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曆喜悅、甯靜、亮光,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無常、苦、無我。你只要繼續如所說的方法修習,這些特性會清楚的顯現。
--------------------------------------------------------------------------------
十六、最終的安甯
由你自己確知事物,勿相信他人所告訴你的!如初學者中還未有這種自得的智慧,繼續努力,別人能,你也能。不會花很長時間,智慧會在你修習時出現。只有當你肯定一切爲無常、苦、無我,才不再執著于覺知對象爲永恒的、快樂的、美的、好的,也不執著它們爲個人、靈魂、我。一切執取將祛除。還有什麼呢?一切煩惱將爲聖道所平息而證悟涅槃。
「無執取者不渴望事物,無渴望事物者將獲得安甯。」(《中部》)
每當你禅修,你不會受到觀照對象的困擾,因此沒有執取生起。對所見、嗅、吃、觸或所注意的無執取。它們一個接一個生起與消滅。它們顯出爲無常、無物可執著。它們以生滅壓製我們。它們都是苦的,沒有快樂、好的、或美的可執取。它們生滅爲其自然性質,因此沒有個人、靈魂或「我」活著且永恒而可執取。你清楚知悉這些,因此,執著被祛除。然後通過正道的修習而證悟涅槃。我們將在十二緣起和五蘊講述這些。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皆滅。如此是全部苦蘊滅。」(《相應部》第二冊第2頁)
人若觀照出現于六根門的精神與物質目標,知悉它們的內在自然性質爲無常、苦、無我,就不會對它們有所喜悅或執著。因他不執著,故不會對它們有享受之心。他不再想去享受它們,故無業力「有」的生起;無業力即無新的生,無新的生即無老死、悲等。這是一個人通過內觀之道觀照所了悟的短暫涅槃。以後我們將講述經由修行聖道而證得的了悟。
在曾引述的《具戒經》中,舍利弗尊者講述:如一個受持具足戒律的比丘,觀照五取蘊爲無常、苦、無我,他可成爲預流聖者;如預流聖者觀照,他可證得一來聖者;如一來聖者觀照,可證得不還聖者;如不還聖者觀照,他可證得阿羅漢。在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四聖果意即通過四聖谛證悟涅槃。
--------------------------------------------------------------------------------
十七、進 步
要獲得聖道一個人由內觀之道開始。內觀之道始于「名色分別智」,接著達到「緣攝受智」。繼續修習一個人將獲得「審察遍知智」,在此階段行者審察它們,有學識的人常花長時間這樣做。如你不要審察,就繼續觀照。你的注意力變得輕快。你清楚的看到所觀照對象的生滅,你已達到「生滅隨觀智」。
在這階段,觀照變得容易,生起光明、喜悅、輕安。生起意想不到的經驗,一個人感到非常喜悅和快樂。開始禅修時,行者不讓心到處飄蕩有很大的困難。但心已習于飄蕩,大部分時間使他無法觀照。沒有一件事是如意,有些需很困難的掙紮。但對老師的強大信念,好的意念和決心,使行者通過這些困難。他現在達到「生滅隨觀智」這階段,一切都很順利,毫不費力順暢地觀照,觀照令人愉快而生起光明。他充滿喜悅並起雞皮疙瘩,身心輕安非常舒服。觀照對象好象自動的跌入個人的正念,正念也好似自動集中在對象。一切都被觀照著,不會疏失或忘記觀照。每次觀照時注意力都非常清楚。如注意某件事物,並思惟它,這是輕而易舉的。如觀照以前聽過的無常、苦、無我,它們變得了了分明。因此你會想弘法。你以爲你可以成爲一個好的弘法者。但如果你沒受教育,你將是一個很差的弘法者。但你一心想要弘法,甚至可能變得愛講話。這就是「理想的涅槃」,爲行者體驗的,但它不是真的聖者涅槃。我們可稱之爲「仿造涅槃」。
「明白的人證得不死的境界。」
禅修有如爬山。你從山腳下爬起,不久你感到疲倦。你問下山者,他們會以鼓勵的語氣告訴你:「已更靠近。」雖疲倦,你繼續爬,不久你達到一處有樹蔭的地方休息,涼風吹來,你的疲倦消失了,周遭的美景吸引你。你恢複精神往上爬。「生滅隨觀智」爲你休息的地方,以便你往上爬,達到更高的內觀智慧。
