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基础▪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他心中,他在想:「这是『我』要弯曲,这是『我』在弯曲,这是『我』要移动,这是『我』在移动。」他也想:「这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我』永远存在。」这想法称为「常见」。没有人会如是想:「这弯曲的意念只存于此刻。」一般人通常想:「这心以前出现过,和过去一样,我的『我』此刻在想弯曲。」他们也想:「此刻正在思想的『我』,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着。」

  

   当你弯曲或移动四肢时,你想:「这正在移动的四肢,和过去的一样,这正在移动的『我』和过去的『我』一样」,移动后,你再想:「这四肢、这『我』,永远存在。」你不曾想过它们会消失。这也是常见。这是错把无常当作常,无我当作我,并执着于这种错误的见解。

  

   当你顺着欲念弯曲或伸出,你认为很爽快。如果你觉得手僵硬,你移动或重新放置它,僵硬便消失,而感到舒服。你认为非常爽快。你以为这是快乐。舞蹈员和业余舞蹈员在跳舞时,弯曲和伸出,并认为如此做非常爽快。他们以此为乐并对自己感到满足。当你们在一起谈论时,你们时常摇手和头并感到满足。你认为这是快乐。当你所做的事成功了,你再次认为这很好,这是快乐。这是你们因为贪爱而喜悦。并执取于事物,误把无常当作常而感到快乐。苦、无我,只不过是名与色,你却当作快乐的、或我而沉溺其中。你对它们感到喜悦并执着。你也误认为它们为自我并执着。

  

   因此,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四肢时,「我将弯曲」的想法为执取蕴,弯曲的动作是执取蕴。「我将伸出」的想法是执取蕴,伸出的动作的是执取蕴。「我将移动」的想法是执取蕴,移动的动作为执取蕴。我们所观照的执取蕴,就是这些执取蕴。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看、听等。当你看时,眼根──眼睛显现。所见的目标也是如此。两者为物质,不能认知。但如一个人在看的时侯未能当下予以观照,就会执取它们。他以为全身连同眼睛为常、快乐的和自我的并执取它。他以为整个物质的世间及所见到的目标皆为常的、美好的、快乐的和自我的并执取它。因此,眼睛和所见的对象为执取蕴。

  

   当你看时,「视觉」也显现,这包括四种属于精神的蕴。识蕴是纯粹视的觉察而已,看的时候感觉乐或苦为受蕴,对所见的目标形成概念为想蕴,使注意力集中在观看的为行蕴。它们组成四种属于精神的蕴。

  

   当一个人在看时,若未能当下观照,将会认为那视觉「曾经存在过并还存在着」。或者当一个人看到好的事物,他可能会想:「看是好的。」如此想,他将追寻好的和怪的事物以享受视觉。他花费钱、睡眠和健康去看PWES和影片,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好。如一个人不认为这是好的,他将不会浪费金钱或损及健康。认为所见或享受的是「我」、「我在享受」,是以贪爱和邪见去执取它。因为执取,看时所显现的名与色就是执取蕴。

  

   你以同样的方式执着于听、嗅、尝、触或想。你以为能思考、想象和忆念的心为「我」。因此,五取蕴就是当一个人看、听、受或想时所显现于六根门的名色。你需如实的观照这些蕴的实相。修习观照它们并如实见到其实相──即内观智慧。

  

  --------------------------------------------------------------------------------

  

  五、智慧与解脱

  

  「内观是观照五取蕴」,这是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称为「经」( sutta,意即「线」)。当一个木匠将要刨平或锯一块木材时,他以线画一条直线。同样地,当我们要过着圣洁的生活,我们以「线」或「经」规划我们的行为。佛陀已给我们线或指示去训练道德、培育定力和增长智慧。你不可脱离此线并随心所欲的讲话或行动。有关观照五取蕴,经典中有下列的引述: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是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相应部》第三册第22页)。

  

  你需禅修使你了悟此无常、苦、无我的物质确实是无常、极苦、无我。你应同样地观照受、想、行、识。观照这些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有何用?佛陀告诉我们:

  

  「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识)等。」(《相应部》第三册第68页)

  

  了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性质者厌弃色,厌弃于受、想、行、识。

  

   「厌患者则离贪。」即是说他已达到圣道。

  

   「离贪者,则解脱。」一旦达到无贪的圣道,他也已达到断尽烦恼的四圣果。

  

   「解脱者,则生已解脱智。」当你已解脱,你自己知道确实如此,也就是说当你已成为那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你自己清楚你已是其中之一。

  

