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基礎▪P2

  ..續本文上一頁……………65

  

  十八、聖道…………………………………………………71

  

  十九、總結…………………………………………………72

  

  二十、年青的織工…………………………………………74

  

  二一、適合根性的修法……………………………………77

  

  二二、布薩天女……………………………………………81

  

  二叁、聖谛…………………………………………………84

  

  

  --------------------------------------------------------------------------------

  

  ********************************************************************

  

  

  貳、內觀基礎 /  馬哈希法師 著一、英譯序 / 茅 塔 諾

  

  《內觀基礎》(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是馬哈希法師在1959年新年期間的一系列演講,這次演講以書本的形式發行是在1961年,它發行以來廣受讀者的歡迎而多次再版。而本書的英文版是第一次發行(1981)。

  

   讀者將從本書看到這演講是針對在家聽衆,對他們而言,微妙的內觀禅修是全新的知識,因此,法師用很大的苦心把它講得白話、易懂、直接,導引聽衆由分別止禅和內觀禅(vipassana,毗婆舍那)的簡單階段帶到深奧的法義,像實相與概念、思想的剎那和意識的流程、心的培育和體證涅槃進階。法師首先告訴聽衆,「內觀是什麼」、「如何培育內觀」,然後教導他們開始用功,如何禅修才能進步,如何避免陷入修行的陷阱,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知道自己確實知道。聽衆因而受到激勵、鼓勵,感覺自己似乎已經在聖道的喜悅。

  

   佛教是一個實用性的宗教,要人們在生活上實際奉行,而不是門外漢慣于想象的另一種形而上學系統,它檢驗衆生的病,發現其中的病因,描述苦的滅,並指出消除所有病苦的道路,任何渴望解脫的人都能步上這條道路,但是,他必須努力踏出第一步並勇往前進,沒有人能免費載送別人到永恒的和平。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佛陀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並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脫魔縛。」(《法句經》276偈)

  

  那麼什麼是解脫之道呢?佛陀在《念處經》告訴我們,建立正念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馬哈希法師半世紀以來努力闡釋及通俗化內觀的修行,而建立正念是整個內觀的基石。

  

   弘揚內觀不同于弘揚其他的佛法,如道德或形而上學的部分,精通經教的人就能做得到,然而宣揚內觀禅只有經過親身體驗的人才能令人信服。佛陀(或更精確地說是菩薩)尋師訪道,發現它,親身仔細體證,然後教導衆生。

  

  「諸比丘,我發現過去正覺者通行的古道,我沿著那條古道前往,當我前往後,我完全地了解了實相,我告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參見巴利文版《相應部》第二冊106頁)

  

   馬哈希法師親自修學佛陀教導的教法,體驗之後,向他的信徒宣講他的親身體驗,讓他的信徒也能體證法。關于這一事,法師在本書中提到:「在這裏的聽衆有很多是達到這階段智慧的行者。我不只說出個人的經驗,也不只是我的四十或五十個信徒的經驗而已,是好幾百個人的經驗。」

  

   佛法的一個特性是「來看」(ehipassiko),超過二千五百年已有幾百萬人「來看」,當今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禅修中心也有成千上萬人跟隨習禅,跟著要做的是,去覺醒渴望解脫的人,以及參與他們的解脫行列。這本書展示這條道路的計劃,如著名的學者在本書緬文版序文中所說的:這不是一本給讀者消遣的書,而是一階一階趣向較高智慧的參考指南。

  

   翻譯本書,我嘗試用英文譯出法師緬語演講的原意,但我不能逐字翻譯,也不能用意譯,我刪除口語中反複強調的語句,並保留未譯法師演講中幫助記憶的偈誦,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法師說法的原貌:簡單、直接和簡明的風格。

  

   法師引用的巴利文經典的翻譯,我大部分依據著名的學者,如:雷斯.大衛(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諾(I.B.Honer),叁界智法師(Nyanatiloka),髻智法師(Nyanamoli)他們的作品,佩茅丁(Pe Maung Tin)幫助部分略予以潤飾。我非常感謝他們。

   于仰光1981年3月3日

  

  

  

  

  --------------------------------------------------------------------------------

  

  

  貳、內觀基礎 /  馬哈希法師 著二、簡 介---八、爲何和何時

  

  二、簡 介

  

