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基礎▪P5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特性;相關情緒的退縮──它的作用;身體的痛苦──它的現起。這是行者獲得智慧的方法。

  

  --------------------------------------------------------------------------------

  

  七、心

  

  你也可觀照心。心能認知和想。所以想和想象的是心的作用。在它生起的任何時刻觀照此心爲想、想象、沈思。你會發現它有向著對象、認知對象的內在性質。這是心的特性,如所說:「心有認知的特性。」每種心必然認知。眼識認知對象,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也是這樣。

  

   集體工作時,就有一個領袖。心識是認知出現在任何感覺器官的對象的領袖。當可見的對象在眼前出現,心識先認知它,隨著它是受、想、愛、樂、憎、羨慕等。同樣地,當可聽的對象在耳朵出現,是心識先認知它。當你想或想象時會更清晰。當你觀照上升、下降等時,如念頭出現,你需觀照念頭。如你在它出現的那刻觀照它,它即刻消失。如你無法這樣做,隨著如樂、愛將接著産生。行者就會了悟心識如何是領袖──它的作用。

  

   「一切事物以心爲前導。」《法句經》第一偈

  

   假如,無論何時心識生起,你就觀照到它,你會很清楚的看到它如何扮演領袖的角色,朝向那對象。

  

   注疏裏再次說:「心識有延續的現起。」當你觀照上升、下降時,心有時跑開,你觀照它,它就消失。接著另一心識生起,你觀照它,它消失。另一心識接著生起,再次的觀照它,它再次消失,另一識再生起,你需觀照很多這些生起與消滅的心識。行者了悟到:「心識是連續的發生,一個接一個的生滅。當一個消失,另一個生起。」因此,你了悟到連續的心識的現起。了悟這些的行者也了悟死與生。「死並不陌生,它就如我觀照的心識那樣消失。再生就如我所觀照的心識那樣生起,連續著前一個。」

  

   爲表明一個人即使未曾學會它們,也可了解事物的特性、作用和現起,我們以物質的風大,精神方面的苦受和心識爲例。你只需在它們生起時觀照它們。同樣地,可應用于其他的精神與物質。如你在它們生起時觀照它們,你將了解它們的特性、作用和現起。初學者只能經由特性、作用和現起來觀照和了解精神與物質的執取蘊。在最初階段的「名色分別智」和「緣攝受智」它們爲內觀的基礎,明白這些就夠了。當你達到真正的內觀智如「審察遍知智」時,你就知道無常、苦和無我相。

  

  

  --------------------------------------------------------------------------------

  

  八、爲何和何時

  

  爲何我們觀照執取蘊?我們何時觀照?當它們已過去或當它們未來或它們生起時?

  

   我們爲何習禅?我們觀照執取蘊是爲了世間財富嗎?去除病痛?爲天眼通?爲飄浮在空中和此類神奇力?內觀非以這些爲目標。曾有人因習禅而治愈嚴重疾病。佛陀住世時,那些成就內觀的人擁有諸神奇力。現今的人如修行圓滿可能會擁有這些力量。但獲得這些力量並非內觀的根本目標。我們應觀照過去的現象嗎?我們應觀照未來的現象嗎?我們應觀照現在的現象嗎?或我們可觀照非過去、非未來和非現在的現象,但觀照我們從書上閱讀過而生起的想象嗎?對這些問題,答案是:「我們修習是爲了不執著,而我們觀照生起的現象。」

  

   是的,沒有習禅的人執著于生起的名色,每當他們看到、聽到、觸到、或覺察到。他們貪愛的執著它們,並感到高興。他們以邪見執取它們爲永恒、快樂、「我」。我們觀照,爲了不讓這些執取生起,脫離它們,這是內觀的基本目標。

  

   我們觀照當下生起的現象。我們不觀照過去、未來或不確定時間的事物。我們所講的爲實際的內觀。在推論的禅思中,我們可以觀照過去、未來和不確定時間的事物。內觀有兩種,實用的與推論的。觀照實際生起現象的特性、作用和現起所獲得的智慧是實用內觀。從實用內觀你推論過去、未來和未曾經驗過的事物爲無常、苦、無我,這是推論內觀。

  

   「依所緣,確定兩者(未見與所見)……」《無礙解道》

  

   《清淨道論》講述這一段如下:

  

   「……依眼前所見的所緣,如是確定兩者(所見與未見)是同一自性:比類于此(現在所緣),同樣地,于過去的行已壞,于未來的當壞。」

  

   「所見的所緣」──這是實用內觀。「依所見的所緣……確定兩者……過去的……未來的」──這是推論內觀。但在此要注意,只有實用內觀後才有推論內觀。未先知道現在的是不可能作出推理。這解釋在《論事》(Kathavatthu)注疏裏有述及:

  

  「即使只看到一個形成的無常,一個人就對其它的下結論:一切事物是無常的。」

  

