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行善的人,他將會爲來世擔憂。
偉大的天人,同樣的會死,天人也無法幸免。在死前一個星期,五種衰相出現。他們所戴的不曾雕謝的花開始雕謝了、所穿的不曾破舊的衣服現在看來破舊了,汗從腋窩流出,這是不尋常的事。他們那永遠年輕的身體現在變老,不曾感覺厭煩的天人生活,他們現在感覺厭煩。
當此五衰相出現,他們即刻理解到逼近死亡並非常驚慌。在佛陀住世時,帝釋天出現此衰相。他非常驚慌將去世和失去尊榮,他去請求佛陀幫助。佛陀教導他佛法,他證得預流果位。老的帝釋天死了,新的帝釋天出世。他很幸運有佛陀救渡。如非佛陀教導,老帝釋天將遭不幸。
不只老和死,「愁、悲、苦、憂、惱生起」,這些都是苦,「如是一切苦蘊集(生起)。」所以緣于執取而得到的快樂生活終究是大苦,人與天人都要受苦。
如果緣于善行的快樂生活是苦,那我們不是最好不去做?不,如我們不行善,惡行會産生,這會使我們墮入地獄、畜生道、餓鬼道,這些下界苦道更苦。人與天人生活如與不滅的涅槃比較是苦,但如與下界苦道的苦比較是樂。
正確的執取使人行善。同樣地,不當的執取會使人作惡行。有些人認爲如此任性而爲是善行,就殺、偷、搶、對他人做壞事,結果他們往生惡界──地獄、畜生界、餓鬼界。墮落在地獄猶如跳入大火裏。既使是很偉大的天人對地獄火也無可奈何。拘留孫佛住世時,有一個叫度使(Dusi)的魔王,他蔑視該佛和僧團。有一天他導致一位阿羅漢的死亡。因此殘酷的作爲,這魔王死後出生在阿鼻地獄。一旦在那裏,他只能任憑煉獄的宰割。在此世上欺負他人的人將有一天會遭遇如天人度使的厄運。在地獄受長期的苦後,他們將再生爲畜生或餓鬼。
--------------------------------------------------------------------------------
十、執取如何生起?
因此執取是可怕的。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觀照使執取無法形成並終止它。我們習禅,使自己不執取于貪欲或邪見──不執著爲永恒或快樂、爲「我」。那些無法觀照的人執著于所見、聽、感受或所覺察的一切。試問自己,如你不執取,答案是很明顯的。
讓我們從「看」開始談起。如你看到某種漂亮東西,你如何想呢?你對它感到喜悅、滿意,不是嗎?你不會說:「我不要看,我不要看它。」實際上,你在想:「多美麗的東西!多可愛啊!」高興的微笑,你對它感到滿意。同時你在想它是永恒的。不管所見的目標是人或無生命的東西,你認爲它曾存在過,現在存在著,將繼續永遠存在。雖然不屬于你的,精神上你當它爲己有並感到高興。如是一塊布,你穿上它,精神上並感到滿意。如是一雙拖鞋,你精神上穿上它們。如果是一個人,你精神上利用他或她並感到滿意。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你聽、嗅、嘗或觸的時侯,每次你都感到高興。通過思想,你高興的範圍就更廣。你幻想和喜好于非你所擁有的,並渴望得到它們,想象它們爲你所有。如它們爲你所有,不須說,你不斷的想它們並感到滿意。我們習禅以阻止對它們感到喜悅和執取。
我們也執著于邪見。你執著于個人見解。當你看時,你以爲你見的是一個人、自我。你也把你的眼識當作一個人、自我。若沒有充分的內觀智慧,我們當即執著于所見的事物。反省一下,你將會明白自己如何執取。你以爲自己及他人都有自我,已經活著。實際上,並非如此。沒有一樣事物活著,只有名色一個接一個不斷的生起。你把這名色當作個人、我,並執著。我們觀照,使邪見的執取不再産生。
但我們需觀照正生起的事物。只有如此,才能阻止執取。執取由看、聽、嗅、嘗、觸與想生起。它們由六處──六根門産生。你能執著于看不到的事物嗎?不可能。你能執著于聽不到的事物嗎?不可能。佛陀曾問過這些問題。
「你以爲如何?鬘童子!眼睛現今見不到,以後也見不到的東西──你能對它生起欲念、染心、愛情嗎?」
「不會,尊者。」(《相應部》第四冊72頁)
哪一些形狀你不曾見過?你不曾到過的城市、鄉村、國家,不曾見過住在那裏的男女及景物。一個人如何能愛上不曾見過的男人或女人?你如何會執著于他們?所以你不會執著于未見過的事物,不會生起汙染心,你不需觀照它們。但你所見的事物是另一回事,汙染可能會生起──即是說,若你不觀照,阻止它們生起的話。
對所聽、嗅、嘗、觸、想的事物也是這樣。