   當前內觀不需特別的介紹,每個人都說內觀很好,這個轉變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當時人們還以爲內觀是比丘和隱士修練用的,而不適用于他們,當我們開始傳授內觀時,有一段艱辛的過程,現今這種情況已經改善了。今日人們一直請求講演內觀,但是當我們告訴他們內觀的簡單事實,他們似乎無法欣賞它們,一些人甚至離開,我們不應該責難他們,他們沒有禅修背景來了解任何東西。

  

   有的人以爲寂止就是內觀,有的人以爲內觀跟寂止一樣,有的人把內觀說得太艱深而難以實踐,他們的聽衆心中充滿困惑,爲了讓這些人受益,我們將說明內觀的要素。

  

  --------------------------------------------------------------------------------

  

  叁、止與觀

  

   我們禅觀的目的何在?我們如何培育內觀?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有兩種禅修:寂止禅和內觀禅。禅觀于十遍處(kasina)只能産生寂止禅,不是內觀。禅觀于十不淨(如:腫脹的身體),也只能産生寂止禅,不是內觀。十隨念,如憶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寂止禅,不是內觀。禅觀于叁十二種身體成分,像觀「發、毛、爪、齒、皮」,也不是內觀,它們只能培育寂止禅。

  

   正念于呼吸也是開展寂止,但是它也能培育內觀。然而《清淨道論》將它包括在四十種習禅業處中,因此我們在此也如此稱它作寂止禅。

  

   接著有四梵住,慈、悲、喜、舍,和四無色狀況導至四無色禅定,以及厭食想,所有這些都是寂止禅。

  

   當你禅觀身體內的四大元素,它被稱作四大元素的分析。雖然它是寂止禅,但它一樣可以開展內觀。

  

   這四十種習禅業處爲修定的對象,只有呼吸和四界差別(分析四大元素)與內觀有關,其他不能産生內觀。如你要獲得內觀,你需繼續努力。

  

   再回到「如何培育內觀」這問題,答案是:我們以觀照五取蘊來培育內觀。衆生的精神與物質特質爲諸取蘊。對它們可能由于貪欲而樂于執取,這樣的話,它被稱爲「執取六根的對象」或可能因邪見而錯誤的執取,這被稱爲「以邪見執取」,你需觀照它們看清它們的實相,否則,你將因貪欲和邪見而執取它們。一旦觀到它們的實相。你便不再執取。你如是培育內觀。我們將詳細談論五取蘊。

  

  --------------------------------------------------------------------------------

  

  四、五 蘊

  

  五取蘊爲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什麼?它們爲你每時每刻所體驗到的事物。你無需到別處尋找它們,它們就在你自身。當你看時,它們就出現了;當你聽到時,它們就出現了;當你嗅、嘗、觸或想時,它們也立刻出現了。

  

   當你彎曲、伸出或移動時,五蘊就在彎曲、伸出或移動裏,只是你不知它們爲五蘊。這是因爲你沒有觀照它們,因此不知道它們的實相。不知道它們的實相,你就以貪愛和邪見執取它們。

  

   當你彎曲時,什麼發生?它始于彎曲的意念,接著是一個接一個的彎曲過程。在彎曲的意念中,有四種屬于精神的蘊。要彎曲的心是識,當你想著彎曲,然後彎曲,你可能感到樂、苦或不苦不樂。如你快樂地彎曲,那就有樂受,如你不快樂或生氣地彎曲,那就是苦受。如你不苦不樂的彎曲,那就是不苦不樂受。因此,當你想彎曲時,有受蘊,接著有想,即分辨出彎曲的蘊。然後是促使你彎曲的心識,它好似在說:「彎曲、彎曲」,這是行。因此在彎曲的意念中有受、想、行、識──四種屬于精神的蘊。彎曲的動作是物質或形式,這是色蘊。如此,彎曲的的意念和彎曲的動作形成五蘊。

  

   因此,在彎曲手臂的一個動作中,就有五蘊。你移動一次,就有五蘊,你再次移動,就有更多的五蘊。每次的移動引出五蘊,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觀照它們,和正確的了知它們,那麼我們無需告訴你所發生的情形,你自己知道。

  

   你想「我要彎曲」和「我在彎曲」,不是嗎?每個人都如此。問小孩們,他們會給予同樣的答案;問那些不懂得讀和寫的成人,也得同樣的答案;問懂得讀的人,也是同樣的回答:說出如他心中所想的。但因他讀得多,他將編構適合經典的答案而說:「名和色」。這並非他所知道的,只是編構以適合經典…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