   这些是引用与无常相关的经文,并且有很多类似的经典,整个《相应部》〈蕴品〉就是收集这些。尤其是《具戒经》(Silavanta Sutta,《相应部》第三册167-169页)和《多闻经》(Sutavanta Sutta )这两部经值得注意。在这两部经里,摩诃俱絺罗向舍利弗提出一些问题,舍利弗给予很简短但清晰的答案。摩诃俱絺罗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是一个有德行的比丘需彻底注意的?」

  

   注意这个问题中的「有德行」。如果你要修习内观禅以证得道、果及涅槃,最低资格你需要有德行。如果你没有德行,你不可能期望更高的定力与智慧。舍利弗回答:

  

  「摩诃俱絺罗,五种执取蕴为有德行的比丘需要彻底注意的,观它们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刺、是痛、是疾、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

  

  如此习禅有何好处?舍利弗尊者继续回答:

  

  「的确,朋友,一个有德行的比丘非常彻底的了解此五取蕴是无常的,可能获得预流果位。」

  

  因此,如果你要成为预流圣者而不再投生四恶趣,你需观照五蕴,以了悟它们的无常、苦、无我。

  

   但这并非全部的内容,你也可以成为阿罗汉。摩诃俱絺罗尊者继续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为预流果位的比丘所需彻底注意的?」

  

  舍利弗回答说一个预流圣者所需彻底注意的,也是五取蕴,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结果,他进入一来圣者。一来圣者观照什么呢?同样是五取蕴。接着他成为不还圣者。不还圣者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然后成为阿罗汉。阿罗汉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五蕴非常明显地是观照的目标,即使是已成为阿罗汉。

  

   阿罗汉再继续习禅有什么好处呢?他可能成为辟支佛吗?或正等觉者吗?不,都不可能。他将是以阿罗汉的身份脱离轮回,进入涅槃。阿罗汉不再有未断或未镇伏的烦恼。一切的烦恼已断绝和镇伏。因此无需再祛除或镇服未断或未平息的烦恼。他已无需再改善任何德行、定力与智慧。一切的德行、定力与智慧所应成就的都已圆满。所以他无需再进行改善未尽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圆满的。内观的修习不会为阿罗汉带来这些好处。

  

   阿罗汉观照五蕴所获得的其中一项好处是快乐地活在世间。尽管他是阿罗汉,如他不习禅,不宁静与不舒服不时从六根进入。不宁静并非指精神苦恼,而是因六根对象不由控制,不断的出现,令他感到心不宁静,如此而已。不用说阿罗汉,我们的行者对感官对象常感到不自在。当他们从禅修中心回到家里,他们看到这事物,听到那事物,忙于各种生意洽谈,根本没有安宁。因此,他们再回到禅修中心。但有一些人,不宁静并不持久,只持续四、五或十天。不久思家感征服了他们,他们对家庭生活感到快乐并回复家庭责任。阿罗汉不再回复他以前的习惯。如他遇到各种感官目标而没有加以观照时,只会感觉不宁静。惟有沉浸于内观时,他才会感到内心安宁。因此,观照五取蕴使阿罗汉在世间生活得安乐。

  

   再者,如他努力的习禅,对无常、苦、无我的正念及正知会不断生起,此为另一项好处。一位正念与正知不断生起的阿罗汉可说是常住正念(satata-vihari )。这种人可在任何时刻随其所欲享受证得的果位。为了这两种好处──在世间生活得安乐和正念正知,阿罗汉生活在禅观中。

  

   以上为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经》里所给予的答案。同样的答案也可在《多闻经》里找到。唯一的不同是词句,《具戒经》所用的是「德行」或「美德」而《多闻经》是用「指示」或「相当了解」,其他的用字都一样。根据这两部经和其他有关「蕴」的经典,可以归纳出下列的结论:观照五蕴可证得内观智慧。

  

   现在再回到由六根门所生起的执取。当人们看的时候,他们以为他们或其他人是永恒的、曾存在过的、现在存在、未来存在、永远存在。他们以为他们是快乐的、好的或美的。他们以为他们是活着的实体。当听、嗅、尝或触的时候也作如此想。这「触」传遍全身──任何有肉和血的地方。每当触生起时,执着也生起。前面所述的弯曲、伸出或移动四肢皆为触的例子。腹部的上升与下降也是这样。对此,我们以后将加以详述。

  

   当一个人在想或想象时,他想「曾存在过的『我』现在正在想。想着『我』继续存在着。」因此一个人以为自己是永恒的、自我的,他也以为想或想象为一种享受,很爽快。他以为这是快乐。如被告知想将会消失,他无法接受。他感到不快乐,这是因为他执着。

  

   如此,一个人执着于一切出现在六根门的事物为永恒、快乐、「我」。因渴爱而喜悦并执着于它,因邪见而错误地执着于它。你需观…

《内观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