如此。这是「生灭随观智」。
每次你观照,它们迅速消失。长久观照到此现象,让你感到害怕。这是「畏怖现起智」。接着你找出这不停消失的事物的缺陷,这是「过患随观智」。当你继续观照,你对这些现象感到厌离,这是「厌离随观智」。
「见到这一切现象,行者不再执取物质的形状、感受。」(《中部》、《相应部》)
你的身体曾经是令人感到喜悦的。坐下或起身,来或去,弯曲或伸出,说话或做事,这一切好象非常爽快。你以为你的色身是可靠、令人喜悦的事物。现在你观照它,看到一切消失,你不再认为它可靠。它不再令人喜悦,它只是愚钝的、令人厌倦的。
你享受过身体与精神的乐受。你曾经如是想:「我正在享受」,「我感到快乐」。现在对这些感受不再感到愉快,当你观照它们时,它们也消失。你对它们感到厌倦。
你以为你的知觉很好,但现在它也在你观照时消失。你也对它们感到厌倦。
「行」形成身体、精神与说话的行动。认为「我坐、我起身、我去、我行动」,就是执着于「行」。你也曾经认为它们很好。现在你见到它们消失,你厌恶它们。
你乐于思想。当刚来禅修中心者被告知不可以想事物,应不时观照,他们并不悦纳。现在你看到思想、意念,如何生起与消失,你也厌倦它们。
你的感官也一样。现在对在六根门生起的事物都感厌倦。有些极度厌恶,有些是到某种程度厌恶。
接着生起弃除它们的意念。一旦你厌倦它们,当然你要弃除它们。「它们不断的生灭,它们不好,它们最好全部都灭尽。」这是「欲解脱智」。那「一切都灭尽」是涅槃。欲解脱是渴望涅槃。一个人如要涅槃应怎样做?他要更努力的不断习禅。这是「审察随观智」。经过特别努力修习,无常、苦、无我的特性变得更清楚,尤其是苦。
审察之后,你将达到「行舍智」。现在行者非常的舒适,无需以很多努力观照就能很顺利进行并非常的好。他坐下来习禅,开始用功后一切将顺利进行,如一个钟一旦上发条就可自动的走。在一个小时左右,他不需改变姿势并继续着,不受干扰。
证得此智慧之前,可能有干扰。譬如你的心可能被引向听到的声音并受干扰。你的思想可能飘荡他处;你的习禅受干扰。痛的感觉如疲倦、热、疼痛、痒、咳嗽出现,干扰你。你需要重新来过。但现在一切都很好,没有干扰。你可能听到声音,但你不理它们并继续修习。任何的生起不干扰你观照,心不再飘荡。快乐的目标可能生起,但你无喜悦或快乐。你遇到苦的目标,但不会觉得苦或恐惧。痛苦感觉如疲倦、热、痛,甚少发生,如有,它们并非难以忍受。你的观照可看得更清楚。一旦你获得这种观智,痒、痛和咳嗽即消失。有些更治好严重的疾病。即使病没有完全恢复,当你认真观照你会感到一些轻松。因此在一个钟头内,或更长时间的观照中不会有阻碍。一些人可继续修习两三个小时毫无干扰,并且身体不会感厌倦。时间在毫不在意中流逝。你想:「还不很久。」在这样热的夏天,如能获得这种观智是非常好的。当他人因非常热而呻吟,努力于这种智慧的行者将不会注意到热气。整天如在飞逝中。这是非常好的内观智慧,但可能有危险,如过份的忧虑、野心或执着,假如这些无法祛除,是不会进步的。一旦它们被祛除,圣道智慧就在那里待你去证悟。如何证悟呢?
--------------------------------------------------------------------------------
十八、圣 道
每当你观照上升、下降、坐、触、看、听、弯曲、伸出等都是一种努力,这是八正道的正精进。接着有念,此为正念。接着有定力,透视所观照的目标并系念于当处,这是正定。这三项归纳于正道中之定学。接着是最初的注意力,配合定力,向着观照目标。这是随着目标…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