--------------------------------------------------------------------------------
十一、即刻觀照
假如你無法觀照所生起的現象,就不會知道它們無常、苦、無我的自然實相,因此,你可能會再經驗它們,而再度煩惱。這是潛在的煩惱。因爲它們從對象中生起,我們稱之爲「對象潛伏」。人們執著于什麼?爲何執著?因爲見過所以他們執著于曾見過的事物或人。如果當它們生起時無法觀照,執著即生起。汙染潛伏在我們所見、聽、嘗等的一切之中。
假如你觀照,你會發現你所見的事物消失,所聽的聲音消失。它們當下就消失。一旦你看到它們的實相,就無從貪愛、憎恨、執著。沒有執著的對象,就沒有執著、沒有執取。
你要馬上觀照,接觸對象的當下就要觀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賒帳買東西,但你無法賒欠觀照。即刻觀照,只有這樣,執取才不會生起。根據經文,當眼根看見的過程剛結束而隨之的尚未開始時,你就要開始觀照。當你看到一個對象,其過程如下:起初你看到對象這是看的過程。接著你回想所見的對象,這是省察過程。接著你把所見的聚集起來並見到形狀或物質,這是聚集形狀過程。最後,你知悉對象被賦予的名稱概念,這是取名過程。對未見過的對象,你不知名稱,所以取名過程不會發生。這四項中,當第一項或看的過程發生時,你見到它生起時的形狀實相。當第二項或省察過程發生時,你回顧過去所見到類似的形狀。這兩個過程都專注在所見對象的實相──尚未注意到觀念。這兩個過程的不同在于一個注意到現在的形相,另一個則注意過去的形相。第叁過程形成觀念。第四個過程時形成名稱的觀念。接著的過程則産生各種觀念。沒有修習內觀的人都會有以上的過程。
看的過程總共有十四個念頭。如不看、不聽、不想,意識沒有生起時,生命的勢能繼續著。這與再生的意識相同。這是當你正睡覺時繼續運作的意識。當可見對象或有關的對象現起,連續生命潛勢被阻,眼識等生起。當連續的生命停頓時,一個念頭生起,並使意識注意進入眼界內的對象。當這個念頭消失,眼識生起。當眼識再度消失,接受意識生起。接著出現的是分析意識,判斷對象是好或不好。根據你當時對對象的正確或錯誤態度,生起七個強烈善或惡的知覺念頭。當這七個念頭消失,兩種有記憶性的結果生起。當這些停頓,就融入連續的生命中,就像入睡。從注意到記憶之間共有十四個念頭。這些念頭構成眼識,這就是看的過程。當一個內觀禅修得好的人,在看的過程之後,所現起的連續生命中,會生起省察「看」的內觀識。你應嘗試即刻觀照。如能這樣做,好象它們剛生起時,你就加以觀照。這種觀照在經典稱之爲「觀照當下」。
「當事物生起時,當下加以觀照。」《中部》
「省察當下的生滅即是生滅隨觀智。」(《無礙解道》54頁)
這自經典的摘錄,清楚的顯示我們應觀照當前的情況。如你無法觀照當前,了知意識生起而截斷連續生命流,這意識生起以省察所剛見到的。念頭包括:了知意識 1個、明覺7個和記錄意識2個──共有10個念頭。每次你想或沈思,這叁種意識和十個念頭發生。但對于行者,它們只呈現爲一個念頭。這與《無礙解道》和《清淨道論》裏有關「壞隨觀智」的講解符合,假如你在了知之後能觀照,你不可能有觀念,並可能住于實相──所見的目標。但這對初學者並非容易。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階段都無法觀照,你會達到形狀過程和取名過程,接著發生執取。假如你在執取出現後才觀照,它們將不會消失。這就是爲何我們指示你,在觀念未生起時即刻觀照。
聽、嗅、嘗、觸過程也類似。
如果思想在意根出現,而你無法即刻觀照,思想後會有隨著的過程生起。因此你即刻觀照使它們無法生起。有時,當你觀照上升、下降、坐、觸,其間會生起思想或意念。你在它生起時觀照,你觀照它,它就在那裏消滅。有時心將要胡思亂想,你觀照它,它就停止。有些行者說:「它如一個頑皮的小孩,當被喊『安靜』時,行爲會檢點。」
因此,如你在看、聽、觸或知覺時觀照,不會有隨著的意識生起,而造成執著。
「你只是所見事物的視覺、所聽事物的聲音、所感覺到的事物的感覺和所覺察的事物的意念。」
這段《鬘童子經》的摘錄顯示:「見只是見,聞只是聞,覺只是覺,知只是知。」記住其涵義,你了解的就只是實相,不會有執著。當事物生起時就加以觀照的行者,見一切生滅,並清楚的知道一切爲無常、苦、無我。他自己知道──並非有老師向他講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