   爲何我們不觀照過去或未來的事物?因爲它們無法讓你了解自然實相並祛除煩惱。你無法記住過去世,即使今世,你記不住過去的童年往事。因此,若觀照過去事物,你如何如實知道事物的特性與作用?最近發生的事物可回憶,但當你回憶時,你想:「我看,我聽,我想,這是我在那時看到,這是我現在在看。」你有「我」的觀念,甚至有永恒和快樂的觀念。因此回憶過去的事物來觀照是無用的。你執著于它們而這執著很難祛除。雖然以你所學和想法將它們當作名與色,但「我」的觀念持續著,因爲你緊抓著它。你一方面說「無常」,另一方面卻持有「常」的觀念。你觀照「苦」,但「樂」的觀念繼續浮現。你觀照「無我」,但「我」的觀念 卻強且堅穩。你與自己爭辯,最終你臣服于已預先形成的觀念。

  

   未來還未發生,你無法確知它會是怎樣的。你可能對它們預先觀照,但當它們真正生起時就無法如此做。因此,貪愛、邪見、煩惱又再生起。因此,經由學習和思惟觀照未來是無法確知事物的實相,也非止息煩惱的方法。

  

   不確定時間的事物不曾存在,將不會存在,和不存在于個人或他人。它們只是學和想的想象。它們只是誇飾,看似很有學問。但再加省思,它們只是名字、符號和形狀的觀念。假如某人如是觀照:「物質是無常的;物質的生起是片刻間,消失也是片刻間」,問他:是什麼物質?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物質?自己或他人的物質?假如在自己,這物質在頭、身體、四肢、眼睛或耳朵?你將發現沒有一樣是,但只是觀念、想象,所以我們不觀照不確定時間的東西。

  

  

  

  

  --------------------------------------------------------------------------------

  

  

  

  貳、內觀基礎 /  馬哈希法師 著九、緣 起 --- 十四、無 常

  

  九、緣 起

  

  現在的現象是正在六根門起的。它還未受汙染,如未弄髒的布或紙。如你能在它生起時隨即觀照,它不會被汙染。你無法觀照它,它就會被汙染。一旦受汙染,它就難以袪除。如你無法在名色生起時觀照就會執著。有貪愛的執取──執著于覺知的欲念;有邪見的執取──執著于邪見、儀式、自我的理論。如果執著發生,將如何呢?

  

  「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一切苦蘊集(生起)。」(《相應部》第二冊1頁)

  

   執取非小事,它是善行與惡行的基本原因。一個執取的人盡力完成他認爲好的事。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爲所做的爲好的。什麼使他認爲好的呢?是執取。他人可能認爲不好,但做的人認爲好。如他認爲不好,他肯定不會去做。「一個人認爲自己所做的爲善的,不會認爲自己所做的爲惡行。」(阿育王的刻勒文字記載)小偷以偷爲好事;盜賊以搶劫爲好事;殺人者以殺人爲好事。阿阇世王殺死父親頻毗娑羅王,因爲他認爲這是好的。提婆達多陰謀傷害佛陀,對他來說這是好事。一個人服毒自殺因爲他以爲這是好事。飛蛾撲火因爲它以此爲好事。一切衆生以其所以爲好事而行。自認爲好事就是執取。一旦真正執取,人就去做。結果呢?世間于是有善行與惡行。

  

   克製自己不令他人受苦爲善行,幫助他人爲善行,布施爲善行,向值得致敬者致敬爲善行。善行可爲今世帶來安甯、長壽和健康。它也將爲來世帶來善果。這執著爲好的、對的執著。如此執取善行的人,例如布施和持戒將産生善果的因。結果如何?「有緣生」,死後再生,生在哪裏?在善界,人與天界。爲人,他們就賦有好的果報,如長壽、漂亮、健康、好的出生、好的同伴和財富。可稱他們爲「快樂的人」。爲天人,他也將被大批的天人所照顧,並住在堂皇的宮殿裏。他們執取快樂的觀念,在世俗的眼光,他們可說是快樂。

  

   但從佛陀的教義中看來,這些快樂的人和天人不能免除苦。「由生之緣發生老和死。」雖然生爲一個快樂的人,他將會長大成爲老的「快樂」人。看看世間那些「快樂」的老人,一旦超過七十或八十歲,不會一切都順心的。斑白的頭發、斷齒、視力差、聽覺差、駝背、全身皺紋,一切力氣已用盡,一無可取!以他們的財富、名譽,這些老人他們會感快樂嗎?接下來是老年的病痛。他們無法安睡、無法好好的吃,他們坐下和站起都會感吃力。最後,他們必須死。有錢人、國王或有權人,總有一天會死。沒有任何東西可依賴。朋友、親戚圍著他,但當他躺在床上,他閉著眼死去。死後他獨自一人到另一世。他將發現非常辛苦舍棄全部財富。如他…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