那些尚未達到此智慧的行者可能會感失望,好多天過去了而尚未達到觀智。他們常感氣餒,一些離開禅修中心而認爲習禅毫無益處。他們還未發現「行者的涅槃」。因此,我們禅師須鼓勵到中心來的初學者,希望他們最少達到此智慧。我們要他們努力習禅以達到它。很多在我們的勸導下獲得成果。他們不再需要進一步的鼓勵,他們現在充滿信念,決心努力修習直到最終目標。
「行者的涅槃」時常被稱爲Amanusi rati,即非凡人的喜悅或超人的享樂。人從教育、財富、家庭生活獲得各種的快樂,而「行者的涅槃」,超越這些快樂。一位行者曾告訴我,他曾經放縱于各種世間的快樂,但沒有一樣可和他從習禅所獲得的快樂相比。他無法形容它多麼令人快樂。
但就只有這樣嗎?不是,你需繼續努力修習。你繼續的觀照,那麼,當你有了進步,形狀不再明顯而你發覺它們一次又一次的消失。當你觀照任何生起的事物時,它們就消失。你觀照看,它迅速消失。你觀照聽,它消失。彎曲、伸出,它再次迅速消失。不只生起的對象,注意力也一起消失,兩者俱滅連續如此。這是「生滅隨觀智」。
每次你觀照,它們迅速消失。長久觀照到此現象,讓你感到害怕。這是「畏怖現起智」。接著你找出這不停消失的事物的缺陷,這是「過患隨觀智」。當你繼續觀照,你對這些現象感到厭離,這是「厭離隨觀智」。
「見到這一切現象,行者不再執取物質的形狀、感受。」(《中部》、《相應部》)
你的身體曾經是令人感到喜悅的。坐下或起身,來或去,彎曲或伸出,說話或做事,這一切好象非常爽快。你以爲你的色身是可靠、令人喜悅的事物。現在你觀照它,看到一切消失,你不再認爲它可靠。它不再令人喜悅,它只是愚鈍的、令人厭倦的。
你享受過身體與精神的樂受。你曾經如是想:「我正在享受」,「我感到快樂」。現在對這些感受不再感到愉快,當你觀照它們時,它們也消失。你對它們感到厭倦。
你以爲你的知覺很好,但現在它也在你觀照時消失。你也對它們感到厭倦。
「行」形成身體、精神與說話的行動。認爲「我坐、我起身、我去、我行動」,就是執著于「行」。你也曾經認爲它們很好。現在你見到它們消失,你厭惡它們。
你樂于思想。當剛來禅修中心者被告知不可以想事物,應不時觀照,他們並不悅納。現在你看到思想、意念,如何生起與消失,你也厭倦它們。
你的感官也一樣。現在對在六根門生起的事物都感厭倦。有些極度厭惡,有些是到某種程度厭惡。
接著生起棄除它們的意念。一旦你厭倦它們,當然你要棄除它們。「它們不斷的生滅,它們不好,它們最好全部都滅盡。」這是「欲解脫智」。那「一切都滅盡」是涅槃。欲解脫是渴望涅槃。一個人如要涅槃應怎樣做?他要更努力的不斷習禅。這是「審察隨觀智」。經過特別努力修習,無常、苦、無我的特性變得更清楚,尤其是苦。
審察之後,你將達到「行舍智」。現在行者非常的舒適,無需以很多努力觀照就能很順利進行並非常的好。他坐下來習禅,開始用功後一切將順利進行,如一個鍾一旦上發條就可自動的走。在一個小時左右,他不需改變姿勢並繼續著,不受幹擾。
證得此智慧之前,可能有幹擾。譬如你的心可能被引向聽到的聲音並受幹擾。你的思想可能飄蕩他處;你的習禅受幹擾。痛的感覺如疲倦、熱、疼痛、癢、咳嗽出現,幹擾你。你需要重新來過。但現在一切都很好,沒有幹擾。你可能聽到聲音,但你不理它們並繼續修習。任何的生起不幹擾你觀照,心不再飄蕩。快樂的目標可能生起,但你無喜悅或快樂。你遇到苦的目標,但不會覺得苦或恐懼。痛苦感覺如疲倦、熱、痛,甚少發生,如有,它們並非難以忍受。你的觀照可看得更清楚。一旦你獲得這種觀智,癢、痛和咳嗽即消失。有些更治好嚴重的疾病。即使病沒有完全恢複,當你認真觀照你會感到一些輕松。因此在一個鍾頭內,或更長時間的觀照中不會有阻礙。一些人可繼續修習兩叁個小時毫無幹擾,並且身體不會感厭倦。時間在毫不在意中流逝。你想:「還不很久。」在這樣熱的夏天,如能獲得這種觀智是非常好的。當他人因非常熱而呻吟,努力于這種智慧的行者將不會注意到熱氣。整天如在飛逝中。這是非常好的內觀智慧,但可能有危險,如過份的憂慮、野心或執著,假如這些無法祛除,是不會進步的。一旦它們被祛除,聖道智慧就在那裏待你去證悟。如何證悟呢?
--------------------------------------------------------------------------------
十八、聖 道
每當你觀照上升、下降、坐、觸、看、聽、彎曲、伸出等都是一種努力,這是八正道的正精進。接著有念,此爲正念。接著有定力,透視所觀照的目標並系念于當處,這是正定。這叁項歸納于正道中之定學。接著是最初的注意力,配合定力,向著觀照目標。這是隨著目標…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