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65
十八、圣道…………………………………………………71
十九、总结…………………………………………………72
二十、年青的织工…………………………………………74
二一、适合根性的修法……………………………………77
二二、布萨天女……………………………………………81
二三、圣谛…………………………………………………84
--------------------------------------------------------------------------------
********************************************************************
贰、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 着一、英译序 / 茅 塔 诺
《内观基础》(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是马哈希法师在1959年新年期间的一系列演讲,这次演讲以书本的形式发行是在1961年,它发行以来广受读者的欢迎而多次再版。而本书的英文版是第一次发行(1981)。
读者将从本书看到这演讲是针对在家听众,对他们而言,微妙的内观禅修是全新的知识,因此,法师用很大的苦心把它讲得白话、易懂、直接,导引听众由分别止禅和内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的简单阶段带到深奥的法义,像实相与概念、思想的剎那和意识的流程、心的培育和体证涅槃进阶。法师首先告诉听众,「内观是什么」、「如何培育内观」,然后教导他们开始用功,如何禅修才能进步,如何避免陷入修行的陷阱,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知道自己确实知道。听众因而受到激励、鼓励,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在圣道的喜悦。
佛教是一个实用性的宗教,要人们在生活上实际奉行,而不是门外汉惯于想象的另一种形而上学系统,它检验众生的病,发现其中的病因,描述苦的灭,并指出消除所有病苦的道路,任何渴望解脱的人都能步上这条道路,但是,他必须努力踏出第一步并勇往前进,没有人能免费载送别人到永恒的和平。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佛陀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缚。」(《法句经》276偈)
那么什么是解脱之道呢?佛陀在《念处经》告诉我们,建立正念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马哈希法师半世纪以来努力阐释及通俗化内观的修行,而建立正念是整个内观的基石。
弘扬内观不同于弘扬其他的佛法,如道德或形而上学的部分,精通经教的人就能做得到,然而宣扬内观禅只有经过亲身体验的人才能令人信服。佛陀(或更精确地说是菩萨)寻师访道,发现它,亲身仔细体证,然后教导众生。
「诸比丘,我发现过去正觉者通行的古道,我沿着那条古道前往,当我前往后,我完全地了解了实相,我告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参见巴利文版《相应部》第二册106页)
马哈希法师亲自修学佛陀教导的教法,体验之后,向他的信徒宣讲他的亲身体验,让他的信徒也能体证法。关于这一事,法师在本书中提到:「在这里的听众有很多是达到这阶段智慧的行者。我不只说出个人的经验,也不只是我的四十或五十个信徒的经验而已,是好几百个人的经验。」
佛法的一个特性是「来看」(ehipassiko),超过二千五百年已有几百万人「来看」,当今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禅修中心也有成千上万人跟随习禅,跟着要做的是,去觉醒渴望解脱的人,以及参与他们的解脱行列。这本书展示这条道路的计划,如著名的学者在本书缅文版序文中所说的:这不是一本给读者消遣的书,而是一阶一阶趣向较高智慧的参考指南。
翻译本书,我尝试用英文译出法师缅语演讲的原意,但我不能逐字翻译,也不能用意译,我删除口语中反复强调的语句,并保留未译法师演讲中帮助记忆的偈诵,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法师说法的原貌:简单、直接和简明的风格。
法师引用的巴利文经典的翻译,我大部分依据著名的学者,如:雷斯.大卫(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诺(I.B.Honer),三界智法师(Nyanatiloka),髻智法师(Nyanamoli)他们的作品,佩茅丁(Pe Maung Tin)帮助部分略予以润饰。我非常感谢他们。
于仰光1981年3月3日
--------------------------------------------------------------------------------
贰、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 着二、简 介---八、为何和何时
二、简 介
当前内观不需特别的介绍,每个人都说内观很好,这个转变是发生在二十年前,当时人们还以为内观是比丘和隐士修练用的,而不适用于他们,当我们开始传授内观时,有一段艰辛的过程,现今这种情况已经改善了。今日人们一直请求讲演内观,但是当我们告诉他们内观的简单事实,他们似乎无法欣赏它们,一些人甚至离开,我们不应该责难他们,他们没有禅修背景来了解任何东西。
有的人以为寂止就是内观,有的人以为内观跟寂止一样,有的人把内观说得太艰深而难以实践,他们的听众心中充满困惑,为了让这些人受益,我们将说明内观的要素。
--------------------------------------------------------------------------------
三、止与观
我们禅观的目的何在?我们如何培育内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有两种禅修:寂止禅和内观禅。禅观于十遍处(kasina)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十不净(如:肿胀的身体),也只能产生寂止禅,不是内观。十随念,如忆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寂止禅,不是内观。禅观于三十二种身体成分,像观「发、毛、爪、齿、皮」,也不是内观,它们只能培育寂止禅。
正念于呼吸也是开展寂止,但是它也能培育内观。然而《清净道论》将它包括在四十种习禅业处中,因此我们在此也如此称它作寂止禅。
接着有四梵住,慈、悲、喜、舍,和四无色状况导至四无色禅定,以及厌食想,所有这些都是寂止禅。
当你禅观身体内的四大元素,它被称作四大元素的分析。虽然它是寂止禅,但它一样可以开展内观。
这四十种习禅业处为修定的对象,只有呼吸和四界差别(分析四大元素)与内观有关,其他不能产生内观。如你要获得内观,你需继续努力。
再回到「如何培育内观」这问题,答案是:我们以观照五取蕴来培育内观。众生的精神与物质特质为诸取蕴。对它们可能由于贪欲而乐于执取,这样的话,它被称为「执取六根的对象」或可能因邪见而错误的执取,这被称为「以邪见执取」,你需观照它们看清它们的实相,否则,你将因贪欲和邪见而执取它们。一旦观到它们的实相。你便不再执取。你如是培育内观。我们将详细谈论五取蕴。
--------------------------------------------------------------------------------
四、五 蕴
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出现了;当你听到时,它们就出现了;当你嗅、尝、触或想时,它们也立刻出现了。
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时,五蕴就在弯曲、伸出或移动里,只是你不知它们为五蕴。这是因为你没有观照它们,因此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你就以贪爱和邪见执取它们。
当你弯曲时,什么发生?它始于弯曲的意念,接着是一个接一个的弯曲过程。在弯曲的意念中,有四种属于精神的蕴。要弯曲的心是识,当你想着弯曲,然后弯曲,你可能感到乐、苦或不苦不乐。如你快乐地弯曲,那就有乐受,如你不快乐或生气地弯曲,那就是苦受。如你不苦不乐的弯曲,那就是不苦不乐受。因此,当你想弯曲时,有受蕴,接着有想,即分辨出弯曲的蕴。然后是促使你弯曲的心识,它好似在说:「弯曲、弯曲」,这是行。因此在弯曲的意念中有受、想、行、识──四种属于精神的蕴。弯曲的动作是物质或形式,这是色蕴。如此,弯曲的的意念和弯曲的动作形成五蕴。
因此,在弯曲手臂的一个动作中,就有五蕴。你移动一次,就有五蕴,你再次移动,就有更多的五蕴。每次的移动引出五蕴,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照它们,和正确的了知它们,那么我们无需告诉你所发生的情形,你自己知道。
你想「我要弯曲」和「我在弯曲」,不是吗?每个人都如此。问小孩们,他们会给予同样的答案;问那些不懂得读和写的成人,也得同样的答案;问懂得读的人,也是同样的回答:说出如他心中所想的。但因他读得多,他将编构适合经典的答案而说:「名和色」。这并非他所知道的,只是编构以适合